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也在《和教师的谈话》一书中指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理解和感受的一切,都应当让他们自己去理解和感受。”笔者在从教生涯中不断地琢磨,研究着、学习着、内化着大师们的思想精华,不断的实践着。
一、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朝前走
给孩子一个空间,就是通过创设环境,给孩子一个独立人格的空间,一个独立思维的空间,一个独立展现的空间,引导孩子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在实践中体验,促进孩子自主发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总是力求探索它,认识它。兴趣是一个人力求认识并趋向某种事物特有的意向,是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一种体现。因此,我时刻把关注、捕捉孩子的兴趣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在观察孩子兴趣的基础上,解读孩子的需要,甄别出有价值的兴趣点,制定出适合孩子发展的层级目标,以游戏活动为载体,创设区域活动环境、投放层级化的活动材料,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和能力,在区域中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或他人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区域活动“好玩的运动器具”中,我发现孩子很喜欢玩圈类游戏,有的转圈,有的跳圈,有的扔圈……个个玩得不亦乐乎,小小的的塑料圈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焦点。我观察到这一现象以后,悄悄地增添了大中小3种型号的圈圈。自己喜爱的圈一下子变出了这么多品种,孩子们见到后更为兴奋,你拿大的,我选小的,各自开开心心又去玩耍了。这下,孩子的花样更多了,比如大的可以几个人玩占圈游戏、转呼啦圈;中等的可以玩追圈、套圈,玩拔河游戏;小的可以玩单脚跳、单臂转圈等。在这阶段的活动中,我并没有用语言去跟孩子直白地讲述圈的种类以及不同的圈的多种玩法,但通过器械调整,对玩圈活动进行了进一步的物质支持,为孩子开拓了新的探索区间。又过了几天之后,我在盛圈的盒子里,又放入了沙包和绳子。这时的孩子已经对大小不同的塑料圈的玩法有了经验积累,他们的兴趣点正徘徊在相对稳定的平台。有孩子好奇询问:“放圈的盒子里怎么有了沙包和绳子?”我微笑着说:“如果你们玩圈的时候有需要,可以来拿。”第一次没有人拿,第二次,终于有孩子突发奇想,拿绳子系在圈上,玩起了拖乌龟。这下,孩子就如找到了一个突破口,互相商量,互相仿效,你帮我,我教你,开动脑筋利用绳子、沙包和圈组合出很多的新游戏。这样,探索活动,进入了新的阶段。
在这样的活动中,我坚持自己只是环境的营造者,在充分尊重孩子兴趣的前提下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孩子运动的需要、与同伴交往的需要、探索环境的需要和表现表达的需要。我觉得自己是一位关心着孩子的朋友,一位认同孩子奇思妙想的朋友,一位始终处于支持者地位的朋友。我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的兴趣需求寻觅一个突破口,提供一个恰当适合的环境,开拓一块能自由发挥的个性空间。
我在实践中坚信:孩子在发展的早期,重要的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的环境,促使孩子以全面的方式成熟起来。我坚信孩子在感兴趣的环境中有了自由探究的空间,有了自主发现的空间,便能表现出一种积极的主人翁意识,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
给孩子一个条件,就是确立以孩子为主体的学习方式,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我根据孩子的认知特点和表达的实际情况,在兴趣基础上,明晰具体的要求,将目标蕴涵在游戏的过程中,让孩子围绕目标,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
我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邵道生先生在《学会生存》一书中写道:“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也就是说,师与生是处于一种对等的主体状态,教师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一股脑儿”的灌输者,而是孩子活动的陪伴者和学习的引领者,和孩子共同经历着每日的生活,一同游戏,一道探索。
