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教育探索论文 » 正文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9-13  作者:罗坤  浏览次数:1612
广东学前教育网论文频道导读: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学前儿童也越来越重视,但学前教育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幼儿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采用观察法、个案研究以及文献综述法来通过对所在幼儿园的大班、中班、小班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动作行为差异等,并且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将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和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措施来为

 

题目(中文):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英文):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kindgarden

of aggressive behavior research

姓名:       罗 坤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word …………………………………………………………………………2

一、前言…………………………………………………………………………3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3

(二)相关研究动态………………………………………………………3

1.国外相关研究…………………………………………………………3

2.国内相关研究…………………………………………………………4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4

  1.研究对象………………………………………………………………4

  2.研究方法………………………………………………………………4

(四)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5

1.学前儿童的概念………………………………………………………5

2.攻击性行为的概念……………………………………………………5

二、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现状…………………………………………5

(一)在园攻击性行为与年龄和性别有一定的关系……………………6

(二)在园攻击性行为与活动场地有关…………………………………7

(三)学前儿童攻击动作上存在着差异…………………………………8

三、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8

(一)学前儿童自身的因素………………………………………………8

(二)家庭因素……………………………………………………………10

(三)学校因素……………………………………………………………11

(四)社会因素……………………………………………………………13

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干预措施……………………………………14

(一)老师的干预…………………………………………………………14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14

2.合理安排活动,创造平等的活动环境………………………………14

3.培养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14

(二)家长的干预…………………………………………………………15

1.对学前儿童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15

2.发挥榜样作用…………………………………………………………15

3.改变教育观念…………………………………………………………16

4.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16

五、结语…………………………………………………………………………17

参考文献…………………………………………………………………………17

附录A ……………………………………………………………………………19

附录B ……………………………………………………………………………20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摘 要

近些年来,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对于学前教育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于学前儿童也越来越重视,但学前教育中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在幼儿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本文将采用观察法、个案研究以及文献综述法来通过对所在幼儿园的大班、中班、小班三个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存在着年龄差异、性别差异和动作行为差异等,并且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与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将根据这些研究结果和相关研究文献提出合理、有效、可行的措施来为儿童创造一个和谐、有爱、舒适的环境,让幼儿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

     研究;攻击行为;学前儿童

 

Preschool children in the kindgarden of aggressive behavior research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both the state and the societ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reschool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preschool education, but the problems are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in kindergarten,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is also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this paper will use the method of observation, case study and literature review. According to the kindergarten class, class, class of three children of different ages were observed for two weeks, were recorded in detail, and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found that preschool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exist age difference, gender difference and the difference of action. And the children's aggressive behavior and family, school and society are closely related,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and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put forward reasonable, effective and feasible measures for the children to create a harmonious, loving, comfortable environment, let the children grow better.

 

Key words

Research;Aggressive behavior; Preschool children

 

 

 

 

 

 

 

 

 

 

 

 

 

 

 

 

 

 

 

 

 

 

 

 

 

 

 

 

 

前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随着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学前儿童教育事业的关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某些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学前儿童的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而由于学前儿童年龄小,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还没有很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导致在幼儿园里会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事故,而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攻击使他们的在园安全也受到了威胁,学前儿童攻击行为在每天的生活当中都会发生,情况轻的只是些微的小吵小闹,情况严重的话他们之间会大打出手,相互打斗,对攻击者或者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着许多不良的影响。所以攻击性行为的正确引导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不可忽视。在幼儿园的观察当中,发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事件发生频率较高,有些儿童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攻击性,稍不注意,就造成其他儿童受伤害,虽然他们的侵犯行动不一定都有攻击动机所驱使,而且有些行为还未形成习惯。但如果放任不管或处理不当,会影响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这对攻击型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学前儿童集体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至于对以后家庭的幸福、社会的安宁,都将极为不利。为了能更好的为儿童创建一个安全,快乐,舒适的生活环境,很有必要把握住和了解幼儿园各年龄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具体表现特点及产生原因, 分析他们的内心活动,找出他们心中的不安定因素,正确认识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为预防、矫正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提供依据和办法,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学前儿童的健康发展,这样既有利于帮助学前儿童塑造良好的个性基础,也有利于减少儿童之间的相互伤害。因此,我们有必要探究和研究它。

