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游戏专题论文 » 正文

游戏,让孩子自己选择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14  浏览次数:134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孩子们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往常孩子们在幼儿时,游戏常常由我们老师来精心安排,孩子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被动的机械的听从调动,在我们看来,似乎是在组织游戏活动,而在孩子们的心里,却只是在完成我们布置的任务,并不觉得是在进行游戏活动。如何使游戏真正成为孩子们自己的游戏,如何在游戏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孩子们的主观能动性,他们玩什么,怎样玩,玩多久等等,这就需要我们放开手,给予他们自由发挥潜能的机会。

  自己选择“今天玩什么”。游戏是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地进行的活动,所以我经常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想玩什么游戏呀?”孩子们会争先恐后的发言:“开诊所”、“丢手绢”、“捉迷藏”……这么一问,孩子们会觉得:游戏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可以选择玩自己喜欢的游戏。他们选择的游戏,可能是一些无太多乐趣的游戏,也可能是一些已经玩了又玩的游戏,但却是他们所钟爱的。因此,我们就可以,就应该尽可能去满足他们游戏中学习的欲望。也只有通过他们自己选择后,他们才会玩得尽兴,学得开心,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自己选择“怎样玩,如何玩”。游戏都有规则,有的是明显的规则,有的是隐藏的规则。游戏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也可以在孩子选择了“今天玩什么”后,再来问问:“你们想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呢?”此时,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规则要求,有的是合理的,有的则是不合理的。当一个游戏提出多种玩法时,我们可以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就会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样玩是最好的”。例如:玩游戏《哪队跳得好》时,儿童提出了很多种跳的方法“双脚跳、单脚跳、跨跳、前进跳、后退跳……”通过实践,孩子们发现:“双脚跳跳得快”、“单脚跳容易摔倒”、“后退跳找不着方向”……当孩子提出的规则要求没办法完成或是很难完成时,我们也要让他们去试一试,在试过之后他们自然而然又会得出另一个结论——“这样玩是不行的!”。例如:在玩体育游戏《大风和树叶》前,我问:“你们予以怎样来玩这个游戏?”孩子们提出将“大风”和“树叶”的玩法对调。这种玩法是否可行?我陪他们玩后,孩子们发现:让“树叶”做“大风”,让“大风”做“树叶”的游戏规则是不可行的。实例证明游戏活动的过程中,让孩子们自由地选择了行为方式,才能真实的表现他们的心理状态,反映他们的发展水平,毫无拘束的表露他们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他们头脑中所想到的一切。

  自己选择“我来做××”。角色是儿童游戏的主要部分。孩子们主动去玩的游戏常常是角色游戏。但其他游戏中也有角色的存在:儿童的智力游戏有角色,如《开超市》游戏,有人当顾客,有人当收银员;儿童的体育游戏有角色,如传统的《老鹰捉小鸡》游戏,有人当老鹰,有人当小鸡;儿童的音乐游戏有角色,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游戏,有人当洋娃娃,有人当小熊;儿童竞赛性的游戏一般也有角色,如练习钻、爬、跑等动作的竞赛,往往也是由儿童扮演某种角色:如小老虎钻山洞,小司机开车……平时在玩游戏过程中,我们老师会根据儿童各自特点、和儿童自身的条件来分配角色,经常会安排能力强的孩子来表演收银员、老鹰、鸡妈妈、小熊等等,安排能力差的孩子表演顾客、小鸡等,而不会给孩子自己选择角色的机会。这往往忽略了能力差孩子的表演欲望,抑制了这些孩子表演能力的发展,作为我们老师就应该给予他们自由选择角色的机会,激发他们主动而大胆地去表演。也可让他们通过多次选择不同的角色表演,去试一试,去比一比,挖掘自身优势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角色。由于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担当了角色,把自己当作别人来意识。这时,他即是“别人”,又是自己,他在自己和别人对比中,也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我评价的能力。

  自己选择“用什么玩”。孩子对游戏材料的要求,主要不在于他们的外表形象,而在于这些材料是否能成为玩具,是否能利用这些材料能够进行游戏。游戏材料虽然是代替品,但孩子们对他们还是有一定要求的。他们常常自发的就地取材,周围有什么样的材料,就拿什么作材料。如拿积塑搭高楼大厦、火箭、机器人等等。一次游戏课和孩子们玩《烹饪》的游戏,其他材料都有了就差“铲子”没有,孩子给了我建议“用笔当铲子”,我尊重了孩子们的选择。后来在游戏中,我发现他们还用别的东西(筷子、勺子、游戏棒)来代替铲子。所以任何一种事物在孩子手中,都可以想象成游戏中的玩具,只要给孩子想象的空间,他们的创造力就会自然而然的产生。如果孩子们愿意拿笔当铲子、筷子,你就让他们拿笔当铲子、筷子,甚至于拿手怕一卷当铲子都可以。我们不必强加一些要求给孩子,束缚他们的思维力、想象力,要相信孩子的选择,相信孩子的是非判断能力。

  自己选择“什么时候玩,玩多久”。游戏最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最为儿童喜爱,最能调动儿童的积极性。所以孩子们常常玩了还想玩,总也玩不够。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游戏前先问问:“你们愿意什么时候再玩这个游戏?你们还想玩多久?”让他们自己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继续玩。例如:和孩子们玩《躲猫猫》的游戏,由于在躲躲藏藏中获得了乐趣,玩过之后还想继续玩。这时,我就提出:“这个游戏很好玩。你们还想什么时候再玩?”孩子们说:“我们想明天再玩一次。”第二天,我遵守约定和孩子们再玩了一次,这次他们表现得比上次还积极,游戏气氛比前次还要浓。玩过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要求重玩。实践表明,只要你遵守了,孩子就会遵守,这也从客观上加强了孩子的时间观和责任感。

  总之,撒开手让儿童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的去选择游戏的方式方法、规则要求、角色材料,能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开展游戏过程中,教师做到“放”、“导”结合,会让儿童更深地体会“玩中学”、“学中玩”的快乐,从而也会体现出游戏是儿童基本活动的真谛。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