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 社会性发展 » 正文

疏导儿童攻击性行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08-25  浏览次数:262
  攻击是儿童比较常见的社会行为,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的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成败的一个重要指标。攻击作为儿童中一种比较常见的不良行为,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不积极参与活动,并且在活动中很难集中精力,从而影响各方面能力的全面发展。这样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儿童身心健康以及人格和良好品德的发展。因此分析和控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深远。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概述 
  (一)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当儿童遭受挫折时显得焦躁不安,采取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扔东西以及其他类似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非常消极的行为。这就引起同伴或成人与他们的对立或争斗,他们的攻击性行为可以针对教师或同伴,更多的则是针对自己的父母。攻击性行为多见于男性儿童,以学前期最为常见。 
  (二)攻击性行为的形成 
  研究表明,儿童的某些生理特征,如气质、体质等,对攻击性行为的表现有~定的影响。比如,天生爱哭闹、难带型儿童,长大后较易产生攻击性行为。但是,生理特征只是影响因素的一部分,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发展是经过三种机制在环境中习得的。 
  1.获得机制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主要是通过两条途径获得的:一是观察学习,二是直接学习。前者又称模仿,而后者则是一种强化。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自己采用的不同攻击方式所产生的不同结果,逐渐认识到在不同的情境中哪些行为是适宜的,哪些会招致不良后果。这对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和抑制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发展。 
  2.启动机制 
  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消极事件启动。如,他人身体攻击、言语威胁与侮辱以及物品的剥夺。(2)诱发性启动。儿童具有认知能力,能够预料到通过攻击手段可能达到的结果。(3)榜样性启动。他人的攻击行为是激发儿童攻击的又一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与那些没有观看他人攻击行为的同伴相比,观看过他人攻击行为的儿童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 
  3.保持机制 
  启动儿童攻击行为的原因各不相同,儿童依据其行为在受攻击者身上造成的后果以及这种行为对自己造成的后果来调节其攻击反应。 
  (1)外部强化 
  儿童的攻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所造成的结果的调节。研究表明,高攻击性儿童的父母一般限制其子女在家庭内部的攻击行为,但却往往宽容甚至支持子女在家庭外对他人的攻击。家长对儿童的过分娇纵,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明显增多。 
  (2)不恰当的惩罚 
  简单粗暴的管制,本身就具有攻击行为榜样的性质,儿童在“适宜”的情况下会把别人惩罚他们的这些手段用来攻击他人。 
  (3)替代性强化 
  儿童所观察到的他人的攻击行为产生的结果对其攻击行为具有重要的强化作用。一般来说,如果儿童看到他人通过攻击而得到奖酬,那么其自身的攻击倾向便会增强。相反,如果他们看到别人因攻击而受到惩罚,其自身的攻击倾向便会降低。 
  4.自我调节机制 
  儿童通过自我观察,进行判断并自我反应。在判断中,儿童对自己的行为得出消极或积极的评估结果,就会从认知上制约儿童是否做出攻击行为。如果儿童判断的结果是积极的,那么儿童的这种判断便会对其攻击起奖酬作用,驱使儿童发生攻击行为;如果判断的结果是消极的,儿童便会对自己进行惩罚,从而起到抑制攻击行为发生的作用。 

  二、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对儿童教育,以及对儿童自身的发展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攻击性行为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有一定保护作用 
  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宣泄内心冲突或紧张的一种方式,它在客观上可以避免不满情绪在儿童心中过多地积聚,从而避免引起更为严重的心理疾病,对孩子的心理健康起到安全阀的作用。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要鼓励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因为攻击性行为仅仅是儿童宣泄内心不满情绪的诸多形式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方式也并不是最好的方式。 
  (二)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一定程度上可以对主动攻击者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与此同时,对他本人的心理健康也有某种积极意义 
  儿童在受到攻击时,他们所作出的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属于一种正常反应,教师不宜立刻给予指责,应该让主动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必须纠正他们的攻击性行为,进而学会与他人和谐共处。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儿童只是一味地退缩和忍让,势必会增加他们的负面情绪,还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因此,对主动攻击者和被攻击者的心理健康都是不利的。我们不一定要鼓励儿童凡事争个你死我活,但不能否认,在遭到攻击时能奋起还击,也是争取自己正当权利的一种勇敢表现,这要比逆来顺受更利于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三、正确引导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一)以科学的儿童观教育儿童,以良好的榜样形象带动儿童 
  教师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儿童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同时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由于儿童的模仿欲很强,成人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才能给儿童起到榜样的作用。 
  (二)坚持正面教育,培养儿童的自信心 
  有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往往面对的是被小朋友回避、拒绝,被成人训斥的氛围。因此,对儿童要施加正面影响,给予更多的关注、鼓励、理解和信任,同时帮助儿童学习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创设和谐的环境,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刺激 
  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给儿童提供较为宽敞的游戏空间,而不是繁杂、拥挤的活动空间,尽量避免提供有攻击倾向的玩具,阻止儿童接触不良传媒。教师在设置环境时,应给儿童创设一个尽量避免冲突的空间。各活动区域应稍有间隔,防止儿童因空间过分拥挤,引起无意的碰撞造成冲突和摩擦。另外,教师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愉悦的心理环境,尽量避免给儿童造成过多的挫折感和压抑感,从而减少儿童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心理因素。 
  (四)适时调整教育方式,避免简单粗暴,合理运用惩罚方式 
  有攻击行为的儿童身上同样有很多优点,只是教师经常会因为他们一些消极的表现而忽视这些优点。如果教师能以平和的心态,换一个角度看待这些儿童,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必然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五)采用适当的方式,合理疏导儿童的情绪 
  有些儿童可能由于害怕惩罚而强行抑制自己的攻击意向,长此以往,会产生过分的焦虑,影响心理健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允许儿童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心理宣泄,来取代攻击行为。 
  (六)家园协调一致,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发展来自儿童园、家庭、社区等多方面的影响,儿童园、家长和社区要密切配合,改善儿童生活与受教育的整体环境,逐步转变儿童不良行为,共同促进儿童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著,《儿童社会性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高申春著,《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儿童教育网,《让孩子学会交往》。2007, 
  [4][美]B.Raven和J.Rubin著,刘永和编译,《群体心理学》,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 理论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理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