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健康教育论文 » 正文

幼儿童话欣赏心理特点初探--健康教育论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浏览次数:724
幼儿童话欣赏心理特点初探
童话作为最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直是幼儿园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长期以来,人们对幼儿(欣赏主体)在欣赏童话作品时究竟有哪些特点缺少专门的研究,这直接或间接地导致童话欣赏活动的盲目性、程式化和简单化。为此,笔者以文学心理学、审美心理学以及儿童文学接受的有关理论为基础,对3—6岁幼儿在童话欣赏过程中的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等审美心理特点进行质与量相结合的研究,以期为幼儿童话欣赏教育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幼儿童话欣赏的特点 在研究中,笔者根据童话的情节发展和情感变化的结构,选择了简单型、重复型和复杂型三类童话(依次为《小蚂蚁和豆芽兵》《会动的房子》和《白色的蛋》),让3—6岁幼儿(每个年龄组抽样选取20名幼儿,共60名幼儿)倾听童话录音。笔者随时观察、记录幼儿在听故事时的表情和行为,并要求幼儿听完录音后完成以下任务:①在与故事内容有关和无关的备选小图片中,挑选出与故事有关的人物、事件、背景图片,按故事情节的发展排列顺序,再要求幼儿把听到的故事完整地讲一遍,以了解幼儿对故事内容的感知情况;②把故事的最后一段内容画成图画,再对图画进行解释,以了解幼儿在符号与表象的转换中,为故事添加了哪些想象的成分;③在与故事内容有关的和无关的拟人化“人物情绪脸谱图”中,根据故事情节挑选合适的情绪脸谱图,并用语言描述,以了解幼儿对人物情绪的识别能力和匹配能力;④针对故事人物回答“你喜欢谁?为什么?不喜欢谁?为什么”,以分析幼儿对故事寓意的理解。通过小样本的调查,笔者初步发现3—6岁幼儿的童话欣赏具有如下心理特点。 (一)感知的特点 笔者在“感知”项目的调查中发现:①在对人物的感知上,3—4岁幼儿都知道作品中有哪些人物,但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以及心理活动等细节缺乏完整把握;5—6岁幼儿对作品所有人物细节的感知才逐渐丰富起来。②在对环境的感知上,幼儿普遍能感知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但3—4岁幼儿对环境尚不能准确把握,如在故事《小蚂蚁和豆芽兵》中,他们把小蚂蚁、蚂蚁爸爸妈妈和蚂蚁哥哥姐姐一起随意地放进红手套房子里;5—6岁幼儿则能按故事原文把蚂蚁们摆放在各自的“房间”。③在对情节的感知上,多数3-4岁幼儿常常只记住作品的高潮,忽视作品的开头和结局,有的还颠倒了事件的顺序;5—6岁幼儿对情节感知能力很强,能将童话的所有事件有序地、完整地讲述出来。另外,无论哪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情节”感知项目上的平均分都要大大高出“人物”“环境”感知项目,这是因为幼儿往往对传奇般的、新鲜的、刺激的故事情节发展有一种预期。同时,幼儿更易接受也更加喜欢声音、色彩等形式美特征鲜明的童话作品,这一点在年龄越小的幼儿身上体现得越明显。 (二)想象的特点 从调查结果看,幼儿童话想象有两个倾向:①自我性,即幼儿在接受作品时,往往把自我的、主观的经验投射到作品中,因而常常出现一些与故事无关的联想。这些情节是原文中没有的,但完全是幼儿熟悉的生活经验的再现,说明他们的想象带有自我的、主观的色彩。②游戏性,即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将作品中的人物转化成手中的玩具,然后进行一场搭积木式的游戏活动。笔者在调查中观察到,幼儿如同“搭积木”一般,把“小蚂蚁”“甲壳虫”和“豆芽兵”当成手中的玩具,边画边讲,边讲边画,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故事一一描绘出来。 (三)理解的特点 调查结果表明,幼儿的童话理解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提高。一方面表现为从自我经验层面向社会价值层面发展,具体来看,3—4岁幼儿只能从自身经验出发进行理解,如问到喜欢谁时,多数幼儿回答喜欢小蚂蚁。追问为什么喜欢小蚂蚁时,有的说:“因为可以拿到手上玩。”有的说:“因为小蚂蚁不咬人。”这时,他们的理解常常和作品的意蕴没有多大关系。5—6岁幼儿开始能从社会价值层面理解作品,真正感受到作品蕴涵的所谓“人性”的东西,他们几乎一致地选择了“豆芽兵”,因为“豆芽兵帮助小蚂蚁赶走甲壳虫,帮助小蚂蚁搬房子”。另一方面表现为从具体形象向理性抽象过渡,但仍然以形象性的理解为主。他们的理解是和作品中的形象分不开的。而少数5—6岁幼儿能离开具体形象,作出概念性的理解,如:“粗心大意不好。”“关心帮助别人是好的。” (四)情感的特点在研究中,“情感”项目调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共鸣,二是情感识别。