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上海10月13日电(记者王蔚)13日召开的上海国际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发展论坛上传出信息,上海百余位承担“做中学”试点项目的教师所作的教学方法的分析表明,其所教的幼儿和小学生中,70%学习积极性提高了,58%增长了科学知识,68%养成了动手做的行为习惯。
“做中学”是由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的一项科学教育试点项目,主要针对5-12岁的少年儿童,通过科学小实验,培训幼儿和小学生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例如“瓶子外壁的水从哪里来?”“如何能抓到空气?”等。 这项科学教育试点项目,自2005年起在上海80所幼儿园和小学展开,目前已经扩大到131所。2006年底,对上海“做中学”项目的评估报告认为:学生们非常接受这种教学方法,明确表示喜欢的占80%以上。 为了让“做中学”项目更好地发展,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教师至关重要。上海市科协组织其属下的18个学会、近百位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构建一支专家队伍,参与教师培训。今年,还为每个试点区配备2个学会,指导区县开发特色教学案例。 “做中学”项目源自法国。参加此次论坛的法国科学院副院长、物理学家盖尔·依芙、法国科学院院士雷纳·皮埃尔,都是法国“做中学”项目的发起者,他们对上海开展的“做中学”项目给予了充分肯定。 曾负责该项目引进的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院士表示,在国家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国建立了教育界和科技界的联合机制,共同主持了此项目的实施工作。下一步,将总结上海的试点经验,在全国幼儿园和小学推广,特别要把眼光投向我国农村和西部地区。此外,还要对项目的实施展开监测和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