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绘画教育论文 » 正文

美术活动中游戏和教学的探讨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14  浏览次数:119

  导读:在儿童美术活动中,儿童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所以说美术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

  三门蓓蕾幼儿:章晓敏

  在儿童美术活动中,儿童常常把自己的喜悦、快乐、悲哀,烦恼都倾注出来。所以说美术活动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在美术活动中,需要儿童的想象和创造。儿童美术作品的魅力就在于其充满丰富甚至离奇的想象力。作为美术教师,万不可用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去要求儿童模仿,这样做势必会压抑儿童的创造性。所以说美术教育在儿童时期的教育是非常的重要的。在谈及儿童美术教育时,一位学者曾经感慨地说:“美术教育是一把双面的刀刃。教得多了,儿童极易成为教学内容与教师偏好的奴隶,难以挣脱,有幸挣脱,亦已身受伤害;教得少了,期待自然开花的结果,却常见儿童为技巧不足的挫折感所苦,学习的过程空有刺激而没有收获。”在学习和贯彻《幼儿工作规程》精神、将转变了的教育观念转化为幼儿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这一棘手的问题。然而,当我们运用“游戏与教学优化整合”的整体改革思路思考美术教育时,我们原先的困惑化解了。

  美术游戏活动领域:

  一、激发儿童对美术游戏的情感和兴趣

  某些儿童对美术活动往往缺乏兴趣,教师要经常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提供可操作的美术工具和材料。如小班教师为儿童提供颜色、大小和形状各异的几何图形、彩色纽扣、干净易拉罐、火柴、瓶盖等,让缺少表现手法的儿童用现成的图象及物品进行摆放,拼搭和粘贴,变“注入”教育为“启发”教育。易可利用游戏加以诱发。如:“在活动中让儿童画汽车,从表面上觉得很乏味,难以入手,,我们都知道孩子都喜欢玩积木,我们可以用积木拼出汽车,在玩耍中得到学习,从而了解汽车的特征,让儿童提高画汽车的兴趣。这样儿童更容易将自己的意愿表现出来,特别是小班儿童,他们容易哭,坐不住,不喜欢画画。所以,我们根据小班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以通过情境游戏。如:”小乌龟卖气球“这一活动,以小乌龟的口吻简洁,明了的向儿童提出要求。如“我卖的气球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哪几种颜色?小朋友能不能帮我多画几个啊?”最后给小朋友留出充裕的作画时间,画好后,小乌龟将自己带来的小花送给小朋友们,并鼓励他们:“那么多漂亮的气球啊,我要把它们送给我的好伙伴们。”小朋友因此而增加自己的信心。从而能在成功的艺术表现获得愉悦感,从而激发儿童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激活儿童的思维,引导儿童动脑动手动口,让儿童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发展能力,达到既传授知识又开发智力与培养能力的目。

  二、在美术游戏中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

  要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品德,光靠成人的说教是没有效果的,而让儿童在游戏中无拘无束地玩,儿童就能深刻地认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能辩别是非、善恶、美丑、好坏。在美术教学中也是一样,如:在自由作画中,有个小朋友画了根拐杖,我很奇怪的问他:“为什么画拐杖啊?”孩子说:“爷爷昨天摔伤了,我画根拐杖给他,他就不会很疼了”这就体现了这个孩子尊敬老人的良好品德。有的画花。说送给妈妈,妈妈太辛苦了。孩子在绘画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

  三、在游戏中促进儿童的肢体发展

  儿童在绘画过程中促进儿童动作的发展,在美术课中进行有趣多种的游戏,如小班美术课中的《欢乐的曲线》,小朋友运用七彩的带子,跳起欢快的舞来。在游戏中使儿童全身动起来,从而儿童在欢乐的气氛中,了解曲线的不同形状,同时都可以锻炼儿童的四肢协调及身体平衡能力,增强儿童的体质。

  四、在游戏中发展儿童的智能

  游戏能促进儿童的智力发展,我根据儿童的好奇、好玩、好动这一特点,在画圆圈中,我让儿童玩一个盘子,启发他们变化玩法,如:把它当成帽子戴、当飞标玩等等,儿童在玩耍中,知道圆在生活当中的不同用处,这对儿童促进思路开阔,思维敏捷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美术教学活动领域:

  一、帮儿童建立求异立新的创作思路。

  儿童作画时,老师大都要求儿童画的不要跟老师范画一样,跟别的小朋友画面一样,但这样的要求常使部分儿童束手无策。我认为所谓“不一样”,就是要求儿童创新,使作品超出自己掌握的方法。如学画树时,我不但鼓励儿童画出日常所见的树,也鼓励儿童发挥想象,画出具有神奇功能的树。有个儿童按自己想象,画了一棵奇异的树。讲评时,大家问这树的名字。根据画面内容,我和这名儿童商定为此树命名为“故事树”。儿童通过自己的创作表现了美好的愿望,由此带来的惊喜和成就感便成为儿童继续进行创作的动力。儿童只有对绘画有了兴趣,才会进步,才会有创新能力。孩子在幼年时,就本能地对周围的一切有探索的渴望,因而培养他们对绘画的兴趣成了首要任务。作为教师,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听孩子的问题,分享孩子的好奇心,在绘画课上,不要忘了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调查教据显示,在过去30年里,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后,父母通常在一、二秒钟之内便给出了答案。现在我们提倡老师在孩子提出问题后,等孩子思考后说不定孩子给出的答案更具有创造性。例如画“森林里的动物”教师先讲故事激起儿童的兴趣,而后倾听儿童的想法,如果自己讲故事,故事里有哪些动物,它们在干什么?儿童的回答就会不尽相同,这样画出来的画也就具有创造性。

