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别人的印象中,罗崇敏是“奇官”,是改革派,是传奇人物。31岁初中毕业,38岁当上副科长,年近50成为正厅级干部的他曾经推行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乡镇长直选和乡镇党委领导班子党内直选。就是这样一位改革官员,教育成为他挥之不去的情感,学校成为他心中履职的丰碑。到任伊始,他就开始云南“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三生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到底是什么样的动力在推动罗崇敏不停歇地前进?让我们听他讲述——
记者:2008年,您从云南省红河州州委书记调任云南省教育厅厅长,履新之初,您就提出“发展云南现代教育”的目标,还多次提到中国的教育、云南的教育必须高扬现代教育的旗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提法?
罗崇敏:其实,这源于我对教育的实践和探索。尤其在做了教育厅长后,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教育,什么是现代教育,怎么发展现代教育,怎么构建教育价值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归根结底,就是探讨一个命题,如何培养全民的教育自觉、教育自信、教育尊严。为什么会这样说,是因为我们面临着教育的信仰不断淡化,教育的自信不断削弱,教育的尊严受到严重挑战的问题。不仅仅是我们国家,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同样面临这个问题。
所以,人类社会最大的危机不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而是教育危机。它主要表现在教育价值流失、教育使人异化、教育创造力缺失三个方面。
所谓教育价值流失,是指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世俗化愈演愈烈。当政者把教育当作工具,家长把教育当作耀祖光宗的工具,个人把教育当作谋生吃饭的工具,单位把教育当作牟利赚钱的工具。人类的教育价值在流失。
第二个危机是教育把人异化的危机,尽管教育能够创造财富,但在另一方面,教育异化了人的主体性,使其成为物的奴隶,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些人缺失行为底线,道德沦丧,把自己异化为物品。
第三个危机是教育创造力缺失的危机。不可否认,近几十年来,我们的教育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转过来反思,教育的创造力在哪里?举例来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出现了很多高考状元,但没有一个成为同领域的领军人物。再往前追溯100多年,我国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方面的发明,有吗?所以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它就是对民族创造性、教育创造力的发问。
现代人做现代教育,需要反思,需要对教育,对现代教育进行研究和实践。
记者:在反思之后,研究之后,您对教育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在您看来,教育是什么,现代教育又如何界定?
罗崇敏:教育是什么,这个几千年的命题有几千种说法。我认为,教育是发展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也就是说,教育始终在围绕社会活动的主体——人而展开,它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生存,为了人的创造,为了人的幸福而进行的神圣事业。教育就是围绕珍爱人的生命、增长人的智慧、培养人的信仰而展开的。正因为如此,教育始终在引领人类的文明进步。
教育创造了人的价值,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价值的人、幸福的人。所以,我们坚信,教育价值高于一切价值,一切智慧源于教育智慧,都是教育智慧的折射而已。
可以说,只要人类存在,教育就存在。教育是历史过程,它只有阶段目标,没有终极目标,需要我们一代代人为之不懈努力。教育是社会活动,不是学校和教育部门可以单独承担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努力。
现代教育中的终身教育特点十分鲜明。从胚胎到坟墓,都需要教育,它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社会活动过程,任何想毕其功于一役,抱着短期行为的心态从事教育的做法,都是非常有害的。
正是基于此,才有了我的现代教育观:它是以人为根本,以价值教育为灵魂,以能力教育为核心,以制度教育为保障,以教育公平为基础,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活动过程。
记者:您的现代教育观很新颖,似乎与我们平常所说的“现代教育”并不一样,它有哪些特点?
