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直属机关幼儿 黄燕榕
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它以色彩、线条、结构等塑造艺术形象。美术以它的直观性、可视性和形象性,对儿童有强烈的感染力。幼儿的美术教育包括绘画、手工、纸工、泥工和美术欣赏等,其要求有三:1、在儿童观察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用绘画和手工(泥工、纸工、自制玩具等)充分表现自己对周围生活的认识;2、培养儿童对美术的兴趣,丰富和发展儿童的情感;3、指导儿童初步掌握简单粗浅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等等。
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的各种能
力是在游戏中获得的。游戏并不只是童年期一种特有的、快乐的活动,它同时也是对儿童成长、发展和学习有价值的一种活动,可以为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优条件。因此,将儿童美术教学纳入游戏范畴,正是为了对儿童进行全方位、多学科的综合培训。游戏式教学不再注重绘画、手工技巧的学习和作品效果的评价,它根本不必考虑画得好不好、做得像不像,它注重的是孩子通过各种绘画、手工活动,来充分宣泄情感、展现能力,它考虑的是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如何更具有丰富性、随意性、游戏性。它真正使儿童美术活动成为让孩子自由翱翔的广阔空域。
“游戏与儿童美术教学优化整合”,在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老师已经认可到了这一点,然而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深入探讨它是否具有可行性,而在于该如何实现它的可操作性,并在实践中不断挖掘、探索,逐渐丰富其可操作的内容和方法等。在此,我仅小班的美术教学为例结合一些实践教学经验作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选择贴近儿童生活并带有游戏性的教材
小班的儿童受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生活经验较少,他们往
往只对日常社会中经常接触的熟悉的和感兴趣的物体有绘画或制作的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小班美术活动教材时应特别注意:
1、选择儿童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比如小班儿童喜欢小动物,我们就可以设计“蜗牛赛跑”、“蜻蜓花中飞”、“企鹅跳舞”等手工内容。还可以选择他们熟悉的人、运动、食物或其它事物为题材,如“妈妈的花衣裳”、“我爱吹泡泡”、“五颜六色的棒棒糖”、“马路上的汽车”等绘画、撕贴内容。在“我爱吹泡泡”绘画活动中,教师事先准备好几瓶肥皂水,让儿童在室外玩“追泡泡”的游戏,并引导他们观察泡泡的变化(由小到大),让他们在快乐地游戏中感知泡泡的产生、变化和特点,再适时地结束游戏,以“泡泡这么有趣,可是一会儿就变不见了,如果我们把它画下来多好啊!”激发儿童画泡泡的兴趣,而先前直观的泡泡游戏使儿童在作画时更好地把握泡泡的特征。此次绘画活动由于游戏的引入,绝大多数儿童较好地完成了“吹泡泡”的作品,同时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也大大提高,对独立完成美术作品的自信心也大幅上升。应该说这都归功于儿童熟悉或感兴趣的题材的选择。
2、选择的教材还必须具有游戏性。单调的涂色练习和临摹活动都不是小班儿童所喜欢的,或者说对其持续性都不长,他们更喜欢在有趣的游戏中学习。比如之前提到的“企鹅跳舞”的手工内容,可以事先启发儿童讨论是否可以在活动后给可爱的“企鹅”开个舞会,增
强手工活动的游戏性,让儿童更加积极地投入制作和装饰中去。
二、丰富美术活动的物质环境
新纲要明确地把“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的促进儿童的发展”作为幼儿组织与实施的内容之一。因此,要使游戏与美术教学渗透结合,就要丰富与美术教学相适应的物质环境,使环境创设也具有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与被动,往往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又常常与教育环境提供的有利机会和条件有关。当教师为儿童提供了丰富有趣的材料时儿童会为材料而吸引,自然会主动地操作材料,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去。
小班儿童由于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动手操作的能力较差,教师只有为儿童提供丰富有趣且能使画面产生较好效果的材料,才能使儿童既能对美术活动产生兴趣,又能让儿童轻松获得成功,而且还能使画面产生很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为儿童提供各种印章让儿童进行印章画,提供纸团让儿童压印,提供弹珠让儿童滚画等。如在印章画“花儿朵朵”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了雕出各种花形的胡萝卜、自制的扇面和剪裁成衣服形的底图等等,儿童用这些材料蘸上颜料印在扇面和剪裁成衣服形的底图上,不一会儿,儿童充满想象力的、装饰独特的扇面和新衣就这样完成了。活动结束时有的儿童仍乐此不疲地做新衣,有的儿童还在为自己的杰作而欢呼雀跃、到处献宝。教师活动后启发儿童将作品做为“照相馆”的装饰品和道具更是让他们兴奋不已,成就感倍增。总之,丰富有趣的活动材料让小班儿童觉得绘画原来就是“玩”游戏,绘画是件快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