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理论 » 社会性发展 » 正文

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因素及教育对策研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4-30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397

      从幼儿认知和心理理论能力发展的特点来看,3岁幼儿已有说谎的经验,4岁幼儿开始出现策略性说谎,但这一时期幼儿的说谎行为基本上都是无意识的、不自觉的,属于无意说谎,常表现为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和自信心的萌动等。[1]有意说谎在幼儿5岁时开始萌芽,如果这时成人不注意教育或引导,有意说谎就会发展成严重的欺骗行为,从而影响幼儿的道德发展。       一、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界定       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来看,说谎属于社会交往中的一种问题行为(或策略),反映了幼儿在人际交往中互动与反馈的信息;从幼儿的心理发展来分析,说谎属于一种认知活动,反映了幼儿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进程。有意说谎是指说谎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有意编织谎言,并做出相应的行为。有意说谎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欺骗,但欺骗一定带有有意性,并伴有个性化特征,刚刚萌芽的有意说谎与欺骗有着本质的不同。       5岁幼儿正好处在思维和智力从无意性、不稳定性向有意性、稳定性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也开始萌芽,[2]此时幼儿心理所发生的质变主要体现在认知活动的概括性和行为的有意性开始发展。由此可知,5岁幼儿的说谎行为开始带有有意性,但还处于萌芽阶段,其目的是为了满足某种愿望或避免责骂等,并常伴有紧张不安、恐惧内疚等情绪体验。       5岁幼儿的有意说谎在时间上具有过渡性或转折性,在心理上具有“动机性”和“矛盾心理体验性”的特点。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表现类型包括;混淆想象和真实的“幻想性”说谎(或“补偿性”说谎);为了维护自尊和人格的“保护性”说谎;模仿同伴或成人的言行,因而出现的”模仿性”说谎。       二、影响5岁幼儿有意说谎行为的因素分析       特定的年龄特点存在特定的心理特点,5岁幼儿有意说谎的行为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既有来自主观心理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客观因素方面的影响。       (一)主观因素       1.逃脱惩罚的恐惧心理       罗素说过,幼儿的不诚实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5岁幼儿已有了“自我防御”的意识,当他们因做错事而将要受到惩罚时,他们会产生恐惧和逃避的心理。当成人对幼儿的要求和规范日益严格,为幼儿的行为设定了各种“限制”时,这些来自成人的“权威压力”使幼儿害怕成人的批评与纠正,但又不得不迎合成人对他们的期盼,从而导致有意说谎。由于恐惧心理作祟,幼儿有意说谎的外显表现相对较少,而更多的是隐蔽说谎,即幼儿内心深处潜藏着有意说谎的动机,尤其是当幼儿初尝有意说谎的“甜头”后,势必形成一种习惯,相应地也会扩散到幼儿的社会行为中。       2.取悦他人的虚荣心理       虚荣心是一种想要获得他人注意、赞赏、羡慕的动机和情感,这既是一种情感需要,也是希望得到别人注意的心理归属的需要。但受虚荣心支配的幼儿不能独立地估计自己的行动实质,仅对他人注意的外在效度感兴趣,为了博得他人的赞赏、夸奖以及取悦他人,在实力难以达到的情况下,便出现了有意说谎。       幼儿往往会对事实加以粉饰、扭曲、掩饰或夸大,要么把他人的“成功”归于自己的功劳,要么将自己的“失败”推诿给他人。通常,在道德两难的情境下,当幼儿面临选择说谎还是说真话的道德行为时,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趋向于选择说真话,但5岁的幼儿则更倾向于折中的选择。如刚满5岁的贝贝,对于妈妈提出的两难问题“想妈妈还是想爸爸”,他回答“都想”,妈妈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这样的信息反馈在幼儿内心形成了一种说话要讨好别人的“谎言”定势,谎言给对方带来的愉快体验强化了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3.意义障碍期的反抗心理       意义障碍是幼儿表现出的品德心理阻抗现象,它阻碍了幼儿对品德要求的完全接受和正确理解,从而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要求产生消极的反抗心理。