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幼教各地 » 正文

李卫红: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大力推进教育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7-13  浏览次数:416

 

作者:李卫红    来源: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网站   
 
 
  【编者按】7月10日至11日,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的主题是,交流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讨改革的思路。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黄文平作了主旨发言,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文化部、卫生部等部门负责人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内专家学者和地方编办代表与会并作了大会发言。

 


 


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教育部副部长 李卫红


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同志们:

  上午好!今天我很高兴应邀出席“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感谢国内外各界长期以来对中国教育的关心、关注与支持!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 各级各类学校是中国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职工总数占全国事业单位的“半壁江山”,直接服务对象涉及千万个家庭和数以亿计的学生。在此,我想和大家分享三个方面的情况和意见。

  一、新世纪中国教育取得伟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加快了科教兴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伴随着社会发展和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教育成就。

  (一)义务教育实现全面普及的历史性跨越

  2009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达到99.4%,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9.0%,青壮年文盲率降低到3.58%,义务教育从基本普及进入到全面普及和巩固提高阶段,普及程度和质量在印度、巴西等9个发展中人口大国中位居前列。

  (二)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2009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达到1187万人,在校生超过3000万人,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一半左右,形成了大规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

  (三)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总规模从1998年的786万增加到2009年的2979万,毛入学率也从不到10%增加到24.2%,规模居世界第一;高等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实力显著增强,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四)其他各级各类教育全面推进

  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状况显著改善;特殊教育不断进展;学前教育特别是农村学前教育事业有了较大发展;普通高中教育、成人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持续健康发展;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五)教育公平进一步推进

  从2007年秋季起,优先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国家课程教科书;2008年秋季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2009年秋季起,44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基本解决了1.8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各级各类学校中男女生比例大体相当,城乡儿童、青少年和人民群众享有了更加平等的教育机会。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大贡献。

 
 
     二、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公益性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属性,只有坚持公益性原则,才能保证各级各类教育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国政府充分认识到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确立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并予以长期坚持,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一)建立健全教育法律法规,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

  教育公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性,二是公平性。我国教育法律法规通过明确办学要求、强化政府责任、加大优惠力度等方式,确保教育公益性真正落到实处。《教育法》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等,从法律上确认了国家发展教育事业的责任。

  (二)强化政府责任,坚持政府在教育服务中的主体作用

  作为公益性的教育事业需要政府来主办、来保障。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不断强化对教育的投入,切实承担起维护教育公益性的主要责任。我国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非义务教育实行以政府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培养成本的投入机制。政府承担着发展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职能和主体作用。

  (三)推动教育科学发展,扩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努力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进程中,着力加强农村教育,加大对农村和城镇薄弱学校的改造力度,大力实施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差距,促进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不断扩大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近年来,将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教育质量上,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积极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人民群众享有教育资源的水平。

  (四)加强教育管理,保障人民群众平等享有良好教育的权益

  中国政府近年来不断增加投入,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书本费,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免费,逐步推行中职教育免费,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寄宿生生活补助,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农村和贫困家庭学生学习生活问题。重视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女童和残疾儿童的教育工作,对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行与当地学生同等对待的政策,健全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的管理,建立特殊教育保障机制,帮助残疾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保障社会弱势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益。

  (五)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建立维护教育公益性的保障机制

  政府的有限能力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所有的公共物品,因此,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多种途径保证公共利益的实现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中国政府在加大对教育事业投入的同时,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扶持和兴办教育事业,将民办教育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促进形成政府办学为主、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三、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十年展望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许多国家都在思考和谋划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发展和繁荣问题。未来十年,是中国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关键阶段。中国政府审时度势,做出研究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决策,把发展教育、开发人力资源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积极谋划教育改革与发展。

  今后十年,中国政府将继续秉持教育的公益性原则,遵循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方针,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并着力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更大成效。

  (一)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把职业教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步伐。大力发展继续教育,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

  (二)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

  创新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制度和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学校制度。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支持民办教育发展,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扩大办学自主权。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

  (四)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和校际差距。扶持困难群体,不让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五)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为国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

  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更好地满足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服务社会、造福人民为使命,努力提高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政府在积极致力于本国教育发展的同时,将继续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此,我衷心地祝愿公益机构改革与公共服务发展国际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