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教育才是良好的幼儿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肖川曾在《人民政协报》上撰文,对“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作过如下表述:“也许我们很难给予它一个周全的描述,但我们可以非常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过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读到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思索过某个问题;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到过真正的、良好的教育”。肖教授对教育的评价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内心感受,也揭示了我们在进行幼儿教育评价时要更深入地关注幼儿的情绪、情感体验和游戏、活动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在此精神的指导下,我们应深入到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途径,不断完善幼儿教育的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多元化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评价内容往往以幼儿单纯的识记和智商评价为主,这样造成了评价内容的单一与片面化,不利于幼儿个性化发展。在《纲要》理念的指导下,我们应注重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相应的评价内容也随之多元化,注重对幼儿非智力因素、情感能力的培养和评价,认识到情商、智商、社会性、个性化发展同等重要,从而构建以幼儿发展评价为中心的评价内容。
1、幼儿发展评价
幼儿发展评价内容多元化,既关注幼儿在各学习领域上技能的获得,更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兴趣态度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强调幼儿获得经验的重要性,教师在自然状态中去观察、发现评价幼儿掌握了多少“渔”的方法,而不是幼儿拥有了多少条“鱼”。
2、教师与幼儿关系评价
《纲要》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因此,我们要从关注教师与幼儿的谈话、关注教师是否平等对待不同性别、家庭背景的幼儿、关注教师的教育方式以及班级的气氛着手,将教师与幼儿关系评价列为一项重大评价内容。
3、教育活动评价
教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教育活动评价中,应该面向的是:教育活动目标是否建立在本班幼儿的基础上,其内容、方式、环境能否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幼儿经验的获得、创造力的培养,是否照顾到了群体需要与个体差异……除上述三大评价内容外,我们还要从教师专业素质成长等很多方面进行评价。
二、评价过程真实化
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评价者往往采取了非自然化、人为方法去对幼儿进行一定的测试来达到评价的目的,评价者甚至采取了应试教育书面考试评价,幼儿在被评价中处于一种紧张不安的情绪之中,大大影响了评价的真实性。幼儿发展评价应面向真实世界、真实生活,追求真实性。因此,我们要注重在游戏过程、小组合作活动、师幼互动、一日生活中评价幼儿,使评价回归自然的状态,取得最真实的效果。
三、评价方法多样化
传统的评价领域过于强调量化的模式,认为分数制、好中差等级制评价方式才能更好地体现科学性与公平性,而实际上,这种单一、简洁、明晰的量化评价方式过于狭隘,完全无法针对幼儿丰富的个性差异,以及复杂的教育活动现象。我们应以《纲要》的评价理念为指导,综合运用档案记录法,形成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1、个人档案记录方法
幼儿发展评价方式是指教师收集多方幼儿的信息、资料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记录、作品分析、摄影等方式最后组合成孩子个人档案的评价方式。档案记录可以帮助教师、家长全新地看待儿童经验。在这种以收集记录幼儿各方面发展的纵向评价方法中,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注意过程性记录
评价者注意记录孩子在处理问题中观察、思考、假设、试验、选择、推理等动态性过程,关注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的兴趣、注意力和努力程度,记录下幼儿如何寻找答案的过程比获得结果是否正确更为重要。这样的评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揭示幼儿活动、学习中的动机、情感、创造力、发展状态。
(2)注意描述性评价记录
在幼儿发展评价过程中,注意运用描述性的语言来记录、分析、评价,避免一些流水帐的叙述性语言或单纯好中差的评价。例如:在《服装店》的照片说明中,避免用“丹丹对服装店中的童装很感兴趣”这样的笼统性语言,而力求用描述性语言记录:在主题活动《服装》中,我们参观了服装店,丹丹指着一套黄色的服装说:“这是皇帝穿的颜色吗?”等。
2、主题项目档案记录法
主题项目档案记录法这种评价方式较多面向的是教育活动评价,与个人档案相似,教师通过观察幼儿活动中的情况进行分析,收集有代表性的作品,拍摄下最真实的幼儿情景状态为资料,按照主题项目活动开展过程记录,这种记录全方位地给教师提供了最原始的评价,为活动的下一步开展提供了基础,也是教师了解幼儿目前发展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3、区域活动档案记录法
区域活动档案记录主要用于记录分散的区域或小组活动,记录内容主要包括活动内容、活动时间、活动方式、幼儿的表现等。区域活动档案记录的对象是参加该区域活动的幼儿,记录者可以是教师、幼儿自己或家长。这些记录可以帮助教师针对幼儿的需要,针对区域活动的最近发展动态进行恰如其分的指导,通过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相结合,既保证幼儿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又能引导幼儿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学习。区域档案记录一般按该区域活动中活动的发展为线索进行记录。
4、教师行为自测量表
我们要建立教师行为自测量表,使教师时刻以量表对照自己的行为。量表可以从教师对幼儿说话的态度,和孩子在一起的态度,当孩子犯错误时的态度,活动中教师的态度四方面制定:
①对孩子说话的态度
A、语气严厉、不耐烦
B、说话热情温和
C、采用弯腰蹲下来的方式,两者保持同一视线
②教师和孩子在一起的态度
A、经常找孩子的缺点
B、似乎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C、和孩子在一起是一种享受
③当孩子犯错误时教师的态度
A、过于指责孩子
B、不进行解释,马上采取惩罚措施
C、能向他解释为什么错了
④活动中教师的态度
A、似乎经常禁止孩子想做的事。
B、鼓励儿童做新的尝试
C、对每一位孩子都投入关注。
四、评价途径的双向化、多面化
(一)评价的双向化
传统的幼儿评价中,一般为园长评价教师,家长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幼儿这样的途径。《纲要》指出:“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努力建立双向的评价途径:园长评价老师,老师反过来评价园长;家长评价教师,反之,教师也评价家长,教师与幼儿也是一种建立在双向基础上的评价。可以在双向评价中促进自身发展,使教师、园长、家长共同提高教育水平,使幼儿取得更大发展。