  二、减少对儿童绘画内容的控制,增加其选择自由。

  国外对成人和儿童的研究均表明,自由选择绘画会比强制选择带来更高创造性。在儿童绘画中,自立程度越高,创造性水平就越高。例如:让一组儿童自己选择活动中用的材料,另一组儿童则由别人替他们作选择,结果前一组比后一组表现出高得多的创造性。鉴于这一结果,我们在要求儿童绘画时重点在于让儿童自由选择,启发创造性。如美术课“小鸡”让儿童讲述观察过小鸡捉虫吃米,戏耍,睡眠等情景。启发儿童画出各种动态小鸡形象,还可以想出其它情节,小猫在和小鸡玩,狐狸走过来了,猫怎样拼命保护小鸡。让儿童自由编故事,并动脑筋画出故事情节。打破了以前只是一幅“小鸡吃米”的情景图。充分发挥了儿童的想象力,还可以提高其独立作画的能力。如果是小班还可以结合手工活动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爱玩泥、爱撕纸是孩子的天性。采用手工与绘画相结合的方法能激发儿童的绘画兴趣,因为这种美工活动不象单纯的绘画活动那样追求作品效果,而是注重操作的乐趣,所以为儿童喜爱。第一阶段,我们围绕节日教育(国庆节、中秋节)、主题教育(“今天我不哭”、“高高兴兴上幼儿”等),向儿童提供教师制作的半成品,引导孩子通过粘粘捏捏,撕撕画画,较为轻松地制作“月饼”、“胸花”、“绕线镜框”等,并让儿童将这些小作品带回家,促使儿童对活动、对老师产生好感。第二阶段,我们发挥泥工、纸工活动所特有的“手感”作用,让儿童形成对某些物品的“体感”或“外形轮廓感”,然再让儿童用绘画形式表现这些物品。例如,为了让儿童理解、表现对称,我们先让儿童进行一次“染纸”活动,形成对称感后,再让儿童装饰花边。再如,在学习用棉签画一串红之前,我们先让儿童用纸撕出一串红以熟悉花形,然后再让儿童绘画。

  三、运用形象具体的语言,向儿童阐明创造意图

  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活动,是具有指向性的创造活动,这个指向性实际上是教师设计的创造意图,创造意图可通过多种方式途径传达,语言传达是最直接、便捷的方法,语言由抽象符号组成,而儿童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他们对干涩的语言符号缺少耐心,不易理解,教师采用与儿童生活相近相关的形象具体的语言,将本质抽象的创造意图,演绎成儿童能理解接受的具体形象的行为信号,使之产生创造,为达到上述目标,老师首先必须了解儿童,儿童的生活世界与大人相比是浅显简单的,生活经验缺乏的他们理解语言符号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我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根据教材特点,选择与儿童生活相近相关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帮助儿童理解创造意图,使儿童的创造活动基于教材之上,又发散于世界无限空间之中。儿童心理具有泛灵性的特点,在他们幼稚的心里,世上的一切物质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喜怒哀乐的,在语言中经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向儿童阐明创造意图,这种方法可以让绘画内容与儿童生活连接,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创造,当我把花儿比作“花宝宝”时,儿童会让它们害羞、哭泣。当我把星星比作“星宝宝”时,儿童会让它们在天上滑滑梯,给太阳公公理胡子。在阐述创造意图时,语汇的具体形象能增强儿童的理解,面对丰富多彩的语言,儿童更感兴趣易理解的是动词、名词,动词能引起儿童生理上活动的冲动,名词能引起儿童对生活场景的联想,在保持句子合理通顺的前提下,将阐述语言精简成以动词、名词为主的句子,并将动词、名词以象声词、叠声词的形式出现简洁、押韵、生动、形象,不仅有助于儿童理解创造意图。更有助儿童浮想联翩。

  四、儿童美术作品的交流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中,老师们总会把孩子们的作品放在作业角上展示欣赏,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美术兴趣。而在游戏活动中,这种评价方法用得很少,一来因为老师们认为儿童游戏作品很“粗糙”“简单”,有的甚至“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值得一展。二来因为儿童游戏作品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展出来也是“乱七八糟”,不值得一看。但当我们在活动室开辟游戏作品交流台,让所有的孩子把作品放上去以后发现,这种观点只能说明老师还没有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其实不论在大人眼里是多么“不象”,多么简单的东西,都无不凝聚着孩子们的智慧和“心血”,而且每一件小小的作品,孩子都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比如:在玩泥游戏后只见一个小朋友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我们左看右看不知道是什么”的泥疙瘩,迫不及待地放上了交流台,并兴致勃勃跟小伙伴讲开了:“喂,你们知道,我做的是什么吗?告诉你吧,这上面高高的是两个山峰,一个大,一个小,中间还有一条瀑布流下来,这下面的是我和哥哥在那里看瀑布……”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话语,再看看他脸上始终洋溢着的幸福与满足的笑容,我想,这是其他一切言语评价所无法实现的。采用这样的评价方法,面向全体儿童,即使能力弱的儿童也有了展示作品的舞台,他们一有空就自发地去看作品、评作品、介绍作品,以此激起了儿童再游戏的极大热情。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