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语言教育论文 » 正文

语文教学与学生情感因素的激发--语言教育论文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0-05  来源:互联网  作者:互联网  浏览次数:1018

三门蓓蕾幼儿园 梅爱冬

[内容提要]语文教学过程不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也不仅是求索作者思想观点的过程,同时也是感受、领悟、体验情感的过程。情感教育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又是语文教学目标赖以实现的手段。纵观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大量作品,无一不凝聚着作者的爱憎,深蕴着作者的感情。因此,必须注意把情感教育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启发学生对课文中的情感因素进行挖掘和体验,并以之去感染学生,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真正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创设情境,入境生情
  
 情感教育是一种艺术,需要创造一种意境和气韵。教师所创设的情境要与课文内容协调一致,利用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乐渲染,语言描绘,实物摆设等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并激发想象与联想,让学生在情感的氛围中产生情感体验,进而发展认识,陶冶心灵为“动情”到“晓理”打下情感基矗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浓郁的抒情散文时,有的教师在教室里创造了一种气氛:周总理的遗像佩上黑纱,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教室里气氛庄严肃穆,老师在哀乐声中用深沉的语调讲述周总理生平事迹。这一切把那种对周总理沉痛哀悼的感情、悲哀的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对周总理的崇敬、爱戴之情油然而生。使学生在情感的体验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由动情到晓理,情感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升华。
    教学《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有的老师运用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首先用语言描绘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写的那个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军号声、机枪声、喊杀声……敌人垂死挣扎,穷凶极恶,机枪口喷出火舌,战士们一个个倒在血泊中。接着抓住课文重点词句引导分析情境,紧扣“昂首挺胸”“像巨人一样”并想象董存瑞左乎举起炸药包,右乎猛地一拉导火索,火光中董存瑞钢铸一般的脸,在火光与英雄的闪现中,红旗迎风飘扬,让学生体会英雄气贯长虹,为祖国、为人民不惜牺牲的高大形象。

二、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妍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课堂上,除了教师成功的表情朗读外,还要重视指导学生的朗读。因为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意境之中,使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
    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三、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课堂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是具有独立地位和极大认识潜能的实践者,因而要把教学过程组织成学生动脑学习、积极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和才干、陶冶情操的过程。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学生能作自主的选择,平等地和他人共同活动,也能更多地意识到人的力量,他或她会因为能作为自己生活的设计师而变得日益自主和有创造性。我自己在教学中比较注重这种氛围的营造。上课时,我会对学生进行组织管理,但决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教师中心”式的管理。我的组织管理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冲破知识“禁区”。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探求的热情。同时,还要对学生实行“泛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感受到教师给予他或她的温暖,并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求。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老师,就会爱乌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语文教师要使自己输出的各种信息学生乐于接受,就要克服自己的“领导中心”、“自我中心”、“教师本位”的权威心理,防止我令你行的命令主义或强迫教育。那种基于强迫性,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课堂气氛必然会死气沉沉,消极冷漠。作为教师来说,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是实施情感教育的天然管道。对于在“天然管道”中实施情感教育的主体——教师,提出了什么要求呢?

(一)、 动情
   
要让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必须先动情。动情于自己的职业,动情于课文,动情于言表,动情于学生。不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不能在主体和客体之间架起情感教育的桥梁。要教师动情,则要有对学生的爱才行。只有热爱学生,感情真挚,才能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而情感教育也会因为教师的“爱”而具有活力和生命。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可卜生在1968年做过一次震动教育界的试验:他们来到美国一所小学,从1至6年级中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煞有介事”地作发展预测,并以赞赏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教师,嘱其保密。8个月后,他们对18个班进行复试,发现提供名单中的学生大有进步,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学习成绩提高了,与教师的感情也特别深厚。原来教师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相传古代塞浦路斯岛上有位年轻的国王叫皮格马利翁,他精心雕刻一具象牙女像,精诚所至,后来少女竟活了,与他结为夫妻。试验班的老师相信罗森塔尔的“权威性谎言”,热爱名单中的学生,真挚的感情滋润了这些学生的心田,使他们自尊、自信、自爱、自强,所以这些学生进步了。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或叫“皮格马利翁效应”,意译为“西施效应”。这个实验深刻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关怀和期待在教育效果上所产生的良好作用。如果教师像爱西施那样去爱自己的学生,何愁教学效果不能提高呢?热爱就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全部奥秘就在于爱学生。
那么,教师情从何生,爱从何来呢?最重要的,是要动情执着于自己所从事的这分职业,要有崇高的使命和责任感。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充满炽热之爱,便能唤起学生对学习、对知识、对集体、对祖国的爱。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极强使命感的教师才会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服务于教育事业,才能满怀热忱的服务于学生。反之,没有使命感,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一定会厌岗恶业,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对学生自然不会有博爱、宽容、敏锐之心。自己没有丰富的情感,还怎么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呢?

