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对话形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以对话形式建立民主、平等的师幼关系 保罗弗莱雷是世界著名的巴西教育家,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他长期从事教育实践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他就在他的专著《被压迫着的教育学》中提出了:在教育中要打破“讲解式”教学,实施“对话式”教学达到教育的观点。对当今的幼儿教育改革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对照保罗弗莱雷提出的教育观,我们发现在我国的幼儿教育中,尽管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具体落实到教育行为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是教师对幼儿控制过严,幼儿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现象还很普遍。在组织教育活动时,教师考虑最多的往往是如何达到教育目标,如何完成全面发展的任务。当然,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惟恐一个活动下来幼儿学不到知识与技能。但是,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很少去想幼儿需要什么、关注什么,幼儿对活动的体验是什么,幼儿希望的又是什么,等等。教师辛勤地设计活动,在活动中又费尽心机地运用各种手段启发幼儿,而幼儿则被动地跟着老师从一个环节进行到下一个环节,完成教师预定的计划。这显然也有悖于新《纲要》贯彻的“ 教师主导、幼儿主体”的理念,教师与幼儿之间也很难达到真正的平衡。而弗莱雷关于“平等、爱、谦逊及信任”的“对话式”教学却给了我们一种全新的理念:教师与幼儿首先是作为“人”相遇在一起的,师幼之间应是一种人格平等的关系,教师要尊重幼儿,信任、热爱幼儿,在与幼儿平等对话与交流中以智慧、情感启迪幼儿。那么何谓“对话式”教学呢?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有两组幼儿画树。第一组幼儿画得非常整齐,另一组幼儿画得比较凌乱,有些作品甚至看起来根本就不像。第一组作品是孩子在传统模式的教育环境中,在老师示范下,一步一步画的。教师只是让孩子机械模仿,孩子的作品是在教师控制下毫无创意的重现。这种教学的效果是短时的,追求的是教育的直接结果,而最终导致的是孩子对活动失去兴趣。如有的家长反映孩子在家几乎不唱幼儿园里学的歌,不喜欢画画就是这种教学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第二组作品中的树看似杂乱无章,却是孩子心中的树:“这是我和姐姐在树上吃冰激凌。”“我想让小树也跳起舞。”……每一幅画后面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都是孩子的真实感受。这种注重幼儿学习过程,以平等、民主、真实、交流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即为“对话式”教学。它体现的是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理念。尽管幼儿年龄小,是非辨别能力还很弱,但如果幼儿从小就开始被要求运用他们的全部理智力量来掌握那些不容质疑的知识,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去批判与反驳意识,失去创新意识,更不用说形成与之相关的能力与素质。所以,教师更应注重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索欲,倡导 幼儿好问、探奇,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屈指算来,新《纲要》实施贯彻已有好几年,幼儿教育呼唤“对话式”教学,提倡“对话式”教学,树立“对话式”教学理念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将这种理念真真切切地转化为我们的教育行为。作为一名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的一线教师,我从平时的教育工作中累积了几点与大家共勉。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因为”对话“是一种人文关怀,对话双方需要彼此接纳,彼此倾听。如下雨后,地上积了一滩水,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围在一起玩水,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这个教育契机,随机组织一次有趣的水渍画,幼儿的积极性、创造性都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其次,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儿童是天生的艺术家,“对话式“教学就是让幼儿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艺术能力。如上面所举例子中第二组幼儿呈现的画面可能是稚嫩的,但谁能否认那不是一种真美呢!再次,提供充分的时间让孩子交流。不要将活动安排得非常“圆满“,当整个活动中孩子们跟着老师唱,跟着老师画,把这一切忙完后,只剩下一点点时间用于交流,那这交流、对话也只能流于形式了,幼儿并没有得到充分意义上的发展。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应相信幼儿,真诚倾听,彼此欣赏,在幼儿需要帮助时,才给予适宜的指导。总之,对话是一种关注人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氛围中,不但幼儿会获得真正的发展,而且教师也能学到许多。如此,我们的教学活动才具有了深远绵长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