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欣赏可以分为单向欣赏和双向欣赏,单向欣赏是指公众对公众人物的欣赏,双向欣赏为有交往的人与人之间的欣赏。欣赏的主体即施“欣赏”者,客体即受“欣赏”者,双向欣赏的主体和客体除了可以互动,还是可以互换的。双向欣赏在建立和谐同伴关系中有促进和感化的作用。儿童欣赏他人的表现形式有语言的赞赏、接纳和认同。促进儿童双向欣赏的活动通道有:系统的主题活动、文学欣赏活动、民主选举活动、合作游戏活动等。
关键词 欣赏 双向欣赏 同伴关系 同伴接纳
“欣赏”一词来源于艺术,欣赏是对一个美好事物整体的喜欢,从而带给人们感官的享受,心情的愉悦。欣赏可以分为单向欣赏和双向欣赏,单向欣赏是指公众对公众人物的欣赏,双向欣赏为有交往的人与人之间的欣赏。儿童的同伴关系是社会化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与亲子关系、师幼关系是相互平行的、不可替代的儿童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心理价值。因此,儿童在得到教师欣赏的同时又能得到同伴的欣赏,就对儿童的发展更有益。在现实的教育中发现,大部分孩子喜欢到老师处告状,总是看到同伴的不足,容易发现自己的优点和同伴的缺点,却很难找出自己的缺点和同伴的优点。因此造成儿童同伴关系的和谐度不够,凝聚力不足。所以要引导儿童善于展示自我、欣赏他人,在双向欣赏的基础上来改善儿童的同伴关系。
1 双向欣赏的主体和客体
欣赏的主体即施“欣赏”者,客体即受“欣赏”者,在欣赏的过程中,主体必须把意识集中到欣赏客体上,必须充分发挥“注意”的作用。欣赏,是主体与客体的互动。被欣赏的客体,可能是已凝固了的无生命之物,如一帧字画、一件工艺品、一年代久远的瓷器;也可能是鲜活的生命,如舞蹈中的女孩、歌星等;不管是鲜活体,还是静物,只有主体心动了,欣赏才可能产生。在这里被欣赏的对象永远都是客体,静态的物和舞台上的演员只是被欣赏,而不会反过来欣赏你。这就是一个单向欣赏的过程。
双向欣赏的主体和客体除了可以互动,还是可以互换的。无论是施“赏”者还是受“赏”者,他们都是主体的人。当你在欣赏他人时,就是主动发出欣赏的主体;但当你成为别人欣赏的对象时,便成了欣赏的客体。欣赏的主客体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爱人者人必爱之,懂得欣赏他人,自己也必然收获友谊和快乐。你能欣赏别人,别人当然也能欣赏你,你欣赏别人有益,别人欣赏你也有益。欣赏别人就是一种尊重,被人欣赏就是一种承认。
2 双向欣赏对建立同伴关系的作用
儿童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在认识和改造自己。同时,他们作为万物之灵,又都有自己的思想、情感和需求。任何人在成长过程中,都需要得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欣赏能够增添动力,激发活力。得到他人欣赏,就是得到了一种肯定和激励。懂得欣赏他人,就是知道尊重和关爱他人,知道看到他人的长处。在儿童的世界中,懂得欣赏他人,有利于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真正的欣赏是真诚和善意的流露,是理解和尊重的体现。这样的欣赏,让孩子体验到温暖和关怀,有利于激励孩子施展才干、发挥才智,有利于增进同伴之间的信任和感情。懂得欣赏他人,学会欣赏他人,用宽容代替苛求,用鼓励代替指责,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温馨,同伴间就会多一分和谐。
3 儿童欣赏他人的表现形式
3.1 语言的赞赏
欣赏,就是赞美、鼓励,即对别人的个性、特长、言行、优点和成就发自内心地褒扬称赞。爱听表扬的话是人类的天性,人人都喜欢正面的鼓励。如果在人际交往中人人都乐于赞赏他人,善于夸奖他人的长处,那么,人际间的愉快度将会大大增加。赞美他人会使别人愉快,被赞美者的良性回报也会使我们自己感到愉快,从而形成人际关系的良性循环。儿童较少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赞赏自己的同伴,但往往在一些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发出了赞赏性的语言。如,在美术活动的评价环节中说“她画得太漂亮了”、“我喜欢xx画的树,上面开满了不同的鲜花”等。在对同伴的作品评价的过程中,即赞赏了对方的作画水平。在日常生活中和游戏中也不乏这样的赞扬,如“xx你真可爱,你做我们家的小宠物吧”、“xx谢谢你把我的凳子放好了”,“xx下棋水平太好了,我下不过他”等等。
3.2 接纳和认同
