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切儿童的需要 促进儿童的发展 ——全国幼儿园课程适宜性与有效性学术研讨会综述 由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宁波市北仑区教育局承办的“全国幼儿园课程适宜性与有效性学术研讨会”于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成立10年来,围绕幼儿园课程改革和建设,共召开了四次学术研讨会,会议内容从学习解读幼教法规、更新课程观念转向探讨课程建设的内涵和实施策略;会议形式上,从专题报告的单一形式发展到专题报告与现场观摩、学术研讨相结合。本次学术研讨会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性启航——专题报告 目前,幼儿园课程改革呈现多元的特征,审视幼儿园各类课程的合理性,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此次学术研讨会上,四位专家紧紧围绕“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精神,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提出了有关课程适宜性和有效性的观点,分析了当前幼儿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现象,也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一些基本思路与方向,使广大实践工作者对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有了新的、更加深入的理解。 (一)“幼儿园课程就是不断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 南京师范大学虞永平教授作了题为“儿童的需要与课程的适宜性”的报告。虞教授首先对“需要”、“价值”、“需要与价值”的关系,以及“需要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介绍,提出了“活动应该是适宜的,儿童是课程的起点”。幼儿的独特性决定儿童有与成人不同的需求,课程设计者应该从专业的角度观察幼儿的需求,“从幼儿自然发展的规律中设定目标”,从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寻找内容,“以向现实经验的还原为指针确定实施的策略”,这种不断满足幼儿合理需要的过程就是课程。其次,虞教授倡导课程的适宜性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关注幼儿,即关注生动的、活生生的幼儿,理解幼儿的需要,判断幼儿需要的教育价值。二是关注班级,班级不仅是幼儿生活和活动的现实场所,“还是一个群体,拥有各种关系”,关注班级就是追求幼儿园课程适宜性。最后,虞教授提出幼儿园课程要建立准入制度,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入幼儿园课程是每一位幼教工作者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使适合的内容成为课程,同时使膨胀的社会需要远离幼儿园课程,还给幼儿本真的童年生活。 (二)“以儿童为教育的立场引领儿童的发展” 在题为“适宜·有效·和谐——从课程的现状谈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的报告中,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的王春燕教授分析了不尽人意的教育现象,提出课程适宜性的内涵:一是适宜于儿童可持续、和谐发展的课程,幼儿园课程不能只注重儿童显性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儿童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二是适宜于3-6岁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儿童有独特的身心发展特点,其主要的生存方式是游戏,儿童是世界的发现者和探索者。鉴于此,王教授提出“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和特点,让儿童充分主动地活动”,并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可资操作的具体方法。 (三)“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 东北师范大学姚伟教授所作的题为“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报告围绕“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内涵和途径两个方面展开的。幼儿教师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研究儿童、研究教育、研究自己的教育生活,不断解决实践中的教育问题。姚教授提出幼儿教师成为研究者是为了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地发展,提出三点途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并结合实例剖析了教师在反思日记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供了相对应的反思日记写作策略,对实践工作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四)“课程的有效性就是让每一个儿童实现全面、真实、可持续的发展” 华东师范大学 二、各显纷呈——现场观摩 会议期间,宁波市4所幼儿园为与会代表展示了8个教育活动,另有北仑区8所不同类别的幼儿园作开放性展示。宁波市第一幼儿园积极践行 宁波市闻裕顺幼儿园以“文化熏陶、传统接力、快乐体验、自主发展”为目标,形成以“节日”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她们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中班的语言活动——《儿歌欣赏—水上的画》和大班的综合活动——《走近服装节》,参与本组观摩的教师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上课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宁波市江北甬港幼儿园关注幼儿科学素质的培养,形成了以科学教育为特色的园本课程。该幼儿园教师为大家展示了两个科学活动——《神奇的吸水现象》、《有趣的万花筒》,姚伟教授对活动做了深入的点评,肯定了教师们注重儿童探索、表达的过程,以及教师作为支持者、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并提出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新经验,从而明确教学目标与重点。 宁波市北仑区中心幼儿园以“木偶课程”为特色,以“玩中学,玩中求发展”为教育理念。教师们为大家展示了两个木偶活动——《两只蚂蚁》与《有趣的皮影》, 三、各抒己见——专题讨论 围绕“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与有效性”,李季湄教授与王萍教授、虞永平教授与蔡珂馨老师、侯莉敏教授与杨莉君教授、姚伟教授与朱海琳教授、唐淑教授和王春燕教授分别主持了五场专题研讨,就“园本教研与教师成长”、“幼儿园课程整体建构”、“园本课程中语言活动与社会活动的建设”、“科学与艺术活动的建设”、“亲子与托幼教育”等问题与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的一线幼儿园园长、教师及其高校教师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与探讨。 在互动研讨活动中,各分会场的中心发言内容丰富,与会代表们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分享彼此的经验。同时,大家也提出一些共同的困惑,并就此展开了研讨,如在艺术教学中,如何处理技能的培养与自由表达之间的关系,科学教育应包括哪些内容,语言教育中如何处理主流文化与本土特色的冲突等。李季湄教授、虞永平教授、侯莉敏教授、姚伟教授、唐淑教授分别针对各个分会场的共识与争议,进行了分析、归纳。李教授认为幼儿教育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业,教师是这一事业的基本要素,教师专业成长是幼儿园课程发展、幼儿教育持续发展的前提。虞教授根据中心发言总结出课程建设的四点变化:一是课程理念的变化,视野更开阔,理念内涵不断延伸;二是课程资源的变化,各幼儿园更明晰自己的资源优势;三是课程结构的变化,不再坚守分科或者主题,而是建立起更适合自己的课程架构;四是组织实施策略的变化,愈发具有创新性,更有针对性地从实际出发,将理论运用到课程实践中。虞教授希望幼儿园课程着眼于如何使观念更新更深入,如何将观念转化为行动,以促进幼儿园课程更完善地发展。侯教授认为,幼儿的语言教育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为依托,在主流文化的熏陶过程中,继续保留本土的语言特色,传承民间童谣与儿歌。另外,教师在工作中要把社会实践与社会领域的课程、社会事件相区别,理清其错综复杂的关系。姚教授指出,在科学教育中应培养幼儿的科学技能,这样才能有利于幼儿在生活中更好地运用科学技能,科学教育不只是要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获得科学技能,形成求真务实、不断探索的科学素养。在艺术教育中,要让幼儿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发展艺术技能,鼓励幼儿用各种艺术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唐教授强调了托班课程更应生活化、游戏化,应淡化教学倾向,关注个体差异。 通过本次会议,与会人员进一步明晰了如何关注幼儿的需要及如何提升教育活动的成效,加深了对幼儿园课程适宜性与有效性的认识,感受到提升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迫切性与必要性。这次盛会,各位参会人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深入了解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幼儿园课程建设的具体情况,明确了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与方向。 (杜丽静 丁平平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