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充分肯定了情绪渲泄对维护心理健康的价值。他认为当人有情绪时,讲出一切来,能够减轻精神上的症状。所以,让儿童有机会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就能减轻他们精神上的压力。儿童缺乏自控力,随时都有可能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者受到挫折,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如果儿童的不良情绪得不到适时、适当的疏泄,积蓄过多,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的后果。不仅影响儿童的身体发育,也会影响儿童的心理发展。由此可见,帮助儿童很好的渲泄,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十分重要的。
一、爱心——理解儿童的不良情绪
(一)善于观察,捕捉儿童的各种情绪。
儿童是最天真无邪的,他们的情绪是毫无掩饰的,他们高兴时,就会满脸笑容;在愤懑、受压抑或心中有不满时,就会发脾气或大哭大闹。儿童情绪的自然流露应该得到鼓励,而不是压抑,当然这里所提倡的情绪宣泄,与以哭闹为手段去达到某种不合理的需要是不一样的。
(二)善于辨别,了解儿童的发泄方式。
在儿童园,儿童受到挫折或遇到矛盾冲突时,有的儿童会将事由和心中的不满告诉老师,以寻求老师的同情和帮助,也就是儿童园经常发生的告状;而有的儿童会直接攻击别人,以发泄不满。告状是儿童以寻求帮助来应付心理压力的策略,不仅能消除儿童心理的郁积,也体现了儿童对教师的信任;发泄内心不满的攻击行为会被教师看作调皮捣蛋的行为。这两种情况如果教师处理的不恰当,会导致儿童以后借助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来应付各种不良的情绪。
二、耐心——疏导儿童的不良情绪
(一)隔离——帮助不良情绪儿童自我发现。
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如果儿童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儿童就会表现出不良的情绪,而如果成人为了使儿童开心去一味迁就,结果却会强化儿童无理取闹情绪的作用,使儿童的不合理要求越来越多,发展到严重时,稍遇不顺心的事就会出现呼喊、脚踢、打滚等暴怒现象。这样的儿童应该采取暂时隔离法,以使儿童的情绪更好地、更快地平静下来。
这类儿童的行为表现,一方面反映了他们情绪的抵触性,另一方面又反映了他们想用叫声引起成人的注意,向成人发出要求关注的信号。碰到这种情况,老师不妨冷处理或者暂时隔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叫声并不能起认识作用,特别是他观察到自己在叫时,老师和小朋友们“看都不看自己一眼”,于是他觉得这种叫的方式没意思了。经过多次、反复“脱离现场”后,老师和小伙伴等促使他“哭、叫”的强化物在他的脑海中消失了,也就不采取这样的方法了。当然,这种暂时隔离法要小心使用,只能针对某一些儿童,而且每一次时间不应过长,隔离的环境应适当地避免其他刺激物。
(二)转移——促进不良情绪儿童健康发展。
培养儿童多方面的兴趣,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各种活动,广泛地与他人特别是同龄儿童交往,是让儿童学会积极的情绪发泄的又一种有效方法。尤其要教育儿童在出现不良情绪时,不能将自己长时间地束缚在引起自己不满的地方或活动上,要让他们学习运用转移的方式来消除不良情绪,真正懂得在遇到挫折或冲突时,不能将自己的思想陷入引起冲突或挫折的情绪之中,而应该尽快地摆脱这种情境,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活动中去。
(三)发泄——鼓励不良情绪儿童自我缓解。
如果儿童在游戏中发生了意外,会对于某一活动产生恐惧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仅要对儿童进行鼓励,还要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疏导。
1.伤心时不妨哭出来。每当儿童因为委屈、疼痛,或被同伴故意欺负而大声哭闹时,教师可因势利导,让他痛快地哭一会儿,使他的情感得到宣泄,再适当地劝说、引导,从而消除他们的不良情绪。
2.压抑时不妨打沙袋。 儿童由于强烈的愿望不能实现,或身体的活动受到限制、与同伴争吵、受到挫折等,很容易产生愤怒的不良情绪。为避免儿童形成强烈的攻击性行为,排遣儿童心中积蓄的愤怒,可让儿童拳击沙袋,将盛怒激发的能量释放出来。
三、细心——培养儿童的积极情绪
快乐是最有效的社会刺激,快乐中包含着力量、魄力和信心,快乐是一种动机力量,有利于身心健康。
(一)教师用积极的情绪感染儿童。
情绪是可以相互感染、影响的,尤其是儿童。教师应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经常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用轻松、愉快的心情感染儿童,让儿童在享受快乐的和煦阳光时忘却烦恼,排除不良情绪,以健康、快乐的心情扬起自信的风帆远航。
(二)积极满足适当的要求来稳定儿童。
儿童有生理和社会心理的种种需求,有些需求如果是合理的,也是成人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满足,这样可使儿童情绪稳定和愉快。有时儿童表达不清自己的需求时,成人必须细心体察、了解,随后正确对待。
儿童是一个有多种需要特别是表达自己情绪需要的个体,教师应通过各种活动有意识地来帮助儿童懂得如何对待和处理自己的各种情绪情感,引导他们以积极的、和谐的方式来表达学会与他人友善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