虽然有很多学者对这方面有所研究,但老师和家长作为学前儿童的一个引导者,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指导还有一些可探讨的空间。这样的研究有利于学前儿童在园中减少不必要的伤害,塑造健全的人格,指导教师更好的解决矛盾。

(二)相关研究动态

1.国外研究动态

F.Goodenough、Hartup、Shantz等人就对的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发展模式进行过系统的观察分析与深入探讨。[①]研究表明,不同年龄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类型与形式等都有很大的差异。[②]从儿童的攻击的类型看,学前儿童不仅表现出了更多的攻击性,而且争吵和打架更多是为了玩具和其他物品,他们的攻击性是“工具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由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增长,学龄儿童则更多地使用以人为中心的攻击或叫“故意性攻击”,如批评、嘲笑、辱骂等。从攻击性的表现方式看,儿童更多得使用身体上的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使用言语攻击的比例逐渐增大,他们更多地采用言语攻击而非身体攻击。其原因不仅是因为儿童言语沟通技能的提高,而且也因为成人期望与规则的变化。大多数父母和教师不再容忍年龄较大孩子的身体攻击,但对他们的“唇枪舌剑”则更容易忽视。

2.国内研究动态

我国也有许多学者对攻击性行为进行了研究调查,覃玉宇的研究表明,男孩外部攻击明显高于女孩,但在关系攻击行为中,男女儿童没有明显差异。[③]

夏利民也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概括,在儿童成长发育的早期,争吵、打架、说谎、骂人、破坏、发脾气等攻击性行为就有所表现,而且男孩发生的次数比女孩多。[④]到了学前儿童期,这种性别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表现得越来越明显,4岁前儿童,男孩和女孩发生踢打、哭叫,表现得大致类同。但是,4岁以后,男孩则打得多叫得少,而且男孩的攻击性行比女孩更加稳定。研究表现:幼小时期攻击性强的孩子到成熟后多数也富有攻击性,其中男孩比女孩表现得更明显: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犯罪行为,大多数可追溯到幼年时期的攻击性行为。其中男性高于女性。对这种现象最合理的解释应与传统文化观念密切相关。即在传统文化背景下,把攻击性行为往往看成是男性行为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社会所认可、所接受,而对女性来说,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则为社会所否定,受到抑制和惩罚。于是女孩自小就逐渐学会抑制攻击性行为,而男孩却毫无顾虑地表现攻击性行为。

(三)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主要的研究对象是所在幼儿园的学前儿童,对大班、中班、小班各年龄段的幼儿选取同样人数进行为期两周的观察研究,即对每个年龄段的相同人数的儿童各自进行10天的观察记录。其次也有对家长与幼儿的交流行为的观察,老师在幼儿园对幼儿的语言行为的观察。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检索法:对关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图书资料、论文、文献等进行针对性整理,并针对课题研究方向进行集中的资料收集,为研究课题提供理论基础。

案例研究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进行仔细的观察纪录,并且有针对性的分析他们的行为动作,找出原因。

观察法:对不同班级的学前儿童进行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并详细进行记录,观察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方式等方面,更好的分析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原因,找出正确的干预方式。

(四)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概念界定

1.学前儿童的概念

按照国内外现行的医学以及心理学的分类,人从出生到幼儿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出生和新生儿期:出生—1个月;婴儿期:1个月—1岁,相当于乳儿期;学步儿期:1—2岁;早期儿童期:2—6岁,相当于幼儿期。尽管这一分类法正日益受到挑战,特别是对婴儿的分类更是莫衷一是。但是,通常把这几个阶段统称为儿童期,即把正式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前的儿童统称为学前儿童。[⑤]