(二)、知识渊博
 
  知识渊博是情感富有的源头。一个知识贫乏、孤陋寡闻、笨嘴拙舌的语文教师已不能适应新时代语文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师原有的一桶水已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求知的欲望,他们需要具有多桶水且能不断更新“多桶水”的教师。语文教师要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内外的知识,博采众长,广纳百家,用他人丰富的经验来使自己见识更广,这样教学才会推陈出新,融会贯通,抒作品之情,发作者之想,把课上得活泼生动,趣味盎然,学生才会动情于课堂,才会和作品、教师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内涵,深深地喜欢这位老师,喜爱他或是她所上的课。

(三)、丰富的教学语言
  
 丰富的教学语言是教师活跃讲坛、树立声望的支点。有人说,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把每一节课上好。这话不无道理。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的典范作品,其基调有的色彩明丽,有的意境深远,有的简洁自然,有的华美富丽,有的朴素,有的飘逸……因此,语文教学语言或喜悦、或愤怒、或悲哀、或思念、或憧憬、或赞扬、或谴责……要与原文基调一致、和谐。除此外,教学语言还要富有文采。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讲的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④语文教师尤其要充分发挥语言丰富多彩的特点。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试想,同一篇文章,用不同的两位教师去教,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简洁流利,生动形象,那么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感到趣味无穷,喜听爱学;而另一位教师讲课的语言枯燥无味,生硬刻板,那么学生就会感到不合胃口,当然也谈不上什么兴趣了。实践证明,教师妙语连珠,能侃善谈,使课文语言如出我口,如出我心,丰而不余一言,略而不失一词,规范准确,风趣幽默,抑扬顿挫,就能使学生顿生倾慕之心,从而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就能使学生爱学、乐学语文这门功课。

(四)、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
   
老师除了要拥有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感情的表达、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位老师是这样讲《春》的:“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作家用‘偷偷地’这个词,也就是说,它是趁人家不注意,让人毫无觉察地就从土里——”稍微停顿了一会儿,教师用右手食指做了一个向上的手势,学生马上齐答“钻出来了”。一个简洁的手势突出了小草顽强和旺盛的生命力,也恰到好处的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可见,成功的教学,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要像高明得像琴师一样,在学生的心弦上拨出动人的乐章。如果一堂课中,缺乏和谐得体、生动自然的伴随语言的教学,则学生情感必会受到抑制,学习兴趣定然不高,课堂气氛必然低沉,教学效率自然低下。所以,教师走进课堂,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教学时使用的伴随语言,一定要优雅得体,庄重潇洒,风趣幽默,做到嬉笑而不失态,哀痛而不失声,端庄中见微笑,严肃中见柔和。
    语文教学是门综合性的艺术,它的知识面广,包罗万象,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纵横八万里的地理等,都可在语文课上涉猎到,但学习并不是教师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自己的头脑中装进学生的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交流。要想为师生之间心灵的接触提供最广阔的天地和最畅通的渠道,语文教师就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用渊博的知识、用博爱之心,仁爱之情去陶冶学生,理解、尊重、亲近和关心学生;以热烈的情绪、真挚的感情、和蔼的态度、生动的语言来吸引学生,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的感染、美的陶冶、理的启迪。这样,语文教学才会取得理想中的效果,语文课才会获得学生的青睐。


参考文献:
①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转引自韦志成主编的《语文教学情境论》第54页,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③转引自成韵东《诱发情感体验,优化阅读教学》 发表于1999年10月《小学语语文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④转引自季平的《老师教学语言的感染艺术》 发表于吴雪彤主编的《现代教育研讨文选》(上)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古代文论史》 赖力行主编            岳麓书社出版
《湖南教育》2002年第23期总第412期     湖南教育厅主办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