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幼儿园必须 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当前,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全社会都在重视成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实在幼教实践中容易引发幼儿心理不健康的因素是很多的。比如在一些幼儿园,教师对幼儿的要求过于苛刻,使某些幼儿连自己正当的要求如喝水、上厕所等都不敢提出;幼儿之间互不相让,报复行为时有发生。如此过分的压抑以及过度的张扬都不利于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可见解决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作为幼儿教师,应怎样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呢?我认为应从接纳幼儿的个性开始。
接纳幼儿的个性,教师才能尊重幼儿,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前面提到的某些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要求过于苛刻的现象,比如要求幼儿必须端端正正地坐在小椅子上,不能与其他小朋友交谈,不能随意上厕所、喝水等便是对幼儿的不尊重。有些教师喜欢当着幼儿的面议论某幼儿身上的缺点、不被教师理解的言行或数落幼儿所犯的错误,言谈中无不透露出对幼儿的偏见,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通常会挫伤幼儿的自尊心,特别是对于敏感胆小的幼儿更会雪上加霜,使这些幼儿对教师有种畏惧心理,不敢接近教师及其他小朋友,久而久之便产生孤僻心理,这很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对于调皮的幼儿,听到教师对自己的议论或数落后首先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一个受人喜爱的人还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这使他们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逐渐失去应有的自信心。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指出:得到他人的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每一个人,包括幼儿,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我们强调对待幼儿要采取民主教育的方法,我想这种民主应该是建立在接纳幼儿的个性之上的。试想,如果教师不能从心理上真正接纳幼儿的个性,不以一颗热忱的心爱幼儿,总是高高在上地随意评论幼儿,或对幼儿的一切采取敷衍的态度,教师是不可能与幼儿沟通,为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创设良好心理环境的。
接纳了幼儿的个性,教师就能更好地了解每一个幼儿及其成长环境,便于选择有效的教育,有的放矢,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作为个性心理特征的气质和性格,在每个幼儿身上的表征都不一样。我们教师几乎都碰到过下列几种情形的小朋友:调皮好动的、喜欢打架惹事的、胆小怕事的、上幼儿园还要讨价还价的等等,对于有上述任何一种表征的幼儿,我们都不能忽视,应该看到每个幼儿的这些个性心理特征背后不同的父母以及不同的家庭环境。作为教师,只有以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以真诚开放的胸怀接纳他们,才能真正了解幼儿,了解幼儿的家庭,并取得家庭、社区的密切合作。《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就幼儿健康教育,尤其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家庭、社区的积极配合显得更为重要。教师接纳幼儿的个性,了解幼儿,利于家庭、社区与幼儿园之间建立起联系的纽带,寻找有效的教育途径。我曾带过一位小朋友超超(化名),他喜欢动手打人,脾气暴躁,如果哪位小朋友惹了他,他总是要将对方打得哭脸,甚至出鼻血才罢休,全班的小朋友都怕他,不愿跟他一起 玩。我们经过多次教育也未奏效,班上的老师都对他产生了厌烦心理。然而我没有排斥他、歧视他,而是主动接近他,与他交朋友,并深入地探究,超超产生这些严重攻击性行为的诱发因素。经过了解,我得知超越的爸爸是一位脾气暴躁的人,动不动就打超超,超超的这种性格正是受他爸爸的影响所致,于是我通过家访与超超爸爸进行多次交谈,超超爸爸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并答应对超超的教育采取不打骂而采用说服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后,赶超打人的坏毛病果然改掉了不少;到了大班,超越完全改变了打人的毛病,脾气大不如以前暴躁,性格也开朗了许多。现在想起教育超超的整个过程,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将他拒绝于人们所认为的好孩子的门外,而是首先从心理上接纳了他,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总之,幼儿教师只要本着以幼儿为本的思想,热爱每一位幼儿,并真正接纳他们的个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教育他们,就一定能有效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并带动他们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