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绘画教育论文 » 正文

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14  浏览次数:136

  导读:儿童是美术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儿童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给予不断的支持、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能使他们发挥创造的天性,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童真和幻想的作品,让我们目睹到“天生的艺术家”的风采。

  当儿童的语言、文字、逻辑尚待发展时,常把画画作为对世界的感知、思想、情感进行表达交流的最好的方式之一。他们会毫无顾虑地大胆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把物象简化、分解,或把时间、空间、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从而“无中生有”地画出千奇百怪的图画,许多世界绘画大师(如米罗、毕加索等)从儿童的绘画中寻找到了许多的创作灵感。因此,儿童被赋予为“天生的艺术家”。但我们许多老师却常常感叹身边的孩子不会想、不会画,没有创造力。分析其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习惯把自己看成了一个知识的拥有者、代言人和传授者的,儿童只是一个可以任意塑造被动的接受者。于是在被动的服从和模仿中,儿童丧失了自信心和对艺术活动的热情,泯灭了潜在的创造力。

  建构主义认为,“每个儿童都根据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并赋予经验和意义;知识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是儿童在相应的情景和社会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的。”因此,教师不再是美术教学活动中唯一的主角,而应以“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的身份,从题材的选择、过程的指导、作品的评价等全方位,以更开放、包容的心胸,更灵活的沟通,以及更卓越的教学技巧来协助儿童主动建构经验、大胆想象创造,使美术教育培养儿童创造力和审美力的宗旨真正得以体现。

  一、创作题材的发掘者

  儿童绘画是按生活中观察事物后留在心中的印象——对事物的认识去画的,即使他们画的与实际不符,也绝对不会超出他们“见过”的物象范围之外。同时儿童对事物的关注是有选择性的,对兴趣不大的东西则不会加以注意观察,也就无法在头脑中形成稳定的表象,而对自己感兴趣的、熟悉的东西,即使看不见,他们也能像X光线透射那样表现出来(如画出房子内部的情形或汽车上的人)。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教师却忽视了儿童的兴趣,抽走了最生动、最丰富和最有活力的情感因素,把美术教学看成按教师的主观意愿设计、安排的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情感如同沃土,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我们教师必须做个细心的观察者和倾听者,在儿童的生活中、学习中,关注、追寻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发掘出儿童想画、能画、能创造的生动的题材。

  (一)日常生活中发掘。

  艺术源于生活,无论何种艺术手法、艺术流派,无论如何浪漫或离奇,都有其相应的生活基础,也必然以不同的方式折射出现实生活。儿童画的正是其生活之所见,生活之所知。在孩子们的话题里,往往不但包含着科学探索的价值,还蕴涵了审美、创造的价值。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一契机,以此为题材,引导儿童仔细观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创作。但是这种表现不是机械地描绘事物的线条、形状、轮廓,而是画他们内心的感觉,将对生活的审美情感和心灵世界“物化”于画面之中,体现出主观的情感于创造的有机统一。

  (二)主题活动中发掘。

  在儿童的心灵中,真、善、美是自然统一的,科学和艺术、逻辑思维与直觉、认识与伦理原本都是浑然一体不能分割的。传统的以美术学科特征为中心的活动设计,有利于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逐步提高美术表现技能,但这种方式选择的内容,常常脱离儿童的兴趣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活动中儿童的自由度低。《儿童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儿童教育要通过不同内容之间的渗透,不同领域之间的活动达到“促进儿童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杜威认为“经验是整体的,因此在计划教学时,应将美术和其他科目合为以体。”主题教学活动,特别是由儿童的兴趣引发、教师支持引导的生成的主题活动,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帮助儿童建构起对该事物的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在他们的心灵中交融、拓展,产生丰富的联想,激发起更强烈的表现欲和创造欲。

  二、创作过程的支持、引导者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即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因此在强调以儿童为主体的创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不然儿童的创作就处于漫游式的自发、自流状态,达到一定水平后将难以突破。多尔在后现代主义框架中提倡一种内在的控制观,即权威存在于情景参数中,控制是来自情景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自动或自我控制。教师的作用从外在于学生的情景转化为内在于情景的控制者,促使不平衡的产生,同时限制它使之不成为破坏力量,艺术地鼓励‘对话继续’,发现、激活儿童创造的火花,提升儿童创造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儿童共同的创造者和开发者。

  (一)启发儿童大胆想象

  儿童大胆、奇特、美妙的心灵,创造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自我中心”的特点及思维的形象性又能使他们的审美想象可以达到“神与物游”、物我不分的境界,并表现出审美想象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泛化性。因此在进行美术活动时,他们容易渗进自己的直觉和想象,喜欢夸张新奇的事物,而没有成人那样的理性思考。但是儿童的大脑不会像电脑那样无论何时启动、怎样启动都能按设定的功效工作。丰富的想象不但需要知识经验的积累,还需要有能开启创造想象之门的“钥匙”,以激发其积极展开想象的翅膀的热情。“变化是创造的使然,变化孕育着创造。”融美、智、趣为一体的、顺应儿童需要的不断变化引导方法,才能开启他们自由大胆想象的大门。

  (二)支持儿童自由表现

  艺术贵在自由,它是人类用以传达信息与欲望的本能,儿童绘画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欲望,他们把绘画视为一种游戏,只要他认为有兴趣,能表现自己愿望的就按自己意图去做,并从中得到愉悦,而不考虑或很少考虑是画给谁看的。因此他们可以毫无顾虑地大胆表现自己的认识和想象,把物象简化、分解,把时间、空间、幻想和现实混淆起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世界”。

  (三)引导儿童提高技能

  在儿童美术教育中注重想象力的培养、注重儿童的自由表现,并不否定技能技巧的学习。没有了技能技巧的支持,就会出现儿童想得好、说得好,但是不会画的结果。没有了成功的体验,慢慢地他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美术活动失去兴趣。《纲要》指出“根据儿童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是适宜的呢?除了传统的直接传授方式,我们应更多地运用符合儿童学习特点的多种艺术化的手段,启发、引导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技能。

  三、创作成果的肯定、支持者

  每位孩子的作品都是他们根据自己个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用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创作成果。《儿童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我们应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和表现方式。”教师应从他们的创作成果中发现许多独特的想法和创新表现,通过积极的肯定和鼓励,促进他们的审美创造力的提高和发展,并使之在感受成功快乐中,增强自信心。

  我们欣赏儿童的作品,首先应该了解、理解儿童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站在孩子的立场来看待他们的画,耐心地倾听和洞察,就能发现他们作品中富有个性的想法和表现。

  创造从儿童的作品中可随处撷取,可有时他们自己也许还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需要教师从中寻找、发现创造的火星,通过适时的提醒和鼓励,激起他们新的创造热情,燃起新的创造火花。

  儿童是美术活动的主体,教师以儿童的兴趣需要为出发点,给予不断的支持、引导和鼓励,激发他们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能使他们发挥创造的天性,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充满童真和幻想的作品,让我们目睹到“天生的艺术家”的风采。

  浙江嘉善县杜鹃幼儿 张颖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