幼儿在情感共鸣方面表现出两个特点:①易“入”难“出”,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达到了“忘我”“入迷”的境界,幼儿忘记了这是一个虚构的、不真实的童话世界。比如他们在倾听和复述《小蚂蚁和豆芽兵》时,表情、语调和语气一直随着“小蚂蚁”的情感变化而变化。为什么幼儿欣赏作品时情感如此投入呢?美国文学理论家乔治·普莱认为,“在他们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甚至不能很好地将现实生活和艺术世界区分开来,他们时常将艺术中描写的人物、事件当作真实的现实来感知。”②有一定的年龄差异,5—6岁幼儿比3—4岁幼儿情感反应强烈。3—4岁幼儿在倾听和复述故事时,面部表情远远不如5—6岁幼儿丰富,甚至有些年龄较小的幼儿听着听着就走神了。在情感识别方面,3—4岁幼儿中近半数只能识别童话中大多数人物的情感模式,只有个别幼儿能识别作品中全部人物的情感模式;5—6岁幼儿中有半数以上能识别作品中全部人物的情感模式。因此,年龄较大的幼儿产生的情感共鸣也相应地要强烈许多。 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我对小、中、大班幼儿童话欣赏的年龄特征作了进一步归纳。①小班幼儿在欣赏童话时,不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学意象,对声音、色彩等形式美属性十分敏感,基本没有创造想象的成分,甚至产生无关想象,常在经验和形象的基础上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情感认知水平与情感共鸣水平都较差,不能真正进入欣赏情境。②中班幼儿差异较大,有的幼儿童话欣赏水平接近或相当于大班幼儿的水平,有的仍停留于小班阶段,可以说中班阶段是一个过渡阶段。③大班幼儿在欣赏童话时,感知完整,能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文学意象,特别对情节这一难度较大的内容美属性的感知水平大幅度提高,有一定的创造想象成分,能填补作品“空白”,理解人物形象的意义,个别幼儿甚至能以理性语词理解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情感认知水平迅速提高,情感共鸣强烈,很快就能进入欣赏情境。从总体来看,小班幼儿的童话欣赏水平较低,中、大班幼儿的童话欣赏水平迅速提高并且较为接近。这就说明,以4岁为界,4岁之前幼儿(即小班幼儿)的童话欣赏处于一种阶段水平,4—6岁幼儿(即中、大班幼儿)的童话欣赏处于另一种阶段水平。这与皮亚杰对2—7岁幼儿前运算阶段的两个子阶段的划分是一致的,他将2—4岁阶段看作是象征思维阶段,4—6岁阶段看作是直觉的半逻辑阶段。本研究的这一结论表明,对幼儿来说,童话欣赏心理的发展与认知心理发展有密切联系。
二、教育建议 通过分析幼儿童话欣赏的特点及年龄阶段特征,并根据在幼儿原有水平上促进幼儿和谐发展的教育原则,笔者对幼儿童话欣赏教育提出如下建议。 (一)关于目标 1.小班:①让幼儿反复感知同一作品,充分感受作品的色彩、声音等特征,并掌握大部分情节;②在直观形象水平上理解作品主要形象的意义;③专注地欣赏作品并获得快乐。 2.中班:①充分感受作品,能创造性地想象和复述完整的作品和某些细节,感受生动形象性词语的美感并喜欢学说这些词语;②在直观形象的水平上理解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③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对常见的情感进行选择和匹配。 3.大班:①在广泛欣赏作品的同时,能创造性地复述作品,填补作品的空白,促进想象力的发展;②对作品形象的社会意义,逐渐从直观形象基础上的理解过渡到概念和现象基础上的理解;③能产生共鸣和移情,并能对复杂的情感进行选择和匹配。 (二)关于内容 1.小班:选择形象生动,符合幼儿生活经验,具有鲜明声音、色彩特征的童话,即具有音乐感和画面感,情节、情感变化单纯的童话。 2.中班:选择形象奇特、较为夸张、情感变化丰富、情节发展较复杂的作品,篇幅可长可短,以适应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 3.大班:选择题材广泛、情节与情感变化复杂的童话,作品篇幅可适当增加,可以给幼儿欣赏一些中外著名童话的原著;增加作品数量,以满足大班幼儿的童话欣赏需要。 (三)关于活动组织 1.小班:①创设亲切、温馨的欣赏氛围,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幼儿的情绪,使之尽快进入欣赏情境;②以适当的语气、语调,富有感情地介绍童话作品,充分表现作品蕴含的意味;③多次组织幼儿欣赏同一篇图文并茂的作品。 2.中班:①充分调动所有幼儿的心理要素,使之与作品相互作用,使不同水平的幼儿都能进入欣赏状态;②欣赏同一作品的重复量可根据作品的情节、情感变化的复杂程度和幼儿兴趣灵活决定。 3.大班:①适度加快欣赏进程,增加作品欣赏的数量,扩大幼儿阅读面;②组织形式更为自由,可以在专门的文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用餐前后、午睡前、游戏后进行。教师指导可适当减少,鼓励幼儿大胆复述、表演作品;③组织多种形式的讨论活动,使幼儿感受、体验、理解作品的意蕴,学习精彩的语句,获得情感升华。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