2.攻击性行为的概念

攻击性行为[⑥]是指个人或者团体有意地攻击或伤害他人身体或精神或者损害他人财物的反社会行为。儿童甚至是成年人都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言语攻击,即指通过取笑、讽刺、诽谤、谩骂、背后说别人坏话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格欺侮, 或者是恶意造谣中伤他人, 破坏别人之间的关系。二是身体攻击, 即用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是有可能造成伤害的工具攻击他人身体。三是损害他人财物, 比如用暴力抢走他人的东西。心理学把攻击性定义旨在导致他人身体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有意伤害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未造成后果的攻击性行为仍然属于攻击性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

本文所探讨的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是指在幼儿园就读的儿童之间的一种相互攻击行为的研究,范围仅限于在幼儿园的学前儿童。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现状分析

在为期两周的在园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中,大班攻击行为为23例。中班为37例,小班为40例,大班的在园攻击性行为每天发生的概率为2.3%,中班的为3.7%,小班的为4%,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概率还是比较高的,而且所记录的案例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案例,这就需要我们从本质上进行分析,来改变这种现状。

 
 

 

 

 

 

 

 

 

 

 

 


1.1

在园攻击性行为与年龄和性别有一定关系

根据记录表的数据记载与分析,发现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中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表现的尤为突出,观察得知,在园性攻击性行为中,男生与男生之间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女生与女生之间的攻击性行为,而且男生与女生之间发生攻击性行为的可能性是很小的,在对100个大中小班的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中,有85个案例是男生与男生之间的相互攻击,有12案例是女生与女生之间的攻击,而只有3个案例是男生与女生之间的攻击性行为,由此可见: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其次,在100个案例中,有40个案例是小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37个中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23个大班攻击性行为,此组数据是在各年龄段选取相同的人数,相等的时间里进行观察而得出的,因此也发现了: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会慢慢的减少。

 

 

 

 

 

 

 

 

 

 

 

 


1.2

在园攻击性行为与活动场地有关

观察记录表显示,大部分攻击性行为都出现在室内,室外的攻击性行为相比于室内来说没有那么频繁,在100个案例当中,有70个左右的案例发生在室内,30个左右的案例发生在室外的活动当中,室内活动的的攻击性行为一般都是发生在课室的比较常见,而另外也有一部分攻击行为也会发生在厕所或者是区角活动中,户外活动的攻击性行为都是在操场,主要是由于玩具的争抢或者是儿童间无意碰撞变成了有意的攻击而产生的。由此可见:宽敞舒适的环境不容易产生攻击性行为,而比较小的场地更容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1.3

学前儿童攻击动作上存在着差异

根据表格数据的分析,学前儿童的攻击动作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性,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攻击性行为会明显的趋于理智化,小班的儿童一般喜欢用叫喊,抓咬,拿东西等方式来进行攻击,而中班的儿童多采用的是手脚并用,很少借助物品来进行攻击,而且也出现了言语上的攻击,大班的幼儿就更加理性化一点,虽然他们的攻击行为也会用手打或者用脚踢等方式,但明显比中班和小班的儿童强,他们语言上的攻击明显多于行动上的攻击,并且他们能够自己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直需要老师的干预来停止他们的攻击行为。在100个攻击性行为案例中,有32个案例是通过抓咬喊来进行攻击的,其中40个小班攻击行为中,有28个案例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攻击,占整个小班的70%,中班是3例,大班是1例,在49例四肢攻击性行为当中,小班占据12例,中班30例,大班7例,中班的37个攻击案例中,有大约81%的儿童是四肢进行攻击,在言语攻击方面,小班没有,中班有4例,大班则有15例,在大班的23例攻击行为中,有大约65%的儿童出现的是言语上的攻击,这表明不同年龄段有不同攻击行为。

 

学前儿童攻击动作上的差异

 
 

 

 


攻击行为的分布

 

 

 

 

 

 

 

 

1.4

三、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学前儿童自身的因素

根据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为期两个星期的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有一部分也是来源于他们自身的心理环境,他们还没有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经常会在课堂上或者是其他的场合有意识的去触碰其他幼儿或者挑逗其他幼儿,引起他人的注意,从而使两个人相互打闹,以至于最后演变成两个或者几个孩子之间的相互攻击。另外这与孩子本身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有些孩子本来就是那种脾气暴躁,喜欢动手,急躁的性格,这种类型的孩子很容易与周围的其他小伙伴发生冲突。

