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语言教育论文 » 正文

幼教论文:挖掘儿歌魅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24  浏览次数:421
广东学前教育网论文频道导读: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是以幼儿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与周围语言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幼教论文:挖掘儿歌魅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但不能没有语言。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语言作为思维工具和交际工具,始终伴随着每个人的生活,对于幼儿来说,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听别人说话,再慢慢在理解语言并且学习语言,使他们从一个自然人长成社会人,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始终伴随着他的生活、游戏和认知。他们在与成人的交往以及其他的活动中,主动模仿习得语言,在各种活动中运用和修正中,学习正确在使用语言,这是一种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行为。为了更大限度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提高其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幼儿3—6岁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采取有效的活动方式,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语言水平,实现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这是以幼儿为主体,以语言为客体,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使幼儿与周围语言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获得语言的发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要求”第4条中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众所周知,成人和语言是幼儿自然模仿的样板,然而,幼儿文学作品中的成熟的语言、艺术的语言,更是幼儿学习语言的典范,同时,文学作品的语言不同于平时交流中的口头语言,这是幼儿接触书面语言的最初载体,有助于提高幼儿口语表达力以及由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的过渡。                                                    

幼儿文学作品包括幼儿童话、幼儿生活故事、幼儿诗歌以及幼儿散文等。这些文学作品,具有教育、认知、审美、娱乐等各方面的作用,其中儿歌是儿童最早接触的文学样式,语句简短、结构单纯、内容生动、想象丰富,有优美的节奏,是适合儿童歌唱吟诵的韵体作品。

儿歌是儿童歌谣的简称,属于民间歌谣的范畴,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有了语言,也就出现了人们口头创作的儿歌,如“劳动号子、摇篮曲”等。这些民间口头歌谣对现代儿歌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婴儿还不会说话时,他们在摇篮里或成人的怀抱里,就已开始听成人吟唱歌谣,歌谣的内容可以是他们不理解的,但优美的音乐,和谐的节奏,可以给他们以情感的熏陶和美的享受。作为一种最早出现的文学作品,儿歌自有它本身独特的魅力:

1  魅力表现

1.1 内容丰富多彩

儿歌中有大量的作品,是以某方面的知识为题材。有介绍周围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形象、习性和功用的,如最为幼儿所熟悉的“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又吃萝卜又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如《四季歌》“春天到,桃花开,杨柳树儿轻轻摇;夏天到,知了叫,小荷露出尖尖角……”;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如《干净》“鼻涕擦干净,指甲剪干净,脸儿洗干净,妈妈和我亲一亲……”;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如《七个阿姨来摘果》、《十个数字歌》等。这些知识都是通过有趣的情节、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反映出来的,易于幼儿接受和引起学习的兴趣,对发展儿童的思维、想象和语言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1.2 语言简练、形象

  儿歌简短明快,浅显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学前儿童的喜爱。 因此儿歌常常会把深刻的教育意义寓于短短的诗句中,使幼儿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巧妙地 让幼儿懂得掌握一些活动常规,行为习惯,道德行为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应该学习什么等。培养幼儿的首选情操,使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美的享受,培养幼儿的美感和审美能力。如《小刺猬》“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一瞧,不是小刺猬,原来是一个小娃娃”, 作品用夸张的手法,先把不理发的小孩比作手发杂生的“小刺猬”等理完了发,才变出一个清洁整齐的“小娃娃”,短短几句,使幼儿在欢快的笑声中受到要“勤理发,爱清洁,讲卫生“的教育;另外,重叠句式和像声词的运用,更使儿歌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使儿歌的思想感情表现的更加丰满。如“弯弯月,弯弯刀,弯弯河边去割青草,青蛙见了‘咯咯’笑,眨眨眼,弓弓腰,放开喉咙‘呱呱’叫……”

 1.3 形式多种多样

   儿歌的种类、样式极为丰富,除了平常所见的儿歌外,还有好几殊形式的儿歌:

    (1)《摇篮曲》,这类儿歌一般是妈妈哄小宝宝睡觉时哼唱的,以母亲的口吻,讲述对孩子的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大都词句简短,内容单纯,节奏舒缓,是最朴素的,也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儿歌。

    (2)《游戏歌》,这类儿歌都是配合游戏的内容或动作而编写的,为了增强游戏兴趣和愉快情绪。儿童在游戏过程中,边唱边做 ,且歌且舞,使游戏更富有节奏感,使游戏内容更丰富,加深游戏的教育作用,如“丢手帕”“拍手歌”等;

    (3)《数数歌》,这类儿歌是专门为培养数目观念而创作的。它把数学和文学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儿童在饶有兴趣的气氛中,学习数学,掌握一些数的概念,是适合儿童认识水平、最早的算术教材,如“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打不着,碰到小松鼠,松鼠有几个,让我数一数,一二三四五”等;

   (4)《问答歌》,这类儿歌以问答形式表达作品内容,常常使用排比、顶针、反复、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事物的特征和差异表现出来,有利于儿童分析、比较能力的发展。如“什么出来比天大?什么开花头朝下?什么开花不结子?什么结子不开花?太阳出来比天大,茄子开花头朝下,茅草开花不结子,荸荠结子不开花”……

    另外还有采用修辞格“顶针”手法结构全歌,把生活中所遇到的许多并无逻辑联系的词语、各种草木虫鱼名称通过随韵接合的形式联缀在一起的《连锁调》、由读音相近而又容易混淆的字所组成的主要培养儿童说话敏捷、发音准确的《绕口令》以及诙谐幽默的《颠倒歌》和《字头歌》等……。