罗崇敏:在我看来,现代教育必须具有人本性、公平性、价值性、法治性、开放性、能力性、制度性这些特点,缺一不可。
说到人本性、公平性、开放性这些特点,可能大家并不陌生。我想着重谈谈现代教育的其他几个特点。
我尤其看重现代教育的价值性。教育工作者都知道要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所以把德放在首位,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公民的价值取向。而教育价值一定是人类和国家的正向价值,教育一定是正向教育。现在是多元社会形态,价值多元取向越来越明显,面对“5+2=0”的现象,我们更要注重价值建设,不要盲目地迎合社会,而要主动去引领社会。
谈到能力性,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曾经,我和摩托罗拉公司的负责人事的同志一起交流,他说他们要聘请30位博士以上文凭的人作为研发人员,当时有240名博士报名,国内大陆的有120名,但最后他们只选用了2名,而且这位负责人还强调说本来只想要1名,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考查下来,发现面试的学生都是同一个水平、同一种思维方式。之所以最后选用了2名,还是考虑到中国的市场比较大。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100多个人,竟然有相同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由此可见我们在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方面令人担忧。
谈到制度性。我始终认为:唯有制度可以兴国,唯有体制可以兴教,唯有机制可以兴校。在现代教育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政府的责任就是教育制度的设计和教育体制的安排。
记者:您刚刚提到,教育不要盲目地迎合社会,为什么会这么说?
罗崇敏:说到迎合,其实它和教育的适应性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谈过教育的适应性,认为教育就应该适应社会,为经济发展服务。但我始终在担忧,如果注重教育的适应性过多,就会造成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就会造成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迷茫,适应进而变成迎合。我认为,教育不仅要适应人的生活,更要发展人的生活。
所以,我不完全同意教育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提法,事实上,教育主要是起到引领的作用,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引领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引领人民生活方式转变,引领人思维方式转变,引领社会管理方式转变。在转变中实现教育的价值。
记者:您对教育的思考有很多,与一般官员不同,您不仅考虑实践操作层面的问题,还在思考教育的认识论。
罗崇敏:作为教育厅长,我不仅要做教育的实践者,也在追求做教育的思想者和教育的探索者。这三者在我身上没有明显界限,就像学习、工作、生活在我身上没有明显界限一样。
我有浓厚的教育情结。我一直认为,干教育的人要有坚定的意志,耐得住寂寞的心态,把激情、理性和意志力融为一身,这样才能做好教育工作,肩负教育使命。
记者:您对现代教育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框架,如何在实践中实现?
罗崇敏:在实践中,我们重点抓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抓现代教育理念建设。现代教育理念包括人本理念、公民理念、公平理念、市场理念、法制理念、效益理念等。为了让这些观念真正深入人心,我们采取了以下三个措施。首先开展“现代教育思想大讨论”。第二,加强校长教师的培训与学习,每年最少组织800名校长到国内外去培训学习,转变观念。第三,通过报纸、杂志,加强现代教育理念的宣传。现代教育理念建设其实就是一个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强化现代教育意识的过程。
抓现代教育体系建设。要努力构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及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教师保障机制和民众享受教育权利保障机制在内的现代教育体系。在建设现代教育体系过程中,要注重系统性、公平性、普及性。我们要努力实现3个目标,使云南教育和全国教育共同发展,使云南的孩子与全国的孩子共同成长,使云南人民与全国人民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
我经常讲这样一句话,云南教育不是落后的代名词,只有有了这三个“共同”,我们才可能提高普及水平,实现教育公平。
记者:我们注意到,最近云南已经被列入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试点省份之一,云南最近也进行了多项改革,这是不是实现您的“现代教育之梦”的举措?
罗崇敏:这也正是我说的第三个部分——抓现代教育体制建设。只有改革,才能让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而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宏观管理体制改革、中观评价制度改革、微观自主办学体制改革。很多所谓的改革其实好多都是小打小闹,围绕这三个方面的改革才是真正的改革,我们必须在职责范围内,大刀阔斧地去做。
比如宏观管理体制改革,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应该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如何赋予学校办学自主权;第二,如何设置整个教育的内容;第三,如何对学校办学进行评价;第四,拨款。
其实,我们应该深思,为什么政府做了那么多事情,距离群众的满意还是有那么大的距离,就是因为没有在市场竞争和公共服务之间找到平衡点和结合点。现在我们依然是用计划经济的观念、思维和方法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问题。
而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市场竞争和公共服务之间找到合理的结合点,要把公共服务和市场竞争的目标和要求分开,该公共服务的公共服务,该市场竞争的市场竞争,不能不伦不类,混在一起。所以我主张,应该把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拿出30%进行改制,改为民办学校或者股份制学校。因为实践告诉我们,不改革,没有活力。
记者:教育改革涉及到各个方面,改革通常是与转变思想联系在一起,不可否认,我们身处一个浮躁的社会,您觉得,您提出的很多教育理念,是否能为大众所理解?
