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游戏专题论文 » 正文

区域体育游戏对幼儿体能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14  浏览次数:142

  导读:在开展区域体育游戏之前,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幼儿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的规划:开设哪些游戏区,在什么地方设置,需用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有什么联系,周围环境怎么利用等等。一般来说,奔跑区域所占空间较大,地面平坦;跳跃区域最好是塑胶或泥土地面,若是水泥地也可铺上人造草坪;投掷区要考虑投掷的方向和距离;钻爬区要有一定空间放垫子。

  1.问题的提出

  幼儿区域体育游戏是指儿童在一定的体育活动区域内自主自愿的游戏活动。它是教师根据参与游戏儿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及基本动作、运动能力发展的特点,为儿童创设多个体育游戏区域环境,并在每个区域中有针对性地投放丰富多样的游戏器械、玩具和材料,儿童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区域,自由结伴,自由游戏。在儿童游戏过程中,教师进行适当的保护、引导和帮助。

  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因此,《幼儿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规程》有目的地将“体”放在首位,可见儿童的身体发展教育是儿童期教育之根。

  玩本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玩中学,在玩中成长。因此,《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又提出了:“幼儿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为儿童提供健康、丰富的游戏环境,满足儿童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促进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这就进一步肯定了尊重儿童特性的教育是儿童期教育之本。

  儿童期是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人口与可持续发展(EPD)项目实验章程》中指出:“人的主体性发展的状态如何,是国家经济社会能否出现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开展主体教育,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人,使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良好、自强、奋斗、自力学习、自立创造、自我修养、自主管理、自觉发展素质的公民,是当代中国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承担起来的历史责任。”由此可见,主体性教育是儿童期教育之重。

  如何在儿童时期实施根本性的教育,渗透主体性的教育思想,使儿童身心和谐发展呢,我们选择了以儿童体育活动为研究的突破口。通过了解现状我们发现,现有体育活动如体育课、基本体操、体育游戏、儿童运动会等,这些活动形式在内容以及教师的指导方法上,的确对儿童的身体发展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儿童主体性的培养方面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也是明显的。其主要的问题是:活动形式上——集体活动多,个体、小组活动少;活动内容上——强调了动作的学习、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儿童玩的天性和兴趣的激发;指导方法上——教师规定多,儿童模仿性学习行为多,自主性学习行为少。那么,通过什么活动形式,哪些活动内容,教师又如何指导才能使我们的儿童体育活动既能促进儿童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的提高,又能激发、鼓励儿童的参与意识、自主意识和创造性,使儿童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呢?从1997年开始,我们丰台区儿童体育教研组大胆地率先尝试一种新的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幼儿区域体育游戏。

  幼儿区域体育游戏虽然可以一个班级进行,但我们研究的是同龄多个班级进行的及效果更佳的不同年龄班同时进行的区域体育游戏。由于打破了儿童年龄、班级界限,由此扩大了儿童之间的接触与交往,使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与发展,同时也能满足儿童多方面兴趣及发展的需要,充分体现儿童是活动的主人。

  2000年,上海市闸北区就区域体育活动对儿童体能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的实验研究,其结果显示,实验班儿童下肢动作发展均优于上海市市区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那么,我们的研究需要解决儿童上下肢同步协调发展的问题。因此,我们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调整了区域设置,增加了上肢运动的游戏材料,加强了教师对儿童上肢活动的指导。由此,我们提出研究假设:每日进行跨年龄班区域体育游戏比不参加区域体育游戏的儿童,在体能发展指标上会有显著性的差异,通过教师科学的指导,儿童的身体会得到协调发展。

  2.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主,并与定量研究的教育实验法结合进行。

  2.1被试

  2002年9月,课题组在一所幼儿中随机抽取3~6岁儿童180名,其中3~4岁、4~5岁和5~6岁儿童各60名,男女各半,平均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采用等组法来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我们采用随机的方法决定实验班和对照班,以便控制系统误差,平衡无关变量。