案例一: 时间:上课      地点:课室      年龄:4岁

老师正在课堂进行教学活动,奕鸣小朋友一会儿玩凳子,一会儿离开座位蹲在地上,然后就转向开始去触碰别人,一会儿用手去搬别人的椅子,一会儿去敲别人的头,一会儿又用手去打别人的脸,开始老师阻止了他的行为,没过两分钟,他又用自己头去撞击别人的肚子,另一个小朋友就猛地推了奕鸣小朋友,奕鸣也没有停下来,更加大力气的去撞击小朋友,并将他撞倒在地,并且撞完之后还拍手大笑。

分析:案例中出现的幼儿就是属于那种喜欢去挑逗别人的孩子,并且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是在攻击别人,而只是把它看做是一件很好玩,很有趣的事情,在他们的意识里还没有认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性,而且他对自己的行为也缺乏控制。这是他们的心智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表现。

(二)家庭因素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查阅和整理发现家庭作为孩子最熟悉的一个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也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结构起主要作用。

家庭教育方式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习惯,说话方式都可能在无意间被孩子模仿,而且孩子就有很强的模仿性,所以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而且教育方式也对孩子有很大影响。

1)专制型教育方式

专制型父母按照一套硬性的规矩管制子女行为,强调权威和传统,要求子女服从,常常表现为对子女的强制、命令甚至采用专断、独裁的态度。专制型的父母往往强迫孩子按父母的意愿办事,他们认为儿童必须服从,必须限制儿童的自主性;专制型的家长常常滥用职权,不鼓励儿童有和父母不同的看法,对儿童缺少温暖和慈爱;并实行高度严格的控制,不鼓励儿童的独立自主。

案例二:   时间:户外活动       地点:操场        年龄:5岁

王子杰是大班中个子比较高大的孩子,在户外活动中,小朋友们在相互奔跑追赶,王子杰正站在跑道上玩耍,其它奔跑的孩子玩得很高兴,只知道不停地奔跑,相互追赶,没有注意到跑道上的王子杰,一下子就把他撞到在地了,他就不顾别人的道歉,立马站起来把撞他的小朋友推到在地,那个小朋友已经道歉了,可王子杰还是不停地去推他,一直到老师赶过来进行阻止,王子杰一直都在向老师强调是因为那个小朋友先撞到他,他才动手去推的。后来追问他这么做的原因时他告诉老师,她妈妈说的如果别人打了他,他就要打回去,别人推了他,他就要还回去,不能让自己受委屈。

分析:案例中的攻击性行为本来只是无意间的撞击,但是因为孩子家长的教育观念,使孩子出现了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要是别人动了我,我就必须还回去的想法,孩子的认知行为理论本来就缺乏社会信息的处理能力,在家长的这种指导思想下会出现了偏差。使儿童用带着敌意的眼光去解释伙伴的行为和意向,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2)溺爱型教育方式

爱应该是家庭教育的主旋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阳光和雨露。但盲目的爱是一种溺爱,这类家长既看不到孩子的缺点和错误,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和批评,一味地娇惯和放纵孩子,对子女的不道德行为和错误行为采取包庇袒护的错误做法,使孩子意志薄弱,容易形成骄横、任性的性格,或者形成依赖、懦弱的性格,防碍他们与他人正常交往。也会导致儿童既有嫉妒和优越感、霸道的一面,又有无能缺乏应有的自主能力的一面。这就使得他们在与他人交往中出现种种问题,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3)放任型教育方式

