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幼教各地 » 正文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全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5-01-18  浏览次数:462

作者:温家宝    来源:新华社    

 


 


 


 
  同志们,这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的重要会议,刚才胡锦涛总书记做了重要讲话,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任务进行了深刻阐述和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

  这里,我就组织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讲几点意见:

  一、在新的起点上全面谋划教育改革和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教育对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短缺的发展中大国,尤其要把发展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有办一流教育,出一流人才,才能建设一流国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有力保障了亿万人民受教育的权利。进入新世纪,我们以推进教育公平为重点,着力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城乡免费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农村教育得到加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教师队伍的素质明显提高,经过多年的努力,大批学校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广大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到处可以看到,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义务教育适龄儿童都能上学,即使是经济困难家庭的孩子,也能基本保证他们不因贫困而失学。国民受教育的年限明显增加,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一代已成为新增劳动力的主体。

  教育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制定《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作出的战略决策,是对我国未来十年教育事业发展作出全面谋划和前瞻性部署。

  中央的主要考虑是:

  第一,教育的发展要面向未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千秋大业,关系国家民族长远发展,关系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整体考虑,及早谋划。既要立足当前,解决突出的问题,满足现实需要,又要着眼未来,明确长远目标和任务;既要培养能够满足我国当前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又要造就更多引领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杰出人才。教育改革发展必须面向未来,超前部署,才能创造人才辈出的局面,保证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

  第二,教育发展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和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国民素质的提高关键靠教育,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发展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的轨道上来,必须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这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从世界范围来看,科技和人才越来越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各国都在积极谋划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战略,我国的教育发展也必须走在前面。

  第三,教育发展要顺应人民群众对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广大人民群众对通过接受教育提高素质、改变命运的要求更加强烈。经过多年努力,我国教育基本解决了有学上的问题,但上好学的问题依然突出,对教育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更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是政府的职责,我们一定要解决好教育领域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第四,教育发展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教育发展不是简单的数量扩张,而必须以提高质量为前提。要实现教育的科学发展,根本出路在改革创新。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树立现代办学理念,在人才培养、考试招生、办学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允许和鼓励各地进行探索和实验。通过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更加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要,更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殷切期望。

  基于上述考虑,《纲要》确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工作方针,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发展战略目标。并对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重大政策措施做出了明确部署。《纲要》特别提出:到2012年,要实现教育财政性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之四的目标。这表明了党和政府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坚定决心。《纲要》制定历时近两年,社会各界广泛参与,专家学者建言献策,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产物,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结果。《纲要》规划了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蓝图,是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特点、反映人民意愿的好纲领,必将对教育改革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涉及所有人,接受教育是每个人获得发展的基本前提。缩小不同群体发展的差距,消除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首先要保证人人有受教育的机会。正基于此,我们说: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是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最伟大的工具。

  要进一步办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教育公平的基础,义务教育的本质,是要为每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公平的起跑线。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是要确保所有儿童都能接受基础教育。我们已经在全国城乡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把义务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国家财政保障的范围,这是我国教育体制的一个历史性变革,从而使几千年来有教无类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在基本解决了有学上之后,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是要逐步解决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以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要求。要做到这一点,在全国或一个省的范围内,教育资源就要向农村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在同一个城市和县域的范围内,教育资源就要向薄弱学校倾斜,逐步实现师资、设备、图书、校舍等均衡配置。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义务教育发展的差异短期内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我们要把缩小义务教育的差异作为促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要不断完善国家助学制度,这是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我们要保证每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主要靠实行奖助学金制度来实现。我们的目标是,只要孩子们能考上,就要保证他们完成学业。这几年,国家助学制度不断完善,中央财政用于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国家奖学金、助学金的投入,由2006年的20.5亿元增加到今年的260亿元,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制度,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投入,扩大奖学金、助学金的覆盖面,为助学贷款提供的担保贴息要更加符合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和基本生活费。学校也要从学费中拿出相应的比例资助困难学生。要鼓励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设立奖学金助学金等助学项目,支持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勤工俭学活动,以自己的劳动收入资助学业。

  要切实解决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农民工子女和农村留守儿童上学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这些孩子上学问题的任务更加艰巨。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口子女上学的政策,保证他们能够在全日制公办学校免费接受义务教育。现有学校不足的,要做好规划,加大学校建设的服务。要切实关心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上学问题,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寄宿学校建设和管理,让留守儿童有学上,在社会关爱中健康成长。保障残疾孩子平等接受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应该引起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要加快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同时创造条件让更多的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上学,“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与进步”,我们一定要实现这个美好的愿望!

