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幼教各地 » 正文

代表声音:教育公平让城乡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19  浏览次数:222

四川点题

  成都市文翁实验小学全校师生至今难忘2006年7月28日这天,一封来自北京中南海的信,沸腾了整个校园:“真没想到,温总理这么快就回信了!”

  此前一周,五年级三班的同学们致信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讲述发生在这所涉农学校的变化:去年,政府投入1000多万元对学校实行扩建,不仅解决了周边近3000名涉农子女的就学问题,还使学校的整个硬件水平与城市学校接轨甚至超过后者。

  下一步,怎么让孩子们得到与城里孩子同等的教育?校长张幼龄期盼,在越来越多的城里老师来涉农学校支教的基础上,更深度地加强城乡教育资源沟通。

北京回应

  嘉宾:葛红林代表 成都市委副书记、市长

     文心田代表 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朱明清代表 雷波县汶水镇党委副书记兼马道子村党支部书记


  一问:教育公平什么样?

  朱明清憧憬着:到那时,孩子不会在漏雨漏风的校舍读书,不会每天爬几十里山路上学,学校之间、学生之间公平享受教育资源,城乡孩子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记者:在四川,义务教育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仍然很大。老百姓非常期盼教育公平。

  文心田:实现教育公平,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始终不懈的追求目标。我们高兴地看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优先发展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在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大任务的首位。

  葛红林:教育公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要公平,适龄青少年都享有公平受教育的权利;公民受教育的过程要公平,要能享受同等的优质教育资源。近3年来,成都市教育经费投入以超过11%的比例逐年递增,且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目的就是为了逐步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二问:农村孩子上学还好吗?

  朱明清高兴地说:1993年,我刚当村主任的时候,村里入学率很低,只有17个学生。现在村里经济好了,我们对孩子上学给补贴,加上“两免一补”、“寄宿制”,村里的入学率已经达到100%。

  记者:用占全国3.6%的教育投入负担全国6%以上的教育规模——“穷省办大教育”一直是我省教育的基本现状和主要矛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府如何发力?

  葛红林:教育公平不是平均主义,不是把好的压下去,而是要保峰填谷、补差赶优、整体提升,在发展中实现教育的动态均衡。2004年,成都投资10亿元,启动了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就转到全面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上来。于是,今年我们又启动了“全面消除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行动计划”。

  文心田:各级政府应科学规划,加大投入,统筹协调,促进教育资源向义务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农村教育倾斜,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薄弱学校倾斜。不久前,我省出台《关于切实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从2008年起,各级财政新增教育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教育发展,用5年时间使县域内城(镇)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学校办学经费、办学条件、教师队伍和教育质量明显提高。

  
三问:教育资源如何均衡化?

  朱明清很苦恼:在雷波县的一些偏远地方,代课老师唱主角,有的地方甚至是小学学历的人教小学生。

  记者:教育均衡发展的高境界是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化。怎样才能让好的师资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流动呢?

  文心田:关键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创新农村学校教师补充机制,对到农村、边远贫困地区的教师实行职称评定倾斜、评优名额倾斜、福利倾斜等。

  葛红林:针对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70%在农村的实际,成都实施了“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在导向上,坚持晋职、评优向薄弱学校教师倾斜;改革教师管理制度,实现教师在优质学校与相对薄弱学校间、城区(镇)学校与农村(涉农)学校间对口交流;保障教师待遇,努力实现教师收入“同县同酬”并争取逐步过渡到“同城同酬”,这些措施为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化发挥了积极作用。(记者 孙琳 陶然)



 
 
[ 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