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 几根小棒、几块石头、几个咖喱皮都会让他们饶有兴致地玩上半天,抓住孩子这一特性,我们把一些可供孩子操作的自然材料搬进了活动室,让孩子们展开丰富的联想,意愿再造出形态各异的区角活动作品。
一、材料的收集
1、教师引导收集。
如:在认识秋天时,我们引导孩子将落叶、干树枝、野花、野草带回来;欣赏雨后的景色时,引导孩子把湿软的泥巴带回来;到农贸市场认识各种蔬菜瓜果的同时,把它们也请到我们的活动室里来。
2、孩子随机收集。
如:吃花生、瓜子及其他干果时,收集干果皮;参观动物园时,收集掉落的各色动物羽毛;秋收时的棉花皮、玉米皮;到海滩上游玩时,收集形状各异、花色不同的鹅卵石或小贝壳;装饰房子时,木工锯掉的各种形状的小木块等。
孩子亲自收集材料能有效的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的积极性、主动性、,使他们更加喜欢自然材料。
二、材料的放置
只要有机会,孩子们便把自己收集的自然材料投入到区角,积累的材料种类繁多。为了培养孩子们良好的操作习惯,便引导他们将这些材料按外形分类,并做上标志。如:根据材料的外形特征,在材料外贴上相应的条状、点状标志,引导孩子根据标志将材料分类放置。也可以根据自然材料的属性分类。如:将石头、木头、泥巴、果实等分别做上标志,引导孩子按标志分类放置。除了材料的固定放置,还可为孩子设计娃娃衣样式的工具袋,机器猫形状的工具盒,河马嘴一般的工具箱,使孩子在具体操作中就能井井有条地取放各种材料和工具,即使在其他区角活动时,也能迁移这种好习惯。
三、材料的加工
区角中的材料非常丰富,我们教师和孩子亲自动手对一些自然材料进行有意的加工,再造出形象各异的作品。如:在“可爱的小鸡”活动中,首先让孩子根据创作意图找出相应的材料土豆、生姜、洋葱、萝卜、小西红柿、花生皮等,有意识地展开联想,借助其他材料如小棒、豆粒等拼插和粘贴制作出形态各异的小鸡。这样做既能让孩子与原材料充分接触,了解材料的性质,引发联想,又能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再如:在进行河蚌造形时,我们要求孩子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准备河蚌壳,并想一想河蚌像什么,准备用河蚌做什么等问题。由于准备充分,孩子创作热情高涨,想象丰富,所创作的作品各不相同:小狗、小鸟、小鱼、小帆船,灯座等,在河蚌壳里放上黄豆,用胶带封好,再用彩色即时贴装饰成美丽的响蚌,供小班孩子用做河蚌操的器械。
麦穗粘贴、麦秸编织、玉米皮编织、鲜藕印画、麦秆吹画、柳条编织、蒲子编织、狗尾草编结的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四、亲子的乐趣
材料的收集和作品的呈现,给孩子们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和成就感。为了给孩子提供充分的探索机会,我们开展了亲子美工活动。活动前,我们将家长、孩子收集的自然材料分成果实类、贝壳类、蔬菜类、羽毛类等,然后根据分类情况设计有关活动区域,并投放所需的辅助材料。孩子们的创作热情感染了家长,家长们纷纷参加到孩子的创作活动中。当看到自己的孩子能用不起眼的羽毛粘贴出形态各异的小动物,能用干草、干花制作贺卡,用玉米皮制作百合花、稻草人,用石子、贝壳、干果制作挂饰。用麦秸、螺壳、河蚌等材料进行造型时,家长们无不惊叹。认识到了这种具有乡土气息的美工活动对培养孩子创造力的价值,纷纷表示协助孩子积极搜集相关的自然材料,为以后开展美工创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城市化”逐渐形成,一些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常常忽略身边可贵的自然资源,而热衷于购买昂贵的美术材料,创设高档的美术活动室,追求城市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对这种去缺乏生活源泉的美术活动往往缺乏热情,农村的自然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开放性的活动材料。为此,我们要努力挖掘周围环境中的教育资源,把活动区延伸到园外的社会、自然、家庭中,让孩子在大环境中自愉悦地探索、创造和发展,真正体现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