 
 
三、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发展

  未来十年我国教育的发展任务是在办好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这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型社会的基础,也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多方面人才、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需要。

  《纲要》对发展各级各类教育进行了全面的部署,这里,我着重讲一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前教育发展的有关问题。

  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整个社会的教育。根本目的是让人学会技能和本领,能够就业,成为有用之才。目前我国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85%以上来自农村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发展职业教育,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摆脱贫困,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我们对教育结构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加快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仍不能满足要求。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社会发展的规模相适应,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培养更多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加强职业技术院校实训设施和教师队伍建设。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增强服务“三农”的能力,要完善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形成“行行出状元”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高等教育,要坚持稳步发展和提高质量相结合,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24.2%,大学生的数量居世界前列,进入了大众化发展阶段。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还很低,从长远看,我们还要适度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以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教授要上讲坛,给本科生上课。科学研究也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但要与教学和培养人才紧密结合。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的需求,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的倾向,形成独具特色的办学理念和功能,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都要同样重视给与支持,鼓励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要优化高等学校区域布局。中央财政要加大对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争取到2020年建成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者接近世界一流大学的水平。高水平的大学,不在高楼大厦,不在那些张扬的东西,而在于有崇高的办学理念,有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有一流的教师和一流的教学科研水平。一旦涌现出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大学,就会出现一批又一批真正杰出的人才,整个国家就有了希望。

  学前教育,在各级各类教育中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人民群众意见较多,要推动全国城乡学前教育普遍发展,抓紧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园难”问题。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地区要搞好幼儿园规划建设,要特别重视发展农村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进一步健全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政府要增加服务,同时要大力扶持民间资本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城乡中小学调整富余出来的校舍,要优先满足学前教育的需要。教师可以经过培训,转入学前教育。政府公共投入应该主要承担保基本的责任,严格规范公办幼儿园收费的标准,不能用公共投入办高标准和高收费、为少数人服务的幼儿园。要建立健全经济困难家庭孩子入园补助的机制,为孩子们进入幼儿园学习、生活创造公平的机会。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做到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促进人人成才,形成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纲要》重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德育的核心,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使学生有高尚的道德情感,成为有责任心、有正义感、有奉献精神的人。智育,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点燃人心智的火焰,把受教育者内在的潜质开发和启蒙出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追求新知。体育,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培养人的坚毅勇敢、吃苦耐劳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美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激发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和美好未来的向往。

  多年来,我们所强调的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的结合。古往今来,许多事例证明,素质教育是培养杰出人才的基础,杰出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人,因为他是全面发展的人,知识广博,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因为他站得高、看得远,前瞻未来,能开风气之先,引发展潮流。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为有全面的、良好的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的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

  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和杰出人才,关键要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要为学生创造充分的自由发展空间,注重维护学生的尊严和人格,尊重学生的意愿和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规范和从严控制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后班、补习班,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锻炼、去选择性地读课外书、去了解社会、去接触书本上没有的知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改革课程内容,使之具有时代特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应对变化、把握机会和应对问题的能力,要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育。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的能力。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和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要注重学知结合、知行并重,不仅学到知识,还要学会动手,学会动脑,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

  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教育要发展,根本在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解放思想,破除不利于教育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要允许各地大胆地探索和试验,积累经验。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促进教育发展,政府责无旁贷,但必须切实转变职能,把该管的管好,把该放的放开。我们提倡学校自主办学,不是说对学校放任不管,而是如何管,以什么手段管,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政府的管理应该是宏观管理,而不是微观管理,应该是间接管理,而不是直接管理。要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和直接干预,更多地运用法规、政策、标准、公共财政等手段,引导和支持教育发展。具体到每个学校如何管好、办好,还是要由学校负责。要保证高等学校依法自主开展教学科研活动,自主调整学科专业设置,自主管理和使用人才,自主进行学校内部的管理。要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合作办学等方面的自主权。要逐步取消各类学校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的模式,克服行政化的倾向。

  总之,各级政府都要按教育规律管教育,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