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礼仪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礼仪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幼儿美好心灵,优良品质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的一节课,一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因此,要把礼仪教育的理念自然灵活地渗透到幼儿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随机实施礼仪教育,为幼儿提供足够多的礼仪行为道德形成契机。
学习幼儿的礼仪知识,提高幼儿礼仪认知水平。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具体形象的,通过故事、儿歌、扮家家游戏表演等形式,为幼儿提供一些好的范型,丰富幼儿的礼仪认知,让幼儿明确礼仪规范的要求,激发其内部情感。同时采用纠错的方法,根据社会认知冲突理论,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及家长反映的孩子的不良习惯,设计了问题和问题情景,用正反两件事例让幼儿判断讨论,建立新的认知水平。
优化教育环境,创设幼儿讲礼仪的良好氛围。教师应树立生活即课程的观念,美化幼儿园的环境,让孩子生活在整洁、优美的环境中,感受到幼儿园的环境美,引导幼儿爱护幼儿园的一花一草一木,并在墙面上布置一些与主题活动一致的儿童画面,培养幼儿感知能力,提高幼儿对礼仪的认知水平。
把礼仪教育融入到幼儿日常生活中。首先,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努力创设讲礼仪氛围,吸引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到各个活动中,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帮助幼儿学习基本的礼貌用语和交往方法,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从而使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交往能力、生活技能及爱的情感等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其次,把礼仪教育贯穿于各种教育活动中,使礼仪养成教育生活化,注重礼仪教育的实践性,“寓理于情,寓教于乐”,重要的环节就是由“知”到“行”的转化,活动中努力创造条件,组织各种实践活动。
积极评价,促进内化。幼儿的习惯养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项长期的反复性工作,要想使幼儿的良好习惯得到强化和延续,那么就应该为幼儿的点滴进步给予认可和支持,给幼儿以积极的评价,哪怕给孩子一个微笑、一个抚摸,就能使幼儿获得愉悦的体验,就能提高幼儿礼仪行为发生的频率。在工作中,采用老师评、小朋友互评,既评个人,又评小组,小朋友之间互相观察、发现问题、互相帮助,逐渐获得积极的自我意向和公正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评价可促进幼儿道德价值的内化,使礼仪行为真正成为幼儿内部心理的需要。
总之,在幼儿期进行礼仪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对幼儿进行礼仪养成教育为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师及家长的自身素质的提高、育儿观念的改善都有积极的意义。礼仪教育是一项长久性的系统工程,只要坚持以养成教育为核心,进行灵活多样地扎实训练,情感上的培养,行为上的强化,一定会使幼儿礼仪养成教育之花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