罗崇敏:所以,我特别重视抓教育核心价值建设。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国家也不例外。我们注重的是公共的、主流的、统一的价值教育,这是对的,但是,怎么把公共的、主流的、统一的主流价值,融入到每一个人的行为、情感和理性中,就应该从人的自身实际出发,从个体行为出发,使个体教育和社会教育有机统一,使现实行为和目标理想有机统一,如何破解这个难题,大家都在思考,都在探索。而云南试图破解这个难题,于是我们有了“三生教育”的理念,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
记者:我们注意到,“三生教育”不仅在云南,在全国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一些地方甚至自发采用了这套教材。
罗崇敏:何谓“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教育。它就是通过生命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命,什么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从而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实现生命价值;通过生存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存,怎样学会生存,积极生存,挑战生存,实现生存价值,提高生存能力;通过生活教育,使受教育者知道什么是生活,什么是有意义的生活,从而热爱生活,幸福生活,实现生活价值。
现在,云南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级各类学校已经全面展开了“三生教育”。不仅如此,“三生教育”教材已经进入13个省市,其中被10个省列入地方教材目录。可以说,“三生教育”的实施为全国实施素质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探索了新的思路,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目前,我们还将进一步推动“三生教育”进入家庭和社会,提供广泛的“三生教育”体验条件。在原有的12本教材的基础上,我们还在编写15本“三生教育”社会读本,根据不同领域、不同界别,分为教师读本、家长读本、医生读本、干部读本,等等。
记者:在您看来,“三生教育”是否能解决现在教育面临的诸多问题?或许在一些人看来,它似乎只是人文教育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罗崇敏:如果说现代教育出了问题,那就是现代教育在价值上出了问题。而“三生教育”就是在构建现代教育的价值。“三生教育”回归了教育的本真,进一步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建设和完善了教育的主体。
我相信,“三生教育”不仅仅是综合人文教育,更是各类教育的核心教育,体现在各种教育、各个学科。在“三生教育”中,生命教育是基础,生存教育是核心,生活教育是目标。生命、生存和生活三者是有机的统一。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统一,自然生命是基础,个体生命转化为社会生命是关键。社会人追求更高的生命目标就是精神生命。通过“三生教育”,我们让人成其为人,成为有价值的人,幸福的人。
记者:云南推行“三生教育”已经快4年了,您觉得,您的理念和做法是否已经被大部分人所接受?
罗崇敏:只要人们认真研究和实践这门课程,就一定能接受它。当然,让我最开心的是,教师喜欢、家长喜欢、学生喜欢。
举个例子,一个媒体的朋友跑到我的办公室,问我要“三生教育”的教材。原来他的孩子读小学,做完作业,晚上不睡觉还是在翻书,他拿过来一看,原来是“三生教育”的教材。为什么这套教材孩子不睡觉都要看?原因只有4个字:生动贴切。
我们的编写原则是案例式、体验式、综合式。之所以这样,是受到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教材的启发。加州大学医学院的教材共有67个案例,这67个案例研究透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已经比较完善了,就达到从业资格要求了。生动贴近是“三生教育”和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之处。
记者:作为地方教材,“三生教育”受到了学生的喜欢,那为什么我们的一些教材却不受学生喜欢,甚至让学生极度厌学?
罗崇敏: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我们的评价制度出了问题。一次高考就把十几年的学习评价了。这是不公正的,也是不科学的。
第二,我们一些教材的内容设计,在某个方面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第三,在内容的选择上,一些教材高度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都是按理想中的天才和精英来设计。这是错误的。不要忘了,我们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教育,面对的是最普通的、个性鲜明的学生。
记者:我们注意到,您还特别注重现代教育的能力建设。做教育,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智慧。
罗崇敏:的确,在现代教育的能力建设方面,我们抓三个能力,首先是领导干部要增强对教育的情感,强化教育意识,丰富教育知识,提高教育领导能力。以我自己为例,不管在哪个岗位上,我都对教育情有独钟。我是教育的受益者,我深深感受到,教育会伴随我的一生。
其次,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教育工作者自身不爱教育,还让别人爱教育,这是很荒唐的。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教育要有深深的情怀,要有无私的奉献,有一种内驱力,驱动自己去学习,去提高。在教育系统,我们不能荒漠教育价值,而是要去丰厚教育价值、滋养教育价值、灿烂教育价值。
再其次,提高受教育者的能力。我们要提高学生的兴趣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体验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责任能力。这些能力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培养的。
有了这三者的提高,云南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实现。
记者:您提到了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作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人物,教师应该怎么定位自己的角色?
