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健康教育论文 » 正文

浅议如何增进和维护幼儿心理健康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1-14  浏览次数:244

  当今世界上,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人应该时刻注意观察儿童的心理发展问题,而不仅仅只局限于儿童的衣食方面。

  一、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我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化之中,家庭结构、养育方式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紧张因素,这导致儿童的心理问题较以前明显增多。据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发现: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对上海市3000名4—6岁的儿童心理的调查:8.8%的儿童有不良行为,11%的儿童情绪抑郁、自卑,8.5%的儿童忧虑、紧张。因此,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

  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健全状态受多种交叉、渗透、影响的因素制约。这些因素可以笼统分为环境、生物学、保健措施的易得性以及生活方式这4种类型。我们应从这4个方面的心理加以教育渗透。

  二、明确儿童心理健康的含义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作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对于儿童来说,心理是否健康可参考以下标准:1)乐于学习,发展智力;2)适应生活,学习自理;3)悦纳自我,具有自信;4)乐于交往融入群体;5)调节情绪,初学自控。

  当然,世界上没有一个事物是绝对永恒不变的,成人在具体判断儿童心理是否健康时,不但要从以上五个标准出发,还要考虑儿童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

  三、对儿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据和根本教育方法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具有积累性,儿童在这一时期已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这一阶段通过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成为可能。我认为应该对儿童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心理健康教育。

  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做好儿童健康心态的表率

  儿童最初是在家庭中接受早期教育的,也就是说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思想行为、意识习惯、情感态度等对儿童个性的导向作用是十分明显的,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孩子可以说是父母的镜子,怎样的父母就在孩子身上反映出来。”(陈鹤琴)这句话也反映出同样的道理。所以,父母应精心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以身作则,尤其在面对困难挫折时更是要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作好孩子心理健康的表率。

  五、及时增加儿童心理成长所必须的“营养素”

  本质上说,儿童最需要的心理营养素是爱,准确来说,是父母和亲人所给予的爱。爱有十分丰富的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鼓励、奖赏、赞扬、支持、信任等等。一个孩子如果长期得不到或者很少父母和亲人的爱,长期处于孤单、寂寞、失望的境地,不但不能健康成长,而且还会造成心理变态,人格不健全,,人格扭曲等诸多不良现象。,严重的还会导致犯罪行为的产生。

  自信是一种对儿童来说终生有用的极为重要的营养素,它是通往成功迈向胜利彼岸的良好工具之一,自信能使人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培养儿童的自信心,就是要支持儿童去做他喜欢做的事(坏事除外),让孩子在做事中培养兴趣,并从成功中体验出自己的力量、能力,从而不断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希望是一种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营养素。对未来充满希望、会是人奋斗不息,不甘失败。让儿童充满希望,关键是环境的潜移默化,家长在儿童面前始终要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险阻,都要抱乐观的态度,长期以往,孩子将会是充满希望踌躇满志。

  宣泄和疏导都是维护儿童心理平衡的有效办法。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和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因此家长要留心关注儿童,一旦发现有异常情况,则及时对儿童加以指导改正。

  六、儿童

  教师重视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尽力为维护和增进儿童心理健康作出应有努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只有心理健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在幼儿中,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得失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其次,设立专门的心理档案,促进儿童形成健康人格;再次,改善环境,创设良好浓郁的心理氛围;最后,开展混龄活动,协调同伴关系。

  七、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通力协作,尤其是在幼年阶段,这三方面更要有机结合,互相渗透,毕竟,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