  考虑到年龄与性别对效果可能存在影响,同时对这种影响还准备分析检验,我们把180个受测者分配如下(见表1):

  表1    受测者分组一览表

年龄组 班级 人数 男孩人数 女孩人数
3~4岁小班组 实验班 30 15 15
对照班 30 15 15
4~5岁中班组 实验班 30 15 15
对照班 30 15 15
5~6岁大班组 实验班 30 15 15
对照班 30 15 15

  2002年9月

  2.2实验程序

  实验前,采用《北京市3~6岁儿童体质测试标准》,先对三个年龄组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体能前测。经统计检验,确定这两个班儿童的原有基础、水平大致相同,差异不显著。前测之后进行为期一学年的实验处理,即实验班每日进行区域体育游戏一次,40分钟左右。对照班不参加区域体育游戏,而是按日常的班级体育组织形式常态进行。控制无关变量的因素有:实验班和对照班教师的能力水平近似,培训方法相同;两个班每次户外体育活动的时间相同;两个班儿童均来自一个地区,都为日托等。经过一学年的实验后,再采用《北京市3~6岁儿童体质测试标准》对三个年龄组的实验班和对照班分别进行体能后测,经统计检验比较,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不同性别之间有无显著差异,从而推论出区域体育活动对儿童体能发展的影响。

  2.3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采用SPSS8.o软件包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3.研究策略

  3.1巧妙地利用与开发幼儿环境

  在开展区域体育游戏之前,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对幼儿的活动场地进行全面的规划:开设哪些游戏区,在什么地方设置,需用多大的空间,各区域之间有什么联系,周围环境怎么利用等等。一般来说,奔跑区域所占空间较大,地面平坦;跳跃区域最好是塑胶或泥土地面,若是水泥地也可铺上人造草坪;投掷区要考虑投掷的方向和距离;钻爬区要有一定空间放垫子。另外幼儿要善于开发现有环境,变闲置为充分利用,如儿童嬉水池或游泳池,一年三季闲的现象较为普遍。我们根据本园具体情况,将戏水池或游泳池改造为多功能池,夏季可游泳戏水,春秋冬季孩子们可在池中进行爬、钻、练平衡等多种游戏。又如幼儿围墙大多以美化为主,是否考虑利用一部分做攀登墙、投掷墙,利用墙边或适宜的地方堆个小山包供儿童上下跑动。幼儿零碎的场地也要充分地利用,如顺着墙边砌上练习平衡的小台阶,铺上卵石小路等。幼儿要巧妙利用和开发环境,为儿童提供充分的体育活动条件。

  幼儿除在户外供儿童体育活动之外,室内同样可以开发利用,如利用各班活动室的桌椅练习滚爬及平衡;利用楼梯练习攀登;利用楼道、阳台做一些小型的体育活动;幼儿的音体室、活动大厅更要充分利用。

  3.2科学地设置体育活动区域

  体育游戏区是按一定的方式进行区域划分,较常见的是按照不同的基本动作进行分区。例如,将活动区划分为平衡区、投掷区、钻爬区、攀登区等,也可根据季节的特点和活动的需要增加平衡区、综合素质区等;还可按不同玩具分区如大型玩具区、手头玩具区等;手头玩具里又分球类区、棍类区、包类区等;球类区又可分为足球区、篮球区、乒乓球区等。

  3.2.1区域设置的多少以及区域面积的大小,要根据本园活动场地的大小以及儿童教师的人数恰当安排,以较容易实施管理和指导为宜。通常每个区域可安排一至两名教师负责该区的活动。

  3.2.2区域设置要考虑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例如,既有运动量大的区域,也有活动量小的区域;既有发展儿童上肢运动的区域,也有发展下肢运动的区域;既有练习基本动作的区域,也有发展综合身体素质的区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可考虑既有室外活动的区域,也有室内活动的区域,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3.2.3各区域要具有明显的标志和确定的活动范围,而且,各区域之间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以使区域的分布更为明显。这既便于儿童选择区域,也便于儿童在换区活动时作适当的身体调整。