同伴接纳是各种类型同伴关系中的一种,它反映的是群体对个体的态度:喜欢或不喜欢,接纳或排斥等。影响个体同伴接纳的因素很多,如个体的社会行为特征、认知能力、身体特征、名字等。以儿童为例,以往的研究发现,受欢迎的儿童往往缺乏攻击性、外表吸引人、能坚持交往、愿意分享,被拒绝的孩子往往不受同伴欢迎,不为同伴接纳,他们常常有各种各样的坏毛病,如打人、撒谎、任性、自私、孤僻等。我们也对班里的孩子做一个提名调查,问题是:你最喜欢和谁一起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和谁一起玩?为什么? 孩子们较多地是从同伴的外貌和行为上来进行评价,长得漂亮、学习表现好、经常帮助别人的孩子受到了集体的认同和接纳,相反,卫生习惯差、学习不认真、爱欺负同伴的孩子不被大家喜欢。从同伴那里,个体可以得到关于自身能力的反馈,可以了解自己的表现是优于还是差于其他人。被接纳的儿童就是往往是被大家所欣赏的,欣赏同伴的一种表现就是认同他、接纳他。
4 促进儿童双向欣赏的活动通道
4.1 系统的主题活动
要受到他人的欣赏和赞扬,首先是应该自身具备某种优点或亮点。有的孩子在老师看来有很多的优点和出色的地方,但未必能被同伴发现。或者在儿童园里没有他展示的空间和机会。因此,教师可以设计“我眼中的你”主题活动。目的在于,让儿童能够认识到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尝试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人,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能客观地评价他人的作品和表演,学习赞扬的语言。在主题脉络的伸展中,从两条线路来发展,首先是“秀出我”,展示自己的才艺,再是“赞扬你”,发现身边的好事情。还可以开设“表扬时间”,播报当日发生的值得表扬的事件等。
4.2 文学欣赏活动
文学欣赏的过程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移情的过程。欣赏活动中儿童把自己的情感、记忆、意志、思想带进其中,并投射到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上去。儿童在故事中寻找自己的影子,寻找自己的另一个自我的可能性,对人物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教师就要利用这种情感的催化作用,寻找一些合适的文学作品来帮助儿童理解“欣赏”他人的意义,从而养成欣赏他人的习惯。例如,在儿童欣赏了《百兽自夸》的故事后,会拿自己与故事中的动物们做比较,看自己是不是也只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和别人身上的缺点。理解故事中“不论过去或者现在,人都挂着两只口袋:前袋装着别人缺点,一切看来那么明显;后袋装着自己缺点,挂在背后老不看见!”的含义,最终意识到不能总看到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让孩子真正走进同伴的心灵去欣赏别人时,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大的幸福和收益。文学作品是帮助儿童走进同伴心灵的指针。
4.3 民主选举活动
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发现自己和同伴优点的平台,实行民主管理。班里的值日生、小旗手等就应由儿童自荐、推荐或提名,经过讨论,由全体儿童民主选举产生。这样选出的“小领导”能感受到集体的委托,感受到同伴对他的认同。孩子们通过推荐、提名、投票,即能享受到民主权利,也能感受到为他人服务的乐趣。同时,更让儿童多看到同伴身上的优点,互相成为各自的榜样。目的是让儿童在看到自己的优点的同时也学会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进步之处。此外,在班里还可以评选各类偶像明星,如吃饭明星、睡觉明星、认字明星、数学明星、唱歌明星、跳舞明星、讲故事明星、安静明星、画画明星、拍球明星等。
4.4 合作游戏活动
合作是双方长处的珠联璧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遏制,只有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要让孩子认识到许多事需要大家一起干才能成功,才会更有意义。一个足球队,如果让善于首门的去踢球或者让踢球技术很高的人去首门,都不利于比赛,只有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才能产生“百川汇成海”般的澎湃力量。也就是说,合作中要各自发挥长处才能把任务完成得更好。在组织儿童开展合作活动时,首先要引导儿童分析活动的分工,寻找不同分工的最合适人选,挖掘优势,让儿童发现同伴身上最棒的地方。可以运用这样的引导模式——XX活动可以分成哪几种工作?谁来做XX工作比较合适?为什么?例如,在“投掷比赛”活动中,孩子们把角色分成运动员和裁判,提出公正的人来做裁判,运动水平好的人来做运动员。按照这样的引导模式来组织儿童的合作活动,不仅让儿童关注了同伴,发现了同伴身上的特长,使合作活动完成地更加完美,也使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同伴的欣赏,产生被集体认同的良好感受,也更能激发他们用欣赏的态度来面对同伴,使儿童的同伴关系更加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