放任型的父母很少干预子女的言行,无视子女的情况和需求,对孩子放任自流、漠不关心、不重视。在放任型家庭中,家长由于忙于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例对孩子不管不问,任其自然发展。显然在这种家庭中,孩子没有得到家长应有的关心。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比较活泼、真率、爱说爱动,这些使得他们易在一定的情感情景下,不由自主地流露出自己真挚的心理、思想与父母进行交流与沟通,但家长因种种原因疏于与他们交流,久而久之孩子对家长的冷漠便会产生不满,逐渐出现各种问题,家长对孩子过于放纵,还会使孩子情绪不稳定,攻击老师,对抗家长,使老师和家长感到束手无策;严重的会导致行为残忍,欺负小朋友,虐待小动物等等。 家庭缺少温暖和情感交流容易导致儿童的心理障碍。[⑦]

所以,家庭教育方式是对幼儿园儿童的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影响。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的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呈显著正相关系,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尽量避免这些方式,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都能健康,快乐,自由的成长。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主要是指离异家庭或者单亲家庭对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在单亲家庭中生活的孩子,只有母亲或者父亲和他生活,一位家长担负了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双重任务,容易忽视对儿童的教育。而且在这类环境中成长的幼儿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社会因素的困扰,更容易使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

案列三:   时间:区角活动       地点:课室         年龄:五岁

杰杰,是一个聪明能干,爱动脑筋的小男孩,主题活动课之后他进入了扮演区,一进去他就忙着和旁边的小朋友“比武”,嘴里还不停地喊着:“光头强,看我怎么打死你……”每次其他的小朋友都不愿意跟他玩了,后来又给他换了一个区角,但他换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有时还说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话语,有事没事说别人“傻瓜”、“笨蛋”、“打死你”之类的话。还喜欢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挑逗这个小朋友,又去碰碰那个小朋友。

分析:据了解杰杰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妈妈每天都特别辛苦的照顾他,妈妈需要一边上班,一边照顾他,既要赶着上班,又要按时的来接送孩子,回到家还要做家务,一天的生活都是这么忙碌、紧张。所以杰杰的妈妈很容易发火,而且也经常性的对杰杰发火,使得杰杰有什么事都不敢跟妈妈说,长时间下来,杰杰的心里也出现了压抑的情绪,就会发泄在学校里面,发泄在小朋友的身上,从而导致了杰杰如今的攻击性行为。

(三)学校因素

1.外部因素

学前儿童除了在家呆的时间比较多之外,大部分时间都是属于幼儿园的,幼儿园的教育是为孩子们打好良好基础的一个阶段,也是十分受重视的一个阶段,一个学校能否为幼儿带来良好的发展最重要的是学校的环境和氛围。学校所提供的空间以及材料资源都对幼儿的攻击行为有一定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游戏室中儿童人数增多会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增加,这就说明孩子在拥挤的空间越容易发生攻击行为,因为拥挤的情况下同伴间容易产生无意碰撞与摩擦这种碰撞有时候就有可能被幼儿误解成有意的攻击,从而造成幼儿间相互攻击。[⑧]

其次是为幼儿所提供的活动材料,无论是在室外活动还是在室内活动以及区角活动,都有争抢玩具的表现,在观察记录表中就明显的可以观察到小班的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的攻击性行为明显多于中班和大班的,这就必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活动材料。

案例四:    时间:户外活动       地点:操场          年龄:三岁

我和孩子们站在操场上,和孩子们讨论晨间锻炼的规则,伊凡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伊凡撒开腿,朝大球飞蹦过去。这时场地上的大球只剩下一个了,伊凡和新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两个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争起来。伊凡大喊:“是我先拿到的。”新迪说:“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伊凡仍大叫:“我要玩。”我轻轻地对他们说:“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于是新迪用商量的口气对伊凡说:“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伊凡松开拿着大球的手,我以为他同意了新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他猛地抓起新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新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手,哭了起来。伊凡见状立即拿着大球准备玩起来。

分析:案例中伊凡的攻击性行为其攻击的意图主要不在于伤害他人,而是为了得到“大球”,他的想法非常简单,就是“我咬他,我就能得到大球。”攻击只是他达到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在也反映出丰富的材料准备对攻击性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

