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天府早报》报道 10月22日,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正式颁布了《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全区中小学校,要让每个学生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以及一项包括整理、打扫、自我保护、烹饪、缝补在内的生活技能,考核不合格者不发毕业证。
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江涌表示,尽管在监管上有一定难度,但技能考核绝对不会掺水,将严格按照“不合格不发毕业证”的制度进行,并且肯定将长期进行下去。
教师率先掌握一项技能
为了让该项目活动顺利开展,青羊区教育局首先要求全区中小学用3年时间,让全体教师人人掌握一项体育技能和艺术技能,每位教师至少辅导一个课外文体(心理)兴趣小组活动,教育局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
考核时间定在每年毕业前,学校组织专门时间集中安排进行。考核不分年级,采取本人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法进行。小学生至少会做出简单的饭菜、会清扫、整理、缝补。中学生的生活技能考核,包括现场进行电器安装、拟一道理财题看孩子如何帮父母理财等。考核不合格的学生,将不发给毕业证。
学生反映“忙不过来”
“压力好大哦,现在本来就已经忙不过来了。”四年级的李薇同学说,从二年级开始,父母就给她报了美术培训班,每个周末都要去学习画画。暑假期间,母亲又为她报了钢琴培训班。她至少退一种培训项目,才有时间在家学习做饭、缝衣。
方案不与法律法规冲突
“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引导社会和家长矫正对学生的评价,让娃娃不是为了考试而学习。”青羊区教育局副局长徐江涌说,虽然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培训班,但大多数还是心存一定的功利性,这也直接导致研究生毕业不会煮饭的例子出现。“艺体2+1”可以让孩子不再盲目学习、盲目成长。同时,它也符合国家提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不会与相关的法律法规冲突。
相关连线1(中国网):小学生考煮饭是素质教育“荒唐化”
小学生不会煮饭将被扣发毕业证,教育部门此举打着“全面发展”的旗号,似乎他们搞的是“素质教育”。可是,煮饭跟“全面发展”到底有何必然的联系?不会煮饭真的连小学毕业证都不配拿吗?据说有一次著名科学家牛顿煮鸡蛋吃,由于他一直沉浸在思考当中,稀里糊涂就把自己怀表扔进了锅里,等水煮开后,揭开锅盖一看,好嘛,白水煮怀表!——假如牛顿生在成都青羊区,他是不是连小学毕业证都拿不到?
另外,煮饭是否合格该如何考核?别说小学生了,即使是一些著名大厨的手艺,还有人喜欢有人吃不下去呢,标准怎样确定?谁来确定?据称,该区对小学生的煮饭考核不分年级,采取“本人现场表演、创作和测试”等方法进行。说到底,不还是参与考核的老师说了算吗?这貌似素质教育,实际上不还是应试教育的变种吗?
素质教育没有错,全面发展更是必须,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技能也很有必要,但对于像煮饭这类技能,教育部门和学校可以提倡、可以宣传,甚至为之开设专门的劳动实践课也未尝不可。但非要强制考核,还将其与学生的毕业证挂钩,难免有素质教育“荒唐化”之嫌。人生五大事,吃喝拉撒睡。现在考了“吃”,今后岂不是还要考后四种“技能”——否则,何以称之为“全面发展”呢?
这些年来,“素质教育”、“全面发展”都成了教育界炙手可热的热门词汇,不少地方也乘势推出了自己的“教学创新”。一哄而上的后果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一些好的举措确实在提高学生素质方面效果显著,而某些所谓的“素质教育”,却显得非常荒唐和搞笑。例如,上海一所大学制订了一条校规,要求本科生必须通过游泳测试,否则体育成绩做不及格处理,不予发放毕业证和学位证,搞得很多北方的“旱鸭子”学生惶惶不可终日。这样的规定,除了让人笑掉大牙,又有何用呢?
素质教育不是筐,教育者不要什么荒唐规定都往里装。素质教育“荒唐化”的做法可以休矣!(乔志峰)
相关连线2:“不会煮饭扣发毕业证”的教育焦虑
不会烹饪或者不会缝补,就有可能被扣发毕业证。如此规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提高小学生的生活技能,属于增强素质教育的举措。但是,这些生活技能的考核标准是怎样的?如何考核?是不是孩子能够煮熟一锅粥就意味着掌握生活技能了?素质教育是否应该这样实施?如此强调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艺术特长和生活技能是否有矫枉过正之嫌?围绕该规定,网友们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好多网友指出,这又是一个具有搞笑风格的教育怪招。
最近关于中小学教育的新闻特别多,譬如,贵州黄平教育局让学生向汽车敬礼;河南原阳让学生家长签有“生死状”嫌疑的《安全责任协议书》;重庆市大渡口一学校让家长打考试出错学生的手板;广州一学校为防止女生谎报例假拒绝上体育课,各班制作了一个女生例假时间表……这些事件都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网友们更是口诛笔伐,认为这都是教育乱政。
但是,出台这些教育措施的教育者却大都振振有辞:培养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和减少公路安全隐患有何不可?要学生家长签《协议书》是为了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家校联合加强安全管理又有什么错?打手板只是一个形式,目的是为让孩子学习进步,增进家长对孩子学习的了解并无不妥吧?培养孩子的生活技能、促使孩子不再为了考试而学习不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吗?
平心而论,教育者采取这些措施,其出发点应该是不容怀疑的,即都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更好地突出教育效果,等等。我们应该对教育者的良苦用心给予一定的理解,不能因为教育者采取了某些不同于常规的教育手段,就不分青红皂白地全盘给予否定,仿佛教育者正在处心积虑地毒害下一代和整垮下一代,教育正面临着空前浩劫似的。
其实,对教育者自己来说,采取这些类似于“不会煮饭就扣发毕业证”的教育手段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在看似教育乱政的背后,有着太多的教育窘境和教育无奈。
社会转型期必然会出现很多社会课题,其对教育领域的投射和影响首当其冲。譬如校园安全问题,过去虽然也存在,但绝对不像今天这样严峻,家长的法制意识也绝对不像今天这样强烈;又如学生对学校管理措施的反应、处理方式及其“反制”手段,也不再像过去那样单纯,有时甚至会出人意料地和教育者玩起了耗子戏猫的游戏;又如素质教育问题,学校倡导艺术特长教育的目的本来是为了充分发掘学生的艺术天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家长却把孩子的特长教育给异化成了“起跑线竞争”,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也因此遭到了退化……所有这一切,都令教育者和管理者有黔驴技穷之感,于是,一股莫可名状的教育焦虑便油然而生,并在这种焦虑刺激下,转而寻找更为有力和有效的教育手段,种种教育怪招甚至有教育乱政之嫌的教育举措就这样出笼了。
仔细审视这些教育怪招背后的教育生态,就能正确感受到教育者的教育焦虑,而正确看待教育者的教育焦虑,就不能过分责备教育者的无能和无奈。毕竟社会的发展太过迅猛,社会观念的转变也太过快捷,留给教育者深思熟虑并有效应对种种教育问题的时间又太过短促,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者呛几口水、露几次丑,实在是太正常了。只要教育者们不是心存不良,我们理应给予足够的宽容。何况,有些教育措施还未必就没有效果呢。(作者:辛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