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养成教育”好像这个词也比较专业,听起来也比较神秘,这个词也比较专业。其实很简单,就是指孩子在学习、生活、劳动等教育中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定形。从小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能够为儿童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养成教育的内容包括的内容很广,比如: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的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从小注意培养儿童良好的习惯,能够为儿童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是非常重要的。陈鹤琴先生说:“人类的动作十有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所以,儿童时期应当特别注重良好习惯的养成。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比知识的获得重要得多,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并进而影响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可以说,习惯是体现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方面。
儿童教育是人生的起始阶段,儿童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就要求我们幼教工作者,必须注重孩子的养成教育,为儿童终身发展奠基。
1.注重一日活动中渗透养成教育
所谓“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孩子的一些行为习惯,比如孩子吃饭、睡觉、动手穿衣服等这些平常的习惯;孩子从走进儿童园有了自己的小毛巾、毛巾号、小碗,茶杯、图书,要做到用完放回;在玩游戏结束后,要做到把玩具要放回原处;进行集体教育活动时,要做到保持安静、发言要举手、善于倾听别人讲话等良好的常规习惯;在生活方面要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对别人和饭菜打喷嚏等等。这些就是儿童在儿童园的一日常规的要求。
在儿童阶段0—6岁是培养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许多家长说心里想去培养,但是不知道究竟该怎么做,从何处起步;有因为溺爱孩子、嫌弃孩子动作慢,做不好等,忽视了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养成教育的巩固;有些时候家长某些潜意识中的动作或者意识偏离了自己的轨道,所以这些孩子可能不会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其实养成习惯的培养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在家庭生活中,其次才是儿童园,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年轻父母自己的生活习惯和礼貌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轻视的。家长首先要注意平时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作为一个负责任心的父母,平时的言行举止,良好的生活习惯,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特别是现在的父母是第一代孩子独生子女,本来自己就没有兄弟姐妹的情感体验,在对待孩子的同伴交往时因经验不足而越俎代庖。比如,孩子在外面与其他小朋友的接触中,要给孩子一个自然、放松的环境,不要因为孩子之间有什么小的摩擦、矛盾,家长必须去帮助解决,往往出现孩子之间没有问题了,和好了,而家长之间产生矛盾和冲突,这样的小事经常发生在我们周围,我们也许习以为常,可对孩子的交往习惯养成十分不利。小朋友之间互相谦让是好的品质培养,如果这个事情临场解决不当,过后很多言教,再讲很多故事或者很多道理孩子都不明白,这是得言教是苍白无力的。家长做事时一定要谨慎,在自己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接触的过程当中,你是不是一个谦让的人,是不是一个有礼貌的人,家长具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品质,胜过一千吨的说服教育,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
2.抓住节日活动挖掘养成教育
我们充分挖掘节日活动中养成教育的元素,在整体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中,将习惯养成教育价值分解落实到实施的各个环节中。
从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出发,利用多种教育方法,将集体活动、区域游戏、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等各种形式互相配合。如:妇女节的“我当妈妈”的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感恩;重阳节的“参观敬老院”活动,让孩子学会敬老;地球日的“环保小卫士”活动,让孩子学会了关注,爱护周围的环境等。通过这些活动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互相结合、统一,使儿童逐步形成以积极的态度为先,主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促进健康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作为儿童园老师首先要为人师表,“为人师表”说起来简单,真正能做起来很不容易。首先一个儿童园老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学历只是一方面,在实际儿童教育工作岗位上,也要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不断学习,我们提倡的是:“老师和孩子共同成长”,在不断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不断修为自我,做孩子更好的榜样。为此,老师自己首先是一个有礼貌的人,一个讲卫生的人,从简单的取了物品放回原处,还有饭前便后洗手,到冬季和儿童出操的时候,老师要做不怕冷的榜样,伸出手来大家一起做,而不是把手缩在衣兜里等等,一定用老师自己的精神面貌感染孩子,并不是空说。
3.整合活动形式推进养成教育
我们本着发掘、拓展、整合的原则,为教师提供优秀的教育资源,注重引导教师整合教育活动,延伸不同的教育形式。在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基本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诸如平等交往意识、角色意识、合作能力、规则意识等,有意识的挖掘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将教育要求渗透在活动中,引导儿童的自主行为。例如,在“客人来我家”的活动中,我让儿童做到客人来了要有礼貌,为客人沏茶,陪小客人玩自己心爱的玩具,同时引导客人要学会感激主人。通过这些内容让孩子了解同伴的喜好,学会了表达和分享的快乐,提高了自我服务和为同伴服务的能力。通过大带小活动,让孩子从小知道有爱,要关心他人;通过亲子运动会,让孩子喜爱锻炼,感受亲情合作的快乐;通过组织孩子到广场捡垃圾活动,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形成规则意识,走路时队要走整齐,到了广场后不大声喧哗,爱护公共场所卫生等等,让孩子学会在公共场合控制自己的行为。把放在一种丰富的、形式多样的环境之中去成长,去建构知识、锻炼能力、养成好习惯。
4.在家园合作中优化养成教育
良好习惯养成教育具有很强的连续性,而且需要教育的一致性和不断强化。因此,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儿童园,家庭社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各种教育方法和策略,使儿童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获得发展,使家长在一个良好的“家园共育”的氛围中提升素养,让师、幼、家长在优质资源共享中获得发展。
孩子虽然上儿童园了,但多数时间还是在家里和父母一起度过,孩子在儿童园养成的好习惯还需要在家里、在父母的督促下得以进一步巩固。家园合作开展养成教育活动,不但能使教师的教育成果观念进一步得到提高,家园共育促使孩子的各种习惯迅速养成。
4.1开设“养成教育”家园共育栏目。我在班上开设“养成教育”家园共育一栏,其中的内容包括:“本周养成教育点”、“习惯养成儿歌(或歌曲)”、“本周习惯进步之星”等等,让家长及时了解班里的养成教育情况及要求,及时了解孩子的表现,以便更好的配合教育。
4.2别开生面的家长座谈会。为切实提高养成教育质量,使养成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每学期我班都召开了“今天,你的孩子进步了吗?”家长座谈会。在座谈会上,围绕“好习惯养成”这个主题,同时为老师和家长提供发言的机会。首先是老师向家长宣传养成教育理念,以及近阶段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一些目标和成,然后是家长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作好记录,如有时间可当场解释家长心中的疑问,或留作今后进一步完善养成教育。
实践证实,家园同步必能形成教育的合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推动着我们工作的延续和发展,密切的家园联系更能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它对提高下一代人口素质和家庭生活的质量都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因此我们的重要任务更是帮助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家园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儿童发展。
总之,我们要从尊重、关注、爱护儿童出发,积极主动,言传身教,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营造情意交融,愉悦温馨的人文环境,养成好习惯,促进在儿童健康快乐的氛围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