儿歌是最富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幼儿的感情非常丰富,他们最容易受到感染。由于它的这些特点而深受小朋友的喜欢,一个学期下来,幼儿可能记不住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对于教过的儿歌,则十有八九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如何更好地开展儿歌教学,全面发展幼儿语言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  教学思路

 

2.1 领会《纲要》精神,明确教育目标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是遵循我国宪法和教育基本法的精神,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幼儿园工作规程》而制定的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宏观管理和指导的单行法规文件,指导着我国的幼教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认真地学习《纲要》,领会《纲要》精神,指导自己的工作。

幼儿园教育语言目标是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的具体方向,是语言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幼儿语言发展应达到的水平和标准。《纲要》在语言领域所提出的具体目标是:①乐意与人交谈,讲话有礼貌;②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③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④喜欢听故事,看图书;⑤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并在“指导要点”中强调:“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把握着整个活动和幼儿发展的方向。确立了适当的目标,就可以依此来选择教育内容,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和组织教育活动,使目标逐渐转化为幼儿的行为和能力。

2.2 设计活动方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幼儿教师是幼儿语言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实施者,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中介,教师引导着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积极地与作为活动对象的教育内容和方式发生相互的作用,使幼儿获得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师的中介力量,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它作为一种影响力,其影响性质和方式决定着幼儿在活动中的地位和活动的质量。

    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纲要》把教师的角色定位成“合作者、帮助者和引导者”,所以教师应明确自己的位置,无论从内容的选择到方法的考虑,以及对活动组织的整体策划,都要考虑到幼儿的主体地位,以幼儿已有的语言经验为前提,精心选择内容,设计活动方案。在儿歌教学活动设计中,由于儿歌本身的特点,在应侧重于对幼儿语音、语感的训练。如中班“儿歌《梦》”的欣赏,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儿歌内容,配上优美的、若有若无的背景音乐,在活动还末开始之前,就已经引领着幼儿进入了诗的意境,体会这夜的宁静、梦的甜美,这时让幼儿说说,“你晚上睡觉做梦吗?你还记得做过哪些梦吗?你想知道天上的星星、荷叶上的露珠、花丛中的蝴蝶,它们会做梦吗?它们都会做些什么样的梦呢?”,然后再进行不同形式的欣赏方法,“星星、露珠、蝴蝶、小宝宝……”一个个亲切的音节进入幼儿的脑海,引起幼儿情绪的共鸣,达到诗歌欣赏的目标。另外一些短小儿歌的教学活动,在基本完成活动目标以及幼儿又积累了新的经验的基础上,使活动相应延伸,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3    参与活动过程,体现幼儿主体地位

《纲要》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强调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各种能力的发展必须通过自身主动地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才能产生,否则,就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活动的设计只是一份完整的静态计划,有了幼儿的参与,才形成一系列动态发展的过程。儿歌教学有较强的参与性和游戏性,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直接指导”、“间接指导”及“环境条件的利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条件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活动,摆脱“少数幼儿做表演,多数幼儿当观众”的教学现象,使全体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和提高。

兴趣与需要是人们行为的动力,当幼儿对儿歌学习产生兴趣时或者感到十分需要时,就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就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获得良好的效果,如儿歌《绿色的世界》,“绿色的天空,绿色的小猫,绿色的……”隐藏在绿色的眼镜后面的是孩子充满好奇的眼睛,作品在向幼儿展示绿色画面的同时,给了孩子拓宽视野和启迪想象的鼓励,有利于幼儿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可指导幼儿用常见的雪碧瓶做成简易“眼镜”,到操场上观察周围事物,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并把这些发现说出来,然后教师再进行引导、整合、学习,并在些基础上,组织幼儿进行创编活动,把“绿色”变成“红色”或“黄色”……成为另一首儿歌,提高幼儿对语言提运用能力。

 

 

2.4 渗透各科教学,促进语言全面发展

   《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各科教育活动,要注意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将有助于幼儿获得广泛的,丰富的经验,以及巩固知识内容。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语言教育活动主要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活动。但是,由于幼儿认识过程的直观形象,因此,在设计语言教育活动时,必须依靠具体形象的符号,将美术符号、音乐符号,甚至动作符号等自然地揉合地语言教学活动中,这种有意识的相互渗透,更有利于幼儿主动、积极地学习和掌握新的语言信息,更有助于他们对语言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例如经典儿歌《小熊过桥》,作者先生动夸张地描画出小熊过桥时的稚拙胆怯的情态,“立不稳,站不牢,走到桥上心乱跳”,再写小熊在鲤鱼的鼓励下,克服了胆怯的心理,过了桥,“一二三,走过桥,小熊过桥回头笑,鲤鱼乐得尾巴摇”。诗歌中紧张和欢快的气氛互相交替,形成了鲜明的起伏,抑扬的情感节奏,语言自然、流畅,一韵到底,极富韵律美,教学时,把音乐、美术等各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念、可以唱、可以画、可以表演,稍加改编还可作为舞台剧演出,达到“运用语言”和“提高语言水平”的双重目标。


结  论

 

儿歌是幼儿园语言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和谐的韵律,朗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欢。儿歌对增长幼儿的知识、扩大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语言,特别是对语音和语感的训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作为教师和幼儿家长,要充分认识“儿歌”独特的教育魅力,巧妙利用这一文学形式,通过多种活动,达到促进幼儿语言全面发展的目标。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