2.内部因素

1)老师的语言行为的影响

在幼儿园里,每个孩子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教师对每个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积极公正的,当然在幼儿园也有许多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如果老师为这个孩子贴上“差孩子”的标签时,便会让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打击,不断的遭受挫折有可能引起幼儿的攻击行为。有的教师对待攻击性的幼儿较多的运用惩罚,过多的惩罚会引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从而进一步加强他的攻击性。另外,老师会在知不觉间出现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语,有时候老师可能正在气头上,就会对幼儿使用过激的语言,对幼儿心理造成一些伤害,从而留下一些阴影。

2)同伴之间的互相影响

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在同伴之间,幼儿通过模仿同伴来学会一种行为模式,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当一个幼儿通过攻击别人达到了某种目的时,其他的幼儿看到这种行为带来的“好处”,也会去模仿这种行为,同伴之间所起到的榜样的作用也是引发幼儿攻击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还有一种行为,当一个幼儿在同伴中会经常遭受冷落或者是嘲笑,又没有其他幼儿跟他玩耍时,就有可能进行报复性的攻击。[⑨]但如果一个幼儿位于同伴之首,他有可能自恃自身的强大去攻击别人。

(四)社会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飞速的发展,大众传媒的与时俱进,电视节目的丰富多样,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快捷,越来越方便,而一些不利于儿童发展的因素也趁机溜进我们的生活,暴力动画片、网络游戏也随之进入我们的视野,尤其是《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备受学前儿童的喜爱,有研究表明:在三部《熊出没》抽样调查中共出现粗暴语言共941句,其中熊大有204句,熊二113句,光头强的达到405句,其他角色有219句。这些语句包括“去你的!滚开!”、“把你像砍树一样劈成一段一段的”、“敢捣乱给我灭了他”等等。而在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粗暴的言语共219句,基本是出自以灰太狼为代表的狼族之口等。[⑩]由此可见,大众传媒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是不容小觑的。

案例五:   时间:离园      地点:课室           年龄:四岁

小朋友陆续离开幼儿园了,活动室里还有五六个孩子坐在一起玩雪花片。果果刚用雪花片插了一把“枪”,他的妈妈来了。我摸摸果果的头说:“看,妈妈来接你了。”果果抬起头,看着妈妈说:“我还要玩一会儿。”于是,我示意让果果的妈妈到活动室里等他一会儿。果果拿着他插的“枪”在冰冰身边走来走去,说:“我是光头强,打死熊大。”说完,他用“枪”刺向冰冰的胸口。“枪”断了,于是果果用手当枪,在冰冰身上乱打,冰冰哭着喊:“老师,他打我。”果果的妈妈看见冰冰哭了,站起身来,“啪啪”给了果果两个耳光,气愤地说;“打呀,你再打打看。”果果嘴巴一咧,大哭起来……果果的妈妈生气地拉起果果的手,一边朝活动室门口走去,一边说:“看我回家怎么治你。”  

分析:观察学习是儿童行为获得的最主要来源,也就是说儿童是在各种社会情境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行为后果所受的强化,间接地习得攻击性行为的。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比没有观看的儿童,在之后相似的情境中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因此,社会因素是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在诸多社会因素中,电视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是其他社会影响的媒介。

四、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有效干预措施

(一)老师的干预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对孩子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儿童,对儿童一视同仁,尽可能的把爱和关注给予每个幼儿并且同时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照顾到每一个孩子的情绪,不因为自己的喜欢和不喜欢去评价一个儿童的好坏,让儿童不和哪一个人玩,说一些儿童的坏话,对他们进行语言上的不好的评价,就算是儿童本身可能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们也不能就此断定他是一个坏孩子,应该以我们公平公正并且专业的眼光去看待,把他们当做是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在的正常的现象,而不是一味的去批评他们,歧视他们,甚至是打骂他们,应该以一个教师的的身份合理的,积极的,有耐心的去引导,教育他们。这样才能减少他们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的敌意和不公平的待遇,使他们产生不良情绪,加剧他们不满的情绪,诱发更多的攻击性行为,不利于他们的身心发展和攻击性行为的纠正。

