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 社会性发展 » 正文

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转变的理论基础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7-18  浏览次数:662
广东学前教育网理论频道导读:我国在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将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在1989年颁布的
我国在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将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在1989年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中则明确提出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尽管《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已有十年,但是对于这一转变的理论背景进行探讨的文章还不多见。笔者试图从语言学研究的转向、儿童语言获得研究的进展和国外儿童语言教育的变革三方面来阐述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转变的理论基础,期望能帮助幼儿教师更好地理解为何现在我国要以“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作为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一、语言学研究的转向
    语言学研究的转向直接影响着儿童语言研究方向的变化。而儿童语言研究又是儿童语言教育的理论基础。所以语言学研究的转向对于儿童语言教育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语言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大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学研究对象扩大为语言、言语和言语机制。
    当代语言学突破了结构语言学将语言体系作为语言学的唯一对象的看法,从语言体系、言语活动和言语机制三个方面认识语言现象的本质。重视语言研究意味着语言学界开始重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样,语言就远远超出了纯形式的范畴,而是要涵括交流的整个情境。另一方面,当代语言学认为人在言语活动中逐步掌握语言体系,研究言语活动离不开对言语机制的探讨。
    2、重视语义研究。
    当代语言学突破传统语言学认为“语音、词汇、语法是语言三要素”的局限,认为语言是音义结合词汇和语法的体系,强调语义的研究,因而使整个语言体系得到全面深入的分析。当代语言学的语义研究不再象传统语言学那样脱离情境去孤立地研究词义,而是以交流情境为依托,将研究范围扩大到对交流情境中句义和话语意义的研究。因而,语言学就从强调研究语言体系本身转向强调研究语言的运用。
    3、语言学研究的重点从结构转向建构。
    当代语言学在继续研究语言结构体系的同时,更多地研究语言的动态的建构规律。所谓建构一是指利用语言体系中的材料构成话语;二是指利用话语中的创新,在其约定俗成之后充实语言结构体系。建构过程就是通过实际的言语交际,在构造无数新话语的同时,不断以话语中的创新成分丰富语言的结构体系的过程。
    语言学研究是儿童语言研究和教育的广阔背景。六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学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对儿童语言研究和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二、儿童语言获得研究的进展
    儿童语言教育的心理学基础是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儿童的语言获得要受到一系列因素(如:遗传、生理、环境、教育等)的制约。如何看待这些因素,是各种语言获得理论的分水岭。
    盛行于本世纪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行为主义学派把语言看作是一系列对刺激的反应,认为言语行为和其他行为无本质不同,都是通过强化、塑造或模仿形成的。行为主义者强调语言学习、语言纠正的重要性,认为语言发展并不需要特别的机制,是一项后天获得的功能。
    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在五十年代受到了乔姆斯基的猛烈抨击。他认为,语言获得并不能用儿童日常的语言练习来解释,因为儿童最终获得的语言要比成人教给他们的语言多得多;语言发展是一种人类生理现象,言语能力是心灵固有的官能,儿童的语言获得更多的是一种创造过程,而不是学习的过程。由于乔姆斯基的理论一方面忽视了语言获得所必然涉及的语义和语用过程,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了儿童对语言的推理能力,而忽略了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中其它因素的作用,所以遭到了后来的心理学家的批判。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相互作用论坚持建构论的立场,认为语言的复杂结构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学习得来的,而是儿童当前认知机能与当前语言和非语言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语言产生于个体认知发展的一定阶段,语言是整个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相互作用的观点迄今为止基本上还停留在假定阶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验证。
    近些年来兴起的社会相互作用论博采众长,吸取了前三种理论的观点。它认为儿童是一个有着自己的意图和目的、积极主动的语言加工者,而不是语言训练的被动受益者;儿童语言的获得不仅需要先天的语言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生理成熟和认知的发展,更需要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交际职能。他们特别强调社会相互作用系统在儿童语言结构获得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只有在交往中发挥语言的实际功能,语言结构才能够获得。
    纵观各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可以看出,其发展与语言学的历史发展有诸多契合之处。现代儿童语言获得理论越来越强调语言的获得是一个建构的过程,儿童是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来掌握语言的。
    三、儿童语言教育的变革
    教育要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儿童语言教育从语言学中可以得到“教什么”的启示,从语言获得理论中则可以得到“怎么教”的启示。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前,语言学把语言的形式——语音或语法作为仅有的内容加以关注,儿童语言教育多从单一的语言角度进行,如分别教儿童语音和语法规则(如句型),教学上多采用直接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儿童模仿并反复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的思想。
    七十年代中期以后,语言学从强调研究语言体系本身转向强调研究语言的运用,心理语言学界将儿童的语言获得看作是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主动的建构过程。受语言学研究转向和儿童语言获得理论进展的影响,儿童语言教育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现代儿童语言教育将儿童看作语言的使用者;认为儿童是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在与他人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运用语言来学习语言;儿童语言教育应重视培养儿童运用语言的能力,以促进他们交流能力的发展。一个人具有交流能力,是指他能够通过变化、调整说话的内容以及组织语言的结构,来适应特定的社会情境的能力(Cazden,1970;Ervin-Tripp & Mitchell -Kerhan,1977;Gumperz & Hymes,1972;Halliday, 1977; Labov,1970)。戴森与加尼斯(Dyson & Genishi,1993 )指出:“近些年来的语言教育研究都是基于这样一个假设: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在各种各样的情境中,帮助儿童在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时体验到控制感,能通过运用语言来达到各种各样的目的——也就是说,使儿童成为一个具有交流能力的社区成员,或者更广义地说,社会成员。”可见,现代儿童语言教育的目标是要让儿童通过运用语言来培养交流能力。
    我国在《规程》中提出要“发展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这符合当代世界儿童语言教育改革的趋向,表明我国已开始重视幼儿交流能力的培养。至于如何将《规程》提出的这一任务真正落实到幼儿园的实际工作中去,还需要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共同进行探讨。
 
 
[ 理论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理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