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幼儿的有意的伤害
如果我们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我们教师对幼儿的心理伤害,不仅有无意的伤害,而且还有有意的伤害。我们的某些教师出于种种原因,对幼儿进行有意的心理伤害,这确实是不能容忍的,但它确实是我们幼儿教育存在的一种客观现实。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幼教管理者和研究的关注!
在一个幼儿园里,我就曾看见过,有一位上了年纪的自以为经验相当丰富的教师经常号召全班幼儿不和有过失的孩子来往。比如,在一次课间休息的时候,一位幼儿将另一位幼儿打哭了,上课时,教师在没有调查原因的前提下,就把那位“打人”的幼儿拉到讲台前,对其他幼儿说:“今天某某不乖,大家羞一羞他”。于是孩子们用手比划着羞那犯了错误的幼儿,接着,教师又大声地对小朋友们发出号召:“大家不要他了,叫他出去”接着,所有的幼儿都一齐叫道“出去,出去!我们不要你了!”最后,把那孩子赶出了活动室.
我们也知道,这位老师是为了“教育”那位犯了错误的孩子,为了让他以后不要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育有没有效果,在此我们暂且不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教育肯定对那幼儿心理产生了伤害,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其他没有犯错误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件好事,它会误导他们——别人犯错误时,我们可以羞辱他。
我还看见过这样一件事。一位调皮的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不小心跌了一跤,老师见到后,不但不给予同情,相反还对孩子说:“摔倒了吧?!谁叫你那么调皮!现在摔倒了吧!我高兴!!”在孩子需要安抚的时候,我们却用难听的语言去刺痛他,真是太不人道了!这种不人道的做法,可能会让孩子的心永远地痛!
(四)、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偏爱对所有的幼儿都是一种伤害
偏爱是指教师不能把爱公平地撒向每一个幼儿,而出现的厚此薄彼的一种情感偏向。教师的偏爱影响着教师对不同幼儿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的教育行为,而这些又影响着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幼儿园见习时,我就曾见到过几位平日受到教师冷落的孩子围攻一位得到教师过分宠爱的孩子。我问那几个孩子,为什么要围攻人家。他们的回答很干脆:“谁叫老师喜欢他!”——这都是因为教师对幼儿偏爱造成的心理伤害的恶果。由于偏爱而造成的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如,在幼儿园里,我们学时常见到被教师冷落的孩子通过偷或毁坏老师偏爱的孩子的物品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我想,这种由于教师的偏爱而形成的心理氛围,对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来说都不好的。
教师的偏爱,不仅会使得被冷落的孩子产生心理异常,同时也会使得受宠爱的孩子心理发展上出现偏差。比如,在我曾经见习过的中班里,有一个特别调皮的小孩,他喜欢跟别人争吵,还经常违犯课堂纪律,教师警告多次他都熟视无睹。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孩子变成了这个样了?经过了解,我们才知道,原来该班的保育员是他的姑姑,犯错误有人帮他“撑腰”,所以有恃无恐。我们不禁要问,这是在爱孩子吗?不是,而是在害孩子。
由于偏爱而导致我们的教育行为失当,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十分普遍的。例如,有位幼儿在跳舞、弹琴、讲故事方面表现都很突出,为老师争得了不少荣誉,老师很是喜欢她。有一次,那孩子和别的孩子意见不一致,结果她就骂粗口话,老师不但不批评她反而责怪其他孩子为什么不听她的话。又如,老师喜欢的丁钉把小勇弄哭后,他先去告状,说是小勇先打他的。听完丁钉的诉说后,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受了委屈的小勇批评了一番。而孩子们的眼睛是雪亮的,觉悟也是挺高的,其他知道真相的孩子则争先恐后地帮助澄清事实,而此时的教师却听不进去,然后对孩子们说:“那你们就别惹她!”……
相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很多。我们的教师应该明白,偏爱对所有的孩子都是一种伤害!为了所有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应该公平地关爱每一个孩子——不管他们的个性如何,长相如何,能力如何,社会背景如何,他们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
(五)、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不冷静也会给幼儿以伤害
我在某幼儿园见习时,发现这样的一个例子:由于幼儿平时洗手时不注意关水龙头,所以有一次幼儿从户外体育活动回来,进行洗手擦脸之前,老师一而再地大声强调:“大家洗完手后,一定要记得关龙头。”可是,所有的幼儿洗完手出来后,老师发现还有一个龙头没有关。看到这一情形,那教师当然很生气,然后气呼呼地在班上对所有的幼儿说:“是谁刚才没有关龙头的,请现在马上去把龙头关了!”教师怒目不停地环视着所有的幼儿,个个幼儿被吓得头低低的,谁也不敢吱声。3分钟、4分钟、5分钟过去了,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幼儿主动站出来承担责任。这时教师更气了,最后,教师根据自己的判断(更准确地说应该是教师气炸时的瞎猜)下达命令:“余小兵,你去把龙头关了!”余小兵申辩说:“不是我!我不去!!”教师又不容争辩的口气说:“我命令你去,不去也得去!”最后,余小兵只好噙着眼泪去把水龙头关了。我想,这件事对余小兵的伤害绝不是身体方面的伤害,而是内心深处的伤害。正是这一伤害,使得本来很活泼的一个孩子变得内向沉默——在我们接下去见习的十多天里,我从未见过余小兵的脸上有过笑容。
