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 认知发展 » 正文

皮亚杰关于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研究及教育含义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3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662

      一、学前儿童时间认知的特点       (一)时间的次序关系和绵延关系       学前儿童必须应用次序关系和绵延关系来协调两种运动,才能理解时间概念。       实验活动:下图为两个容积相同的玻璃瓶Ⅰ和瓶Ⅱ。瓶Ⅰ中注满有颜色的水,每隔规定好的时间,让一定量的水从瓶Ⅰ流入瓶Ⅱ。给儿童6到8张图纸,上面印有瓶Ⅰ和瓶Ⅱ的画面,每次水流动后要求儿童记下每个瓶中水面的位置。     作业1:这件事做完后,把这些图片打乱,然后要求儿童把图片按照画的次序排好。       作业2:把每一张画上的瓶Ⅰ和Ⅱ剪开,使得上面瓶子与下面瓶子分离。次序打乱后,要求儿童把瓶Ⅰ的画与相应的瓶Ⅱ的画配对。       次序关系,指作业 1中能够把瓶Ⅰ各图和瓶Ⅱ各图依序排列起来。这实际上是将两种运动协调起来,形成一种所谓“共进序列”(coseriation),即皮亚杰所说的时间本质。       绵延关系,是指儿童理解水从瓶Ⅰ中的一个标记到下一个标记所经过的时间,是否与瓶Ⅱ中的一个标记升到另一个标记所经过的时间相同。这就是时间的延绵问题。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学前儿童能完成作业1和作业2,标志着其是否对涉及两种运动的时间先后顺序和时间的绵延有了运算的理解。       (二)怎样从时间的绵延来理解“以钟表指针运动来计时?”       就上述实验活动来说,让儿童注视水滴运动,然后提问:       “水从瓶Ⅱ的一个位置升高到另一位置所经过的时间,同水从瓶Ⅰ的一位置降到另一位置所经过的时间是不是一样长?”有三个水平的回答:       水平1:流逝的时间不同。儿童认为,从Ⅰ1 到Ⅰ2 要比从Ⅱ1 到Ⅱ2 经过的时间要长些,因为瓶Ⅰ(上面的瓶子)比较大,里面水较多。儿童思维受知觉所局限。       水平2:时间同速度成反比。从Ⅱ1 到Ⅱ2需要更多的时间,因为瓶Ⅰ中水流出的速度要比瓶Ⅱ中水灌进的速度要快些。就如同“我跑着回家要快些”。事实上,两容器中流出、流进是同时的,具有同步的时间绵延。这种同时性是由连接两个容器的活塞开关实现的。       水平3:具有了运动同步化的概念。儿童已具有来构造一个包含全部瞬时的事件的时间量度表,能够使两个不同运动的时间同步化。儿童虽然认识到液体的水平面在一个容器中比在另一个容器中移动得快些,但时间绵延是相同的。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以钟表指针运动来计时”其道理与水平3相同。“钟表指针的运动”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步化即时间的本质。学前儿童认识时钟有困难,原因就是没有“时间延绵”的概念。       (三)学前儿童对时间的理解受知觉的影响       知觉对儿童时间理解的影响,即没有能够将不同速度的运动纳入统一的时空参照系中。       实验活动:实验者把两个布娃娃放在起跑线上,发出一个信号 (如敲一下桌子)后,两个娃娃开始赛跑,一个娃娃比另一个快些,实验者再敲一下桌子,两个娃娃都停下来;向学前儿童提问:“这两个娃娃是否在相同时间起跑?是否在同一时间停下?”两种水平的回答是:       水平1:两个娃娃不是同一时间停下的。一个娃娃晚停下,因为他跑得远些。儿童将时间和空间混淆了。       水平2:能够将时间和空间协调起来,对时间的理解不再受速度的影响,不为知觉局限。       (四)学前儿童对以年龄来表示时间的理解       向学前儿童提问以下问题:     (1)“你几岁了?”     (2)“你和弟弟谁大?为什么?”     (3)“你和妈妈谁大?为什么?”     (4)“你的奶奶比你妈妈大吗?为什么?”     (5)“你出生时是几岁?”     (6)你和妈妈谁先生出来的?”     (7)“你奶奶出生时是几岁?”     (8)“你上学时你和小红谁大?”     (9)“你长大时,你和妈妈谁大?”     (10)“你妈妈的年纪每年还会增加吗?”       要指出的是,(1)(2)(3)(4)是年龄的比较,与小红、妈妈、奶奶比较,谁年龄大?(5)(6)(7)是以出生为先后或标准,判定学前儿童对年龄的理解。(8)(9)是以“变化”或时间绵延来理解年龄。       儿童有三个水平的回答:       水平1:没有时间连续性观念,其回答具有原始直觉的性质。如对 (3)的回答是,“我比妈妈大,因为我出生时第一次看到妈妈”。对(7)回答:“我奶奶出生时已很老了。”       水平2:学前儿童能根据现时年龄推断出谁先生出来的。但这时儿童把年龄(时间与大小、空间)等同起来,如:“我比弟弟大,因为我先出生的。弟弟长大时,他比我年龄大了,因为他长得比我高大。”另一些学前儿童,不能根据现年龄推断出谁先出生,但是他们认识到当他长大时,他和弟弟的年龄差异将保持不变。       水平3:儿童能够正确回答上述问题,是基于逻辑的而不是知觉的。儿童能够理解:一是各种事件在时间上具有先后顺序的观念(借助时间或出生的次序),如:“如果我的年龄大,那么我必定先生出来。”二是具有了时间绵延的观念,“如果我大5岁,我将永远大5岁。”       二、教学启示       以学前儿童认识时间的心理特点为依据开展活动,主要有以下要求:       (一)注重事物发展的次序关系       注意时间的先后次序。象一日的生活,用一系列的图片表示 “吃早饭”“上课”“游戏”“午饭”和“午睡”哪个在前?让学前儿童按照时间的先后来排队。       (二)注重时间的绵延性观念的训练       “吃饭”“睡觉”和“打针”等活动所用时间是不同的,这是时间的绵延性问题。可以要求儿童按照其所用时间的长短来排序。       (三)遵守时间守恒中的“等时性”和“共时性”原则       组织观察计时器和操作运动之间的关系。“等时性”指钟表指针的运动快慢是均匀的,其速度不取决于外部的运动。“我做完了一件事情与钟表指针所运转的过程是等时的”,即等时性。“共时性”指所有钟表指针的运动速度是一样的,它们告诉我们相同的时间。       组织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前儿童做某些事情或有节奏地敲击桌子,与钟表时针的运动作比较,或者快速或慢速敲击桌子与钟表指针作比较,以便理解“等时性”。为理解“共时性”,可以让儿童观察各种时钟的指针运动,不同地点报时等等。       (四)结合空间认识       使学前儿童理解时间不受速度的影响。教学中可以演示两个物体,根据其速度快慢或所经过距离的长短来判定其所用时间的多少。       (五)让学前儿童多次观察和认识 “时钟”与“日历”       使之从糊涂认识向清楚认识或正确的认识过渡。将分、时、日、周、月和年等时间单位让儿童多接触,反复理解,正确掌握时间概念。活动室放置一个钟表和挂一幅日历,每天都让孩子多次观察,不断地认识到时间的周期性、反复性,不可逆转性和流动性等特点。       (六)交谈和提问       交谈的内容,是结合日常生活,问儿童每天活动的内容,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明天准备做什么;昨天周末去哪里玩了。教师也可根据 “时间的过去和将来的对称性”让儿童练习时间的词汇,象教师说 “将来”——儿童说“过去”;“白天”—— “晚上”;“很快”——“很慢”等。       教师以年龄为线索向儿童提问各种问题。这里注意三点:一是比较辈份不同或身材大小不同的人的年龄的 “谁大谁小”;二是根据 “出生”来提问年龄谁大谁小;三是根据 “时间变化”后年龄的认识,从模糊到清晰不断发展。

 
 
[ 理论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理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