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孩子的生命 古往今来,任何时代、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地区没有不做游戏的孩子,也没有不喜欢游戏的孩子,孩子们离不开游戏,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鸟儿离不开天空、花儿离不开太阳。于是,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呼吁:“母亲啊,培养儿童游戏的能力吧,父亲啊,保卫和指导儿童的游戏吧。”世界儿童问题首脑会议通过了宣言:“……儿童的时代应该是游戏的时代……”,于是,我国正式施行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了:“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可见,游戏已成为孩子们“生命”的一部分。 一、游戏可满足孩子生理发展需要,促进其健康成长 由于骨骼、肌肉和神经系统发育的特点,孩子们在生理上要求不断地变换姿势。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长时间呆坐不动或保持同一动作、姿势,会使他们疲劳和厌烦,通过游戏可改善孩子的心态,在游戏中孩子可以自由地变换姿势,开心地多次重复自己感兴趣的动作,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在自由、开心的游戏中,中枢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调整到了最佳水平,从而避免厌烦和疲劳,使躯体感到舒适和愉快。通过“猫咪睡觉我不吵”、“老鹰抓小鸡”、“捞鱼”等游戏,发展了孩子们爬、慢走、跑、跳、钻等基本动作和技能,锻炼了孩子肌肉的活动能力,促进了四肢的协调和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游戏可满足孩子认知发展的需要,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孩子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兴趣与好奇,这种兴趣与好奇是理解环境、接纳环境、影响环境的表现,游戏可满足孩子们这种认知发展上的需要,在游戏中孩子可进行各种各样的探索、操作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想象来模仿和表现周围的人与事物,游戏中扩展和加深了孩子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通过“玩滑梯”、“搭积木”等游戏,在嘻笑中体验着高低变换,在摆弄中感受着球体与圆的区别。再如,在角色扮演的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充分展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医生的耐心、病人的痛苦、老人的苍老,在稚童口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孩子们通过生动具体的游戏行为,感知和建构对现实世界的认知与理解,发展了智力。 三、游戏可满足孩子社会性发展的需要,促进其社交能力的发展 人际交往需要的形成与发展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游戏是孩子人际发展需要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这种需要寻求满足的途径。“母子游戏”是成人与孩子最初交往的典型形式,在与成人共同的游戏中,孩子可以体验到成人的爱,形成对成人进一步的信任与依恋。“过家家”则完全是发生在孩子们中间的角色游戏,在当妈妈、当爸爸、当孩子的感觉中形成了一个小集体的共同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学会了相互配合,发展了同伴之间团结友好的关系。通过游戏使孩子们逐渐熟悉、认识周围的人和事,了解自己和同伴的想法、行为、愿望和要求。理解他人的思想、行为和情感,逐渐掌握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则。促进了互相谦让、协调、合作等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游戏可满足孩子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促进其成就感和自信心的发展 游戏对于孩子不仅仅是好玩,更重要的是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信心。当孩子在游戏中通过自己的行动对物或人产生影响时,会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人,会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克服困难达到目的的快乐。如孩子利用游戏材料做出了成果时,会产生自豪感,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果失败了,在游戏中也不会产生任何负担,不会造成任何损失,可以重玩。因此,在游戏中学习解决问题,可以使孩子觉得自己有能力去解决问题,增强自信心。 综上所述,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发动了游戏,游戏又使各种需要 得到了满足,需要的满足带又来了快乐,快乐作为强化剂使孩子对游戏活动本身产生兴趣,兴趣与快乐这两种情绪体验相互作用,相互补充,进一步支持和促进儿童去游戏,从这个意义上讲,游戏是孩子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