如果那位教师能冷静一些,或许犯错误的孩子会(可能用“敢”字更合适)主动出来承认错误;如果那位教师再冷静一些,就不会给孩子下死命令,而让孩子的心长久地痛!。
三、 教学过程中不让幼儿心中有一点秘密也会对幼儿心理产生伤害
观察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正确教育的前提条件。观察幼儿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心理需要,了解幼儿心理发展所遇到的困难,然后据此给予幼儿及时的适当的帮助。而有的教师观察幼儿,不是为了上述目的,而是为了了解幼儿犯了什么错误,做了什么违纪的事,在教师认为必要的时候,给幼儿一一地列出,使幼儿无地自容。教师敏锐的观察力,加上敏锐的思维能力,会令许多幼儿感到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老师的掌握之中,甚至心中最隐秘的念头也逃不过教师的“火眼金睛”。长期生活在教师“火眼金睛”下的幼儿,一定会觉得在幼儿园里生活没有安全感,处处事事都得小心,否则……。这样当然不利于幼儿人格的健康发展。
幼儿的心理是脆弱的,是极容易受伤的,并且它一旦受到伤害,就将会对其人格今后的健康发展带来难以预知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一定要从教育的各方面尽量减少对幼儿心理的伤害。体伤易被人发现,一般也易恢复;但心伤则不易被人发现,并且其后效十分持久甚至影响孩子的终生!伤心事件确实值得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关注!!
很多人都认为幼儿是个弱式群体,应该避免伤害。可我不这样看。做为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可能不受到伤害的。做为一名教师我觉得不能仅仅止步在使幼儿在一个无伤害的环境下成长。孩子长大后总是要接受各种命运的挑战的。难道这个时候我们还要保护他们?
我认为,我们在尽量避免伤害幼儿的同时也要让幼儿学会保护自己,学会自己调节心理机能。这样才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我们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社会的强者,不是只会躲在大人身后的小宝宝。
我发现现在的幼儿实在是越来越娇嫩了,许多事都要家长或老师来帮忙解决。就连最基本的幼儿之间的人际交往都不行。幼儿一旦在交往中遇到困难就只会找大人帮忙解决。遇到一点不顺心的事就大吼大叫或是哭给别人看。试想,这点困难都不能自己解决的孩子,今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
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真空里,因此,我认为,对幼儿园教育而言,在尽可能少地伤害孩子的同时,还要注意对孩子进行抗伤害能力的培养。
有些幼儿的伤害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在平常的教学中注意,我们就降低对幼儿的伤害程度。在我们准备教材时,多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在我们处理一些突发事件事时,应该多考虑一下再发言;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应该想一想孩子听了会怎么做;忠而言之,我们的工作要求我们对幼儿负责,为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一 言一行多加注意,必竟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肩上的责任重大。
为了避免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
每个儿童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独立的人格,有被爱、被肯定、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要尊重儿童,平等地对待每个儿童,充分认识心理伤害的严重后果。
2、加强对自身的情绪调节
教师要善于做自己情绪是主人。首先,要加强道德修养,“以理制情”。其次,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自觉地支配自己的情绪。第三,要自我疏导。自己有不良的情绪时,可及时向亲人、朋友倾诉,万不能迁怒于幼儿。第四,要用意志克服各种困难,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始终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
3、坚持因材施教
教师所追求的就是 要实现每个儿童“个人的”“自由的”发展,就是要根据每个幼儿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以及个人的发展需要“因材施教”,真正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切不可“一刀切”。
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品质的培养;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人感到处处受压抑,导致各种个性不良品质的形成,也使幼儿情绪低落,养成消极的思想方法和行为习惯。幼儿的学习乃至整个发展都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创设最适合幼儿成长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在原有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幼儿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因此,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意义就在于有效地掌握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使之有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以保证幼儿教育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