2.合理安排活动,创造平等的活动环境

活动是幼儿一天的主要内容,这就需要我们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来让幼儿来自由发挥。大多数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场地有关,幼儿园里由于人多空间狭窄,人与人之间过于拥挤时极易暴发摩擦、争吵与攻击性行为等。因此,幼教工作者在布置环境、投放材料和组织活动时,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空间、材料、玩具和图书等。如在活动中可采取分组进行大的形式,避免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在提供材料时,尽量保证幼儿人手一样。这样一来,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次数就会减少了。尽量将室内活动安排在室外进行,这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活动范围让孩子自由活动,另一方面在阳光、微风等自然条件下也能使人保持良好的心情,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出现。而在室内设置活动区域时也应考虑幼儿的激动空间,将活动区域间隔摆放,尽可能为幼儿创设更多的空间,在指导时也有意引导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到人数较少的区域去活动。

3.培养学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攻击性行为多与其认知水平较低有着直接或是间接的关系,幼儿往往无法对别人的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会常把别人无意间的行为误会成有意的攻击,这样就会使他们之间产生攻击性行为,如果他对别人的行为判断为善意的,他的攻击性行为不会产生。而一个攻击性强的儿童往往用敌意的动机去判断别人的动机,这样他攻击的次数和被攻击的次数就增加。另因此,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必须帮助幼儿童正确认识和同伴的关系,教育幼儿学会宽容的态度对待同伴。学前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教师应教会幼儿识别好与坏,知道是哪些行为是对的,受人欢迎的,哪些行为是错的,被人讨厌的。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掌握正确的行为规范,当发生纠纷和矛盾时,要注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多元性思维能力,学会用协商、转换等多种形式来解决纠纷和矛盾。从而提高幼儿的判断力,设法让幼儿明确打人、推人、抢夺等行为是不对的。并且让他们加强同伴间的交往,并及时鼓励幼儿积极的交往行为,让幼儿从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教师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幼儿对幼儿园的适应和喜爱是从其接触的教师和同伴开始的。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交往中,积极引导幼儿建立平等融洽的同伴关系,引导幼儿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合作、分享,当幼儿能较好地与同伴合作、分享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进一步强化幼儿合作、分享行为。        

总而言之,要让幼儿在良好的生活环境中提高学前儿童的认知水平,不断学习和体验,逐渐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行为,学习与他人建立融洽的关系,从而减少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

(二)家长的干预

1.对学前儿童所接受的信息进行筛选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儿童美和享受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儿童接触到了许多不利于儿童心理成长的因素。美国心理学会1993年的一份报告指出,电视暴力片对儿童就像抽烟和酗酒一样危险,儿童观看电视暴力片对导致攻击性态度和行为的影响,就像抽烟会引起肺癌一样。因此,儿童在观看电视时,家长应恰当地解释和评价他们所看到的电视节目中的人物形象,比如说熊出没,以此减轻电视暴力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英雄主义情结。家庭成员在看电视时应经常互相交谈,成人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帮助幼儿将行动与后果联系起来,以改变儿童对电视的反应,强化电视的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在观看电视时,家长也可以根据内容进行适当的筛选,对于不利于儿童身心发展以及带有色情暴力的电视节目尽量少在儿童面前进行观看,尽量宣传积极向上的内容。

2.发挥榜样作用

我们都知道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他们在对行为进行,模仿时,是不会区分哪些是可以模仿,哪些是不可以模仿的,他们还没有很强的辨别能力,对于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我们可以给予榜样示范或直接教给其正确方法。这就要求,一方面成人要加强自身修养,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或恶意攻击,很多家长不分场合,一吵架就在孩子面前说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话语,更有严重的会在他们面前大打出手,如果经常性的在孩子面前出现争吵打闹或者暴力行为,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并且他们会把这些行为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诱发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另一方面,应及时对孩子的行为进行矫正,即使孩子攻击行为发生的动机可有是善意的。如“打抱不平”等,也要及时教给正确的解决方法。应注意的是,矫正的重点不在于训斥、批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而在于及时使孩子明确非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和方法。因为成人的呵斥或一怒之下的简单体罚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倾向,有可能强化孩子的不良模仿,而且最终也不可能使孩子明白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3.改变教育观念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之所以在解决冲突或人际交往中更多地运用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不仅是因为其所想到的解决冲突或进行沟通的方法的数量少于一般儿童,而且也因为他们所想到的方法普遍带有攻击性倾向,这就与他们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如有的孩子平时生性懦弱,小朋友欺负他,他也无法反击。于是父母就在家里教他:“有人打你,你就打他”之类的话,于是每一次只要别人碰他,他就回击。 事实上,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作为父母,应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因为加强与孩子心灵上的沟通,能使儿童对父母产生信任并从父母那儿学会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父母应耐心仔细地倾听孩子的说话,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尽量不要打断孩子说话,让孩子感到你十分尊重他,等孩子讲完以后,父母对其讲的内容要作出反应。这样父母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从而彻底抑制其攻击性行为。