  3.2.4区域的设置一旦确定,在短时间内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儿童活动一段时间以后,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不断地适应儿童活动与发展的需要。

  3.3合理创设活动环境与投放活动材料

  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是最为基础的环节。它直接影响到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以及活动的质量。因此,需要十分认真地对待。

  3.3.1在考虑本区特点的基础之上,应尽可能提供种类多样、数量充足的活动材料。例如,在投掷区内,要提供适合于投远和投准两大类活动的材料。用于投远的沙包等材料在重量与大小上要有所不同。而用于投准的材料则应多种多样,如用沙包击打各种图案的“靶子”,用各种小球撞击前方竖立起来的物品,用小塑料圈或小绳圈套小物体,将球往不同高矮的网兜里投等等。此外,各区内应相应地提供多种多样的辅助材料,供儿童活动时自由选择,以激发儿童的探索意识,充分发挥儿童的创新能力。如果能让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亲自参与活动材料的制作或活动环境的创设,对儿童的发展则更具有价值。

  3.3.2活动环境的创设与活动材料的投放应考虑到儿童年龄、能力以及兴趣的差异,要能吸引不同特点的儿童参与活动。这样才能满足不同儿童活动的需要。例如,钻爬的障碍物可以有高有低,投准的“靶子”可以有大有小、有近有远,攀登的设备可以有难有易等。

  3.3.3活动材料的摆放与材料本身应尽量蕴含一定的游戏规则,以使儿童在活动的过程中保持一定的秩序。例如,将平衡区中有关的活动材料相互连接起来,建构成一个圆形,可以使儿童有秩序地进行循环式的练习。

  3.4科学地组织与指导

  在区域体育游戏中,教师组织工作的重点应放在活动前后的组织上以及活动常规的建立上。

  3.4.1帮助儿童做好身体的准备与放松。由于儿童进入活动区活动时,情绪高涨,活动量较大,而且各活动区的活动内容又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儿童参加区域活动之前,教师应帮助儿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尤其是活动一下上肢和下肢的关节。而在区域活动结束之前,教师应该带领儿童进行一些身体放松、整理的活动。要尽量避免儿童无准备活动和无放松活动的情况,以维护他们身体的健康。

  3.4.2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建立良好的活动常规,有利于活动的顺利开展,便于教师对儿童的了解和对儿童活动的观察,并且,也有利于儿童活动质量的提高。例如,儿童进入区域时,首先与该区域的指导教师打招呼,问一声“好”。这既培养儿童有礼貌,又能使负责该区域的教师知道活动区域中又来了一个新朋友。同样的道理,儿童在出区域时,也应向教师打招呼。又如,在活动中,教师需要帮助儿童建立起取放玩具的常规、换区域活动的常规、“大让小、大带小”的常规等。总之,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活动常规的基本内容,而在具体操作时,应该注意尊重儿童意见,与儿童共同商议并确定常规的具体内容,以便使常规真正被儿童理解和接受。

  由于区域体育活动是儿童自主自愿的活动,因此,教师的指导工作应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给予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儿童在区域活动时,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一名儿童的活动情况,注意他们活动时的安全,特别是对年龄较小、能力较弱的儿童,应给以必要的保护和帮助。同时,教师对本区域中较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的活动环境或活动材料应有清楚的认识,一方面要及时提醒儿童注意安全,另一方面应随时对儿童加以保护。

  其二,加强有目的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活动区域中进行指导时,应十分注意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观察。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了解儿童在活动中的需要,才有可能发现儿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才有可能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帮助。教师在指导儿童的过程中,要善于使用启发方式的语言,给儿童一个自己思考、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这样才有助于儿童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此外,为了使每个儿童在区域体育活动的时间里尽可能参与多个区域的活动,教师还应该对在本区域中长时间活动的儿童提出适当的建议,积极鼓励儿童到其他区域去活动。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