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空间是幼儿和教师,幼儿和幼儿发生交往,相互作用最多、最频繁的地方。活动空间的种种特性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在活动空间的设置上,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活动室空间的分隔。在活动室内,幼儿的活动空间通常划分成若干个活动区域,以便幼儿开展不同的活动。它应当有利于幼儿的交往和与教师的交流、接触。目前。我国幼儿较为流行的分隔方法是活动区,例如认知、积木、图书、音乐舞蹈、娃娃家,等等。这种分隔活动空间的方法自有其优越之处。但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规定区与区之间不能相互随意往来,而且每个区严格限定人数。这样致使活动区常常成了限制幼儿在活动中自由进行交往的障碍。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间的社会性交往,非常有必要对这种现象加以研究与改进,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另外,在室外活动空间方面,不仅要考虑大、中、小各班的活动场地的划定,还要重视全园公用、混合场地的使用,以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例如,有的幼儿园将室外的公共大型器械场地定期向全园开放,让每个班的幼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点和伙伴加入活动,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室外场地的安排和使用方法。 其次,要考虑空间密度和组内人数的规律。空间密度是指在活动场地面积一定的情况下,每单位面积参与活动的幼儿的多少。这是影响幼儿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因。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发现,幼儿园活动的空间密度高于一定的界限,会使幼儿在自由选择的游戏活动中较多地产生消极的社会性行为。因此,在创设环境时,要注意适当的空间密度,避免过分拥挤的状况。当然,每个组的人数应当是足以引起儿童丰富的交往行为,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积极社会性行为的产生。 最后,活动空间的大小应当能符合幼儿的多种适用于全班集体性活动的大空间,又要有能让几个幼儿一起活动的中空间。如果有条件,还需要能让个别儿童单独活动的小空间。这里特别要提到的一点是,应当为幼儿创设一定的小而安静的私密空间。它在满足幼儿独处的需要和其他一些情绪情感的需要上是相当重要的。这些不同大小和用途的空间可以通过对活动室整个大空间的分隔和变化来产生。例如,有的幼儿园里现在将放玩教具的柜子、架子改成活动式的,搬动自由,这样就很容易进行空间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