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论文 » 师幼互动论文 » 正文

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8-18  浏览次数:797
广东学前教育网论文频道导读: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儿童主体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各级教育的一致目标。受教育者——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者——教师的教育行为模式。


教师是幼儿发展的促进者

 

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儿童主体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各级教育的一致目标。受教育者——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者——教师的教育行为模式。

幼儿身心发育成熟程度较低,其学习主体地位虽已明确,但主体性更多地是作为潜质存在于幼儿身心,主体性品质的养成及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教师要在承认并尊重幼儿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和保养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罗杰斯曾专门定义教师为“促进者”。在此借用这一名词以明确并突出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促进者”,我们可以作以下三个层面的理解。

一、促进的对象:发展中的幼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幼儿年龄虽小,却仍然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幼儿生来就具有的几乎本能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无法比拟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学习即成长:他们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环境;尝试各种活动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知何谓“失败”。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使他们乐于并善于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慢慢“成人”。外在的学习要求与幼儿自身内部的生长发展趋势的一致正是幼儿教育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换言之,


 

教师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促进者”所实施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主体——幼儿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的。

 

二、促进的内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完善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阶段是个性萌芽与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个体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们认为,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发展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世界对幼儿而言像是五彩的万花筒,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索未知、积累经验,是幼儿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虽然幼儿的好奇心几乎是一种本能,然而教师依然要将其作为幼儿主体性品质的重要因素加以培养,因为幼儿的好奇心是不定向的、容易消退的。引导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使之发展成为持久的求知欲,无疑是为幼儿在终身教育的宿舍中获取其一生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好奇心的影响下,幼儿主体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不管是肢体活动还是思维活动,幼儿将逐步构建自我,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生活,满足成功体验的需要,超越自我。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品质获得持续发展。

 


 

三、促进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据此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所谓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儿童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水平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可为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明确他可能并应该达到的水平,使教学活动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同时,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具有差异性,因人而异地提出发展目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育手段,是对因材施教的全面理解。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了解和理解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幼儿主体性教育是以发展儿童主体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活动。培养积极主动、独立自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是各级教育的一致目标。受教育者——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决定了教育者——教师的教育行为模式。

幼儿身心发育成熟程度较低,其学习主体地位虽已明确,但主体性更多地是作为潜质存在于幼儿身心,主体性品质的养成及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教育行为。教师要在承认并尊重幼儿是学习主体的前提下,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引导作用,帮助和保养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心理学家罗杰斯曾专门定义教师为“促进者”。在此借用这一名词以明确并突出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促进者”,我们可以作以下三个层面的理解。

一、促进的对象:发展中的幼儿。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


 

幼儿年龄虽小,却仍然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为幼儿生来就具有的几乎本能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这是其他年龄段的儿童无法比拟的。生活本身就是学习学习即成长:他们兴致勃勃、不知疲倦地探索环境;尝试各种活动对自己充满信心,不知何谓“失败”。每一种经验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而受欢迎的,正是这种对经验的开放态度使他们乐于并善于学习,逐步构建自己的经验体系,慢慢“成人”。外在的学习要求与幼儿自身内部的生长发展趋势的一致正是幼儿教育的立足点与出发点。换言之,教师应时刻摆正自己的位置,作为“促进者”所实施的一切教育行为都是为主体——幼儿的发展需要而存在的。

 

二、促进的内容:幼儿的主体性。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培养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综合发展的完善的人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阶段是个性萌芽与养成的初始阶段。良好的心理素质决定个体在未来社会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主体性作为人的本质属性在主体实践中表现为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我们认为,幼儿的主体性在其认识、实践活动中更多地表现为好奇心、主动性与自信心。促进幼儿的发展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世界对幼儿而言像是五彩的万花筒,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索未知、积累经验,是幼儿一切活动的动力源泉。虽然幼儿的好奇心几乎是一种本能,然而教师依然要将其作为幼儿主体性品质的重要因素加以培养,因为幼儿的好奇心是不定向的、容易消退的。引导与保护幼儿的好奇心使之发展成为持久的求知欲,无疑是为幼儿在终身


 

教育的宿舍中获取其一生的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好奇心的影响下,幼儿主体与环境客体相互作用,在主动参与的“活动”中,不管是肢体活动还是思维活动,幼儿将逐步构建自我,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而自信心反过来又促使他们更积极主动地生活,满足成功体验的需要,超越自我。在这种良性循环的教育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品质获得持续发展。

 

三、促进的方式。首先要了解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据此提出适当的发展目标。所谓适当,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的心理发展存在两种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它是儿童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另一水平是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是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或在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的可为之处正在于此。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儿童明确他可能并应该达到的水平,使教学活动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同时,每个儿童的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具有差异性,因人而异地提出发展目标,因人而异地使用教育手段,是对因材施教的全面理解。这一切,都建立在对幼儿的全面了解与理解的基础之上。这种了解和理解要求教师从儿童的角度出发观察世界,敏于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设身处地地为儿童着想。

 
 
[ 论文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论文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