4.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家庭环境氛围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一个充满着矛盾与冲突,暴力与攻击的家庭环境,会在不知不觉中使孩子受到一种不良情绪的熏陶,加重他们对周围人或其他事物的敌意感,使他们会产生不安的情绪。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会给儿童带来安全感,帮助儿童形成良好心境,调节孩子的不良情绪,使儿童在宽松的环境中成长。而且父母理智的处理事情的态度会让孩子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舒适与安稳。会让孩子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而不是负面情绪,学会用积极的方式表达各种情绪,更加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也会使他们在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中感受到爱,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正能量的影响,减少不良情绪的发生。

五、结语

通过对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的观察与研究,我们看到了在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存在着很多差异性的,他们与儿童的年龄,儿童的所在的环境,儿童与老师,与同伴之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笔者利用这次机会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发生的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初步的了解了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在今后的教育中和生活中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在综合了一些学者的观点后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学前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去呵护他们,爱护他们,避免他们在幼儿园受到不良因素的威胁,保护他们不光是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与社会共同的责任,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才能更好的为他们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馨、和谐的环境,促进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陈昌凯,徐琴美.心理发展与教育[J].2003,01.

2]焦永国.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3).

3]张春梅.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6,4.

4]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4,2.

5]杜好强.电视暴力对学前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及对策思考[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1.

6]李静.婴儿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分析及教育引导[J].淄博师专学报,2008,4.

7]夏利民.儿童攻击行为发展模式简述[J].聊城师范学院报,1996.

8]吴霞波.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9]陈秋燕.国外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

10]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11]覃玉宇.童年中期的攻击性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2]李兴.浅析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13] Smith P K.The silent nightmare :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The Psychologist ,1991 ,4 ,(243–248).

 

学前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观察表

时间

地点

年龄

性别关系

起因

攻击动作

终止方式

 

 

 

 

 

 

 

 

 

 

 

 

 

 

 

 

 

 

 

 

 

 

 

 

 

 

 

 

 

 

 

 

 

 

 

 

 

 

 

 

 

 

 

 

 

 

 

 

 

 

 

 

 

 

 

 

 

 

 

 

 

 

 

 

 

 

 

 

 

 

 

 

 

 

 

 

 

 

 

 

 

 

 

 

 

 

 

 

 

 

 

 

 

 

 

 

 

 

 

 

 

 

 

 

 

 

 

 

 

 

 

 

 

 

 

 

 

 

 

 

附录B:

个案观察记录表

时间:

地点:

年龄:

观察记录

 

分析

 

 

 

 

 

 



[]张春梅.《儿童攻击性行为及其相关研究》[J].长沙师范专科学院学报,2006,4.

[②]焦永国.《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3)。

[]覃玉宇.《童年中期的攻击性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夏利民.《儿童攻击行为发展模式简述》[J].聊城师范学院报,1996.

[]吴霞波.《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矫正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08,9.

[]焦永国.《儿童攻击行为研究综述》[J].西安社会科学,2010,28(3)。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⑧] Smith P K.《The silent nightmare :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 in school peer groups》The Psychologist ,1991 ,4 ,(243 – 248).

[]李兴.《浅析儿童在园攻击性行为》[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1).

[]杜好强.《电视暴力对学前儿童心理的不良影响及对策思考》[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9,1.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