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游戏专题论文 » 正文

谈谈幼师在幼儿游戏中的角色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14  浏览次数:130

  导读: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着的特色之一,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儿童获得快乐的原动力。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最显着的特色之一,在幼儿的各项活动中,游戏是占有特殊地位的重要活动,是幼儿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方式,是儿童获得快乐的原动力。正如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在其着作《儿童心理之研究》中所言,“游戏是儿童的生命”。通过实证性研究,专家发现:玩游戏比上课更能发展孩子的体能、认知和社会性,是儿童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

  以往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往往控制性较强,儿童的游戏活动通常是在教似的高控制,高指导下进行的。孩子今天玩什么,什么时间玩,怎么玩,玩到什么程度,均由教师决定,这样的游戏并不是儿童主观愿望中想要的游戏。《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应为儿童提供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有益于身心的经验”“幼儿教育应尊重儿童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善指导方法,发挥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特殊作用,让儿童在游戏中真正获得发展,成为游戏的主人。

  针对儿童游戏中的自发探索与需求,近几年所创新的区域游戏,可以让儿童自由选择,自主决定游戏的材料、方式、方法、内容以及伙伴,并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进行游戏,教师对儿童的直接控制程度降低。为了使孩子们的兴趣和需要得到满足,充分发挥孩子们在区域游戏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区域游戏时,担任观察者、指导者、评价者的角色。

  一、儿童游戏过程中,教师仔细观察,促进儿童更好的游戏。

  只有出自自己内在的需要和兴趣而选择的游戏才是真正的快乐的游戏。教师在组织儿童开展区域游戏前,可以观察孩子们日常活动的情况,如孩子喜欢玩什么样的游戏主题,内容和玩具材料,孩子近来感兴趣的是什么,孩子通常和谁一起玩等。教师根据自己的细心观察和了解,鼓励孩子们自由的去选择自己需要和感兴趣的游戏,从而获得自由选择的快乐。

  在儿童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作为一个观察者,应注意观察儿童的游戏活动,了解儿童游戏的意图,能力及行为表现。对观察的游戏行为加以分析,才能决定指导的对象和方式,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指导,促进游戏的开展。如小班儿童自我调节活动的能力较差,往往长时间的做一种活动,当“运输工”的儿童反复装运玩具,累得满头大汗也不知休息,教师观察游戏发现这种情况,应及时帮助儿童调配活动,建议他去当“交通警察”,坐在岗亭里开红绿灯,从而获得休息。

  二、游戏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指导艺术。

  1、把握好指导的度。

  “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活动”时,“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就是要求教师灵活的根据不同的现象,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指导艺术。如果以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和被动(主动)两个方面看相关关系,可以发现: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多,儿童越被动;反之,教师直接指导得越少,儿童主动性就越强,自主游戏的目的越能体现。

  但是,教师直接指导的过分减少和开放度的加大,也会使儿童在活动中产生一些过激行为。又因为年龄,经验的限制,游戏内容往往单一,游戏水平不高。所以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两个极端,一是认为间接指导就是不指导,让儿童放任自流,认为自主游戏就是让儿童随意玩,教师无须干预,只要不打起来,在一旁看着就行;二是看到放任自流的结果,矫枉过度而强制介入,追求游戏结果,直接告诉儿童应该怎么玩,缺乏引导儿童探索和发展的信心和耐心。

  因此,掌握好游戏指导的“度”非常重要,完全直接指导会让儿童墨守成规,不敢逾越;完全的不指导也会使儿童无规则意识,形成惟我独尊的性格。

  2、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在幼儿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个儿童手拿听疹器,注射器或热闹的东擢西扎,或呆呆地坐在桌子后面“坚守岗位”,而教师则不停的叮嘱:“你们的医院干净吗?你们在什么地方打针呀?病人来了你们怎么给病人看病呀?”,教师脚不歇嘴不停,儿童看上去似乎很高兴,实际上没有任何权利,只有教师提出请儿童后面干什么,他们才会去实施。长此以往,儿童的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依赖的心理反而加重。因此,教师要改善指导技巧,既要实现延续游戏的教育目标,又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在把握好指导的“度”的基础上,把握好指导的时机。

  杜威的反省思维五步法认为:疑惑是思维的第一步,停留在“是什么”上。发问则表明儿童自己意识到他的疑惑和他所面临的问题,也表明他在问题解决上的自觉主动的努力,是思维的关键。包括自我发问,向同伴求助性询问和向教师求证性提问,深入到“怎么样”和“为什么”的程度。最后得出解决的方法,达到思维的顶点。这一理论告诉我们,教师的指导前提要深入儿童,对允许儿童做什么,怎么做和儿童可能怎么做有所准备。教师应该抓住契机点,以介入者身份加入,体会,帮助儿童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层次,并让孩子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有效的培养了儿童科学思维的能力。

  教师的指导时机也是一门艺术,把握得当,儿童的自主性就能充分体现。

  3、把握游戏前的引发。

  要做好游戏前的引发,首先可以从环境入手,为儿童创设开放的自主游戏的环境,注重环境的暗示性。如,所有的工具:剪刀、服装等都贴上标签,摆放在架子上。有利于儿童自己取用;提供适当的场地。其次,注意材料提供上的层次和创造性,尽可能提供充足、丰富、可塑性强、多功能性的材料鼓励孩子自己选择,让每个孩子都享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让儿童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的教育功能。最后,教师还可以以引发的方式,从而实现快乐游戏的目的。

  教师要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必须仔细观察和分析儿童阶段游戏的表现,了解儿童是否需要帮助?提供什么样的帮助最合适?明确在活动中的主题地位,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力指导和满足儿童的需要。

  三、注重游戏中的评价作用,让儿童体验快乐。

  游戏评价是教师游戏指导中重要的一环,也往往难以把握。教师应该让儿童成为游戏评价的主角,多给儿童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分享游戏时的感受,讨论感兴趣的问题,给儿童自我展示,相互交流的机会。

  正确评价儿童的游戏,教师应该抓住儿童游戏的本质特点,充分考虑儿童内在的需要和感受,否则会使游戏失去本身的价值。首先,应明确游戏评价的目的。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创设和支持每一个孩子在游戏活动中的创造,激发儿童进一步游戏的兴趣和热情。其次,要重视游戏评价过程中儿童的自主性。游戏对于儿童的魅力,就在于儿童的自主性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同样,游戏评价也应从儿童的体验出发,让儿童成为评价的主体。

  为此,教师应引导儿童就游戏情况开展讨论,让儿童体验和回味游戏过程,帮助儿童整理和提升游戏中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从中促进儿童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最后,正确处理好儿童游戏中自由与规则的关系。在评价儿童游戏时,教师时常会在崇尚自由与强调规则之间的动摇,其实规则和自由并不矛盾,如果规则来自儿童,或者来于外部的规则符合儿童的游戏心理需要,有利于游戏的开展,那么儿童不仅能够较好的理解和遵守规则,而且也有利于儿童游戏规则的指导下更好的在游戏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并从中逐步将规则内化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在游戏活动中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教师应该做一个有心人,细心观察了解儿童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尊重儿童的兴趣和愿望,用儿童的眼光来看世界,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创造有利的条件来满足儿童的实际需要。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