罗崇敏:我觉得,教师应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导师。
我们抓现代教师队伍建设,就是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不断提高、富有忠诚之志、大爱之心、精专之业的现代教师队伍。
当然,有很多理念教师是广泛认同,但实践起来,还是有一些困难。比如一些教师依然在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式,讲得过多,管得过死。有这样一个现象,不知道你们发现了没有,越是在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创造力越能得到发挥,越往上反而越少了。
由此,我想到了两个词语:学习、教育。这两个字有千年历史了,但在我看来,应该是习学、育教。为什么?我认为,学是被动地学习,习才是真正的自发学习、自主性学习,“学而时习之”,习才是自主教育。至于“育教”,众所周知,教育以育人为本,但我们却把“教”放在了第一位。
整个教育就是兴趣培养、思维训练、行为养成的过程。回过头想想,我们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在社会上会用到多少?学校教育更多的是给予我们一个兴趣、一种思维训练、一个好的行为习惯。但现在,我们却总是用最传统的方式,把知识灌输给孩子。
记者:如果理念再先进,课堂还是传统的课堂,那么学生依然不能被培养成为现代公民。
罗崇敏:所以,我们一直在提倡和打造高效课堂。在课堂上,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培养孩子的兴趣,培养孩子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在我看来,教师不要主导课程,而要多发挥引导的作用。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美国当了20多年的终身教授,但每年总是得到这样的校方评语:讲得太多、创造性不够。他非常坦白地告诉我,没有办法,这是国内养成的习惯,改不过来了。因为如果不讲完,他心里总感觉不踏实。这其实是我们很多老师的心态。
记者:前段时间,有关中美教育对比的话题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很多人认为,我们的大学或许比不上美国,但我们中小学生的“基础”扎实,虽然我们“输在终点”,但至少“赢在了起点”,但事实是,我们不仅“输在终点”,也“输在了起点”。您对此怎么看?
罗崇敏:我非常赞同你们的观点,如果不改革的话,中国的基础教育输在终点,也败在起点。这一点从奥数比赛就可以看出,尽管我们每年都有很多学生获得奥数大奖,但没有一个成为数学领域的大家。
所以我说,我们的基础教育要进行深刻的反思。教育是自信、能力、尊严三位一体的教育。高效课堂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和能力。现今,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不能用知识来评价教育的效果,而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进行综合能力素质评价。
核心观点:
●人类社会最大的危机不是政治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而是教育危机。
●教育是为了人的发展,为了人的生存,为了人的创造,为了人的幸福而进行的神圣事业。
●唯有制度可以兴国,唯有体制可以兴教,唯有机制可以兴校。
●如果注重教育的适应性过多,就会造成教育的工具化、功利化、庸俗化,就会造成人们对教育价值的迷茫。
●干教育的人,要有坚定的意志,耐得住寂寞的心态,把激情、理性和意志力融为一身。
●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要在市场竞争和公共服务之间找到合理的结合点。
●通过“三生教育”,我们让人成其为人,成为有价值的人,幸福的人。
●一些教材的内容设计,在某个方面违背了教育规律,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违背了人的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
●我们提供的是最基本的教育,面对的是最普通的、个性鲜明的学生。
●教育工作者自身不爱教育,还让别人爱教育,这是很荒唐的。
●我们不能荒漠教育价值,而是要去丰厚教育价值、滋养教育价值、灿烂教育价值。
●教师应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导师。
●越是在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创造力越能得到发挥,越往上反而越少了。
●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不能用知识来评价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