1、家长与教师
我们要通过家长问卷、家长园地、座谈会、育儿沙龙等活动来评价教师的教育水平,反之,教师在家长支持幼儿教育活动、班级的志愿者等活动过程中对其参教水平作出相应的评价。如:幼儿园家长委员会可组织“家长义务队”,参与、支持、配合幼儿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家长义务队”的家长们利用一技之长为幼儿园做贡献,应邀给老师当助教,外出活动时做义工等等,成为幼儿园与家长沟通的桥梁。
2、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园长
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利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档案记录等来评价幼儿的发展,关注着幼儿的点滴进步,反之,幼儿也在评价着教师的言行举止。两者就好象打一场乒乓赛,为了使球赛继续下去,成人和幼儿需做策略和方法的调整,才能使幼儿更喜欢教师,喜欢投入到教育活动中来,从而使幼儿自身发展更快。教师也在幼儿评价中不断调整自己,完善自己的教师思想和行为。园长与教师之间的双向关系,类似于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园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水平等各方面进行评价,反之,教师也对园长的工作态度,教育水平等进行着隐性的评价。我们要努力使园长对教师形成开放的态度,从而使教师对幼儿形成开放的态度。
(二)评价的多面化
1、以教师自评为主
引导教师充分意识到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它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可以检测自己对课程开放、建设的价值体现,从而制定出更适合儿童发展的方案活动。所以在幼儿园教育评价体系中,教师是主体,是评价最重要的实施者,教师自评更多是采用反思的方法。良好的反思态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开放心胸:这是一种免除偏见、愿意积极广纳各方资讯的态度。杜威认为这种态度“使我们愿意倾听多方意见而不偏执一家之言;并留意来自各种管理的讯息;充分注意到各种可供选择的可能;并承认即使是我们最喜欢的观念中,也可能有错误的可能性存在”。
(2)全心全意:这是专注真实世界中事件的追求精神,能全心投入、心无旁骛、将理想付诸实践的精神,在知识追求的过程中,不畏惧行为可能蕴藏的危险及不确定性,仍旧愿意冒险、追求改革,并朝目标行为。
(3)承担责任:反思的过程,积极广纳各方的想法与资讯,个体全心投入知识追求的过程,担负寻求正确发展方向的责任,且愿为此努力的可能结果负责。在新观点与知识追求的过程,不仅需要激情与热诚,也必须理性地考虑可能的方向与结果。
反思是教师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2、教师互评,集体评价
我们应通过教研活动会议,让教师回顾每周的活动实施情况,畅所欲言,不仅进行自我评价,而且就具体事例与策略互相评价。如请专业学者或教研人员介入,采用教学研讨会、案例研究、教学录影讨论、微观教学等方式,从而发现问题,集体讨论,改进方法,不断增进教师反思性教学的能力。
3、鼓励幼儿自评
在幼儿个性形成中,自我意识的发展,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注意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提升幼儿自我评价的深度: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
幼儿对自己或别人的评价往往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而且,对成人的评价,有一种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例如,他们评价自己是(我不是)好孩子,是因为“老师说我是(或不是)好孩子”。我们要努力引导幼儿进行独立的评价,渐对成人的评价持有批判的态度。如果成人对幼儿的评价不客观、正确,幼儿敢于提出疑问,申辩。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幼儿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等。如他“为什么说你自己是好孩子?”4岁幼儿回答“我不打架”或“我不抢玩具”,而6岁的幼儿则可以说到一些比较抽象、内在的品质特点,如“我听话,遵守纪律”或“我谦让,对小朋友友好。”我们努力引导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能逐步对现象进行更深层次的评价。
(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幼儿对自己的评价是比较简单、笼统的,往往只根据某一、二个方面或局部进行自我评价,例如,“我会唱歌”,“我会画画”。我们应努力使幼儿作出比较细致、比较全面的评价。如,他会说“我会唱歌,也会跳舞,可是就是画画不好”。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中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他们的人生幸福所在、家庭期待所在,也是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颁布,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然而,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要真正科学合理地贯彻落实新《纲要》教育思想、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并非易事。要依赖广大教师正确理解新《纲要》精神并运用于教学实践,依赖各级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最后,引用朱慕菊副司长在全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培训班上的讲话──《齐心协力,做好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工作》中的一段话,与同行们共勉:在新时期……我们应根据对教育规律的认识,体现“什么样的才是好的幼儿园”的主流声音,让全社会都知道什么样的幼儿园,什么样的教育是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我们要清理、纠正不合适的做法,不能让不恰当的评价体系影响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7月1日颁布。
2、《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肖川,《教育参考》2000年第5期,
3、《幼教教师专业成长——教学反省策略及其应用》,洪福才,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0年。
4、《瑞吉欧教育中国化研究》,杨霞英等,《中外幼教》杂志社,2004年第5期。
5、《为教师的成长与创造提供空间》,肖湘宁,2001年。
6、朱慕菊:《齐心协力,做好新时期幼儿教育改革工作》,在全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培训班上的讲话,2002年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