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兴山县昭君镇东风幼儿园 刘玉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材料。”区域活动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材料来表现。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材料如何投放才能真正发挥其最大功效心中没有底,存在以下一些误区:
一、材料丰富就是要越多越好
区域活动必须提供丰富的材料,才能保证孩子有足够的工具进行操作,这是许多老师的看法,其实材料并不是越多越好。在笔者看来,材料始终只是帮助幼儿进行探索活动的辅助手段和工具,必须是对幼儿本次探索活动有所帮助的。过多材料的提供看似让孩子玩得很开心,但是多则滥,幼儿的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他们的活动会因为过多的材料投放流于形式而表面化,不能达到很好的探索目的。
二、材料美观就是要崭新的、精致的
很多老师一开始进行区域创建就会列出一大摞清单,花上一大笔钱,买来许多精致的饰品,装饰在本班的区域之中。精美、崭新的材料确实让人赏心悦目,吸引眼球,但是投入过大不说,幼儿也只是拿着看看,既担心会弄坏,又因为确实太过完美而失去了玩的兴致。因为没有了探索的欲望和需求,更没有探索的必要,久之就会失去兴趣。这些看起来精美的材料,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想像与创造的操作平台,也就失去了材料投放的价值和意义。
三、材料投放后不用再变化
大部分老师会认为材料的收集、筛选和整理本身是一个很费时间和精力的事情,一次投放后就不用再操心了,反正每次孩子的关注点不一定都在同一个地方。于是,有的区域长期没有改变,有的甚至一学期都没有任何的变化。其实,材料的投放应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要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的要求,不定时进行更换,以保证常换常新。
在笔者看来,投放材料的时候除了必须要保证的安全性、美观性外,注意到以下几点基本就能满足孩子的需要了:
一、材料的选择要有针对性(目的性)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因此,活动区域中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的活动材料。比如说建构区,小班幼儿善于模仿,但小肌肉群不够发达,就要为他们提供体积大、便于取放、类别相同又不需要特别精细的、简单的建构材料。而大班幼儿动手能力强,思维敏捷,在提供建构材料时,则要注重多样性,既有简单方便的,又要有复杂、具有探索价值的,以满足他们的探究和自主发展的需求。
同样,角色简单、分工明确、与幼儿常见生活息息相关的的“娃娃家”应设在喜欢模仿、社会经验欠丰富的小班。模仿生活中最常见的家人的生活,对小班孩子而言既具有亲切感,又非常利于培养小班幼儿的交往能力。而超市购物、邮局、医院等社会性很强的区域则应该设在大班,既能进一步丰富大班孩子的生活经验,又能锻炼幼儿的分类、计数、交往、语言等综合素质,只有大班幼儿才能更好发挥这些区域的作用。
二、材料的选择要有层次性(探索性)
这里的层次既指在同一个区域内,应该根据幼儿的需要分别提供成品、半成品、甚至是零件,让幼儿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使用的材料;又指不同的年龄段,应选择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
比如,在构建区里为幼儿提供大小不一的各种盒子、已经拼接好的长短盒子、制作盒子的纸模具等,让幼儿粘贴制作盒子——加工火车——搭建城堡等,要求逐步提高,幼儿兴趣也会逐渐增强。又如玩串珠游戏,对小班的要求就是让幼儿根据两种颜色或形状不同将珠子串到线上,中班则可以要求幼儿练习用筷子夹,按三、四种颜色或形状的不同串到线上,而对大班孩子的要求则可更高,可要求幼儿蒙眼用手摸形状串到线上。
同样的材料,用不同的形式准备,因为幼儿年龄、能力的不同,而致使要求完全不一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因人施教。幼儿则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后进行探索,既能让幼儿始终保持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在区域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便于教师根据幼儿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可以说是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