有一段时间,我班的孩子对信产生了兴趣,于是我和他们一起讨论起有关信的话题,带领孩子怀着疑问实地参观邮局。在参观过程中,孩子好奇地观察了邮局的设施,首次亲历了寄信的过程。在这一认知条件的基础上,孩子经过讨论研究,初步确定“邮局”区域环境的创设,他们认为:邮局中应该有邮箱,信件秤重的秤,电话、卖信封和贴邮票的地方,并分成邮箱组、秤秤组、电话组、信封组、邮票组等。这时的我只是作为他们中的一员参与讨论。讨论结束后,孩子根据初步的区域创设构想进入了“实际施工阶段”,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选择材料,确定制作方法。邮箱组的孩子从家中带来大纸盒,非常认真地刻出投信口和取信口,请我帮忙贴上“本班”“外班”的标签,“邮票组”的孩子从家中带来邮票仔细观察研究,为班级制作了许多精美的邮票。区域创设雏形初具以后,孩子们兴高采烈地自主选择区域游戏开始活动。他们可以选择“书信区”尝试给同伴写信,主动学习如何在信中以书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可以选择扮演“邮递员”为同伴送信,感知送信的流程,体验分享同伴收到信的愉快心情;他们还可以选择“电话区”来和同伴联络倾谈,体验与同伴交流的快乐。就这样,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区域中主动参与了活动,主动构建了知识,主动锻炼,主动发展。
类似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做的,就是以朋友的身份去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探索愿望,并积极创造条件,为他们能找到有发展价值的学习内容提供帮助。我觉得自己是一位关心孩子、认同孩子、支持孩子的朋友,这样的一种朋友式的帮助,能使孩子感到安全、温暖、平等、自由,也可以激发他们探索、创造的愿望,使他们在快乐中尝试、在主动中发现、在自信中收获,获得最佳的发展。
我的教学成果可能无法量化,但是我认为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
三、给孩子妈妈般的爱,让他们自信成长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他看到并提出了过去一直被忽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大作用问题。他对儿童心理特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认为教师必须以父母般的态度对待儿童,并彻底了解儿童能力的差异和倾向;惩罚、鞭打,乃至嘲讽,只能使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教师的鼓励和榜样是使学生学习成功的有效方法。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我们的爱,应该像春日的阳光,普照在每个孩子的身上;我们的爱,应该像甘甜的雨露,细细地洒在每一个花朵的叶尖。充满赞赏的语言能结出自信的花朵,充满爱意的动作能鼓起向上的风帆,充满鼓励的目光能带来前行的勇气。
班级里有个孩子不爱说话,几乎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每次需要操作时他总是独自流泪,愣愣地看着各种材料发呆。起初,我总认为他不会操作就小心地握着他的手来教他。久而久之,只要一遇到操作活动他就用祈盼的目光看着我,希望得到我的帮助。发现这一问题后,每次活动我都有意回避他求救的目光,可是眼泪又重新回到了他稚嫩脸庞。“蓬蓬,接点水和老师一起浇花吧?”我友好地向他发出了邀请。(看着他蹑手蹑脚的步伐、紧靠在身上的小水杯,真是让人心生怜爱。)“花喝着你浇的水向你点头,对你说谢谢呢!”(他笑了,淡淡的。)“蓬蓬,我这幅画上少点小草,你能帮我吗?”“好。”(轻轻的,不经意根本听不到的回答。)“蓬蓬真能干,你怎么知道小草是绿色的?”(没有回答)当我在活动中使用这幅图时,我对大家说:“老师的这幅图美不美?这些小草可是蓬蓬画的,我们一起对他说‘蓬蓬,你真棒!谢谢你!’”(他笑了,甜甜的带着羞涩。)“今天我们学剪纸,蓬蓬你是怎么拿剪刀的,你来试一试。”(站在大家面前的蓬蓬已不再流泪,眼神中有着期待,步伐中有坚定,他很自然地拿起剪刀做着示范。)
孩子们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特点,有像蓬蓬这样原本依赖性强的,也有特立独行不喜与人交往的,还有个性活跃整天唧唧喳喳的……在我的眼中,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与特别的。作为一个爱孩子的老师,每天,我都会把我灿烂的微笑送给每个孩子,用温和的目光迎接着孩子纯真的视线,用温暖的手牵引着他们稚嫩的手,我希望通过这种母亲般的爱,在孩子的心灵中播撒信心的种子,使他们能在宽松、友爱和充满希望的土壤中成长。
让我们以朋友般的陪伴,不断观察、支持、引领儿童,使我们所爱的孩子能够在充满尊重与平等的氛围中得以自信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