5岁幼儿正处在这样一个意义障碍期,有意说谎成为反抗心理的表现之一,严重者还伴有报复行为发生。如在幼儿园中,幼儿之间为了争抢玩具会发生矛盾,并会产生诸如嫉妒、不满甚至仇恨心理。特别是那些在争抢过程中处境不利的幼儿,较容易为了报复他人而有意说谎。       4.惰性心理       幼儿希望达到某种目的或满足自己的愿望,却不愿付出劳动和努力,因此有意夸大、歪曲或编造事实以躲避责任或获取利益。对于想“不劳而获”的幼儿来说,有意说谎似乎是一种最轻松、便捷的“手段”。5岁幼儿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和赏识,当这些需要通过正常渠道无法实现时,他们就可能选择有意说谎这种方式实现目的,以便在惰性与自尊之间寻找一种“融合”,即既想实现愿望,又不想通过努力来获得。       (二)客观因素       1.“模仿”的强化       “模仿”是幼儿从他人身上获取某些信息的重要途径,在幼儿自我发展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幼儿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以及相似性程度等因素决定了幼儿有很强的模仿行为。5岁幼儿具有明显的“镜子行为”,成人不经意的谎言、随口的承诺会让幼儿误认为说谎是有趣的事,从而进行模仿。在幼儿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来自成人特别是父母的“社会性参照”,当幼儿犹豫、徘徊于该不该这样或那样做时,他们会趋向于向成人寻找答案。如果来自成人的参照是“无所谓”,或视而不见、闭口不说,幼儿可能会自以为是地加以模仿,下次遇到同样情境,他们甚至不再参考成人的意见。此外,幼儿之间相互模仿说谎也会不可避免地产生有意说谎的动机和行为。       2.“异化”的教育方法       成人“异化”的教育方法所带来的消极的“榜样作用”是造成幼儿有意说谎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好孩子”和“坏孩子”之别。5岁幼儿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他们的思维形象直观,很难从多角度考虑问题,如果成人认为“好孩子”不能做错事,做了错事就是“坏孩子”,在这种价值观的影响下,幼儿容易通过有意说谎使自己成为成人眼中的“好孩子”。       第二,“承认”的惩罚。幼儿做了错事后,成人先是承诺只要诚实就不惩罚,可是当幼儿诚实地承认错误后,成人不但不原谅他们,反而加倍惩罚,幼儿就会产生“诚实还不如说谎”的想法。       第三,成人的“错爱”。由于教师的“偏爱”和家长的“溺爱”,他们常以优厚的物质奖励来鼓励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但评价指标却模糊而缺乏客观标准,使幼儿常常通过有意说谎来获得奖励。       第四,对有意说谎的“庇护”。成人发现幼儿有意说谎后,没及时进行制止,而是隐瞒或庇护。       3.群体压力下的“从众”行为       群体压力这一社会性因素会导致从众心理。迫于从众心理的压力,幼儿可能会产生有意说谎的行为。有意说谎是一种情境化的行为,社会互动中的情境因素也为幼儿的有意说谎提供了广阔的大环境,幼儿往往会根据情境压力的变化而相应地调整其社会性行为。       4.社会媒体带来的不良影响       当前,幼儿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广,但是一些社会媒体公布的虚假信息不仅具有欺骗性,还带有误导性。有些社会媒体对一些欺骗行为不但不予以批判,甚至还从积极的角度加以宣传。受到这些社会媒体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处于发展转折阶段的5岁幼儿很容易混淆真实和想象,因而他们可能会把获取到的各种不良经验编织、整合在一起,使有意说谎得以发展。       三、教育对策的思考与建议       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5岁幼儿如果养成习惯性有意说谎的不良品质,无疑将影响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教师和家长必须在有意说谎发展的萌芽阶段就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对其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一)重视“第一次说谎”,防微杜渐       第一,抓住幼儿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幼儿说谎的实质是幼儿出于恐惧心理所采取的一种“自我防御”的措施。幼儿第一次说谎时内心其实很矛盾,想认错但又害怕失去信任,缺乏认错的勇气。此时,成人应消除幼儿说谎的心理刺激动因,抓住幼儿第一次说谎时的矛盾心理,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第二,善于“察言观色”。与其他认知任务一样,有意说谎会占据个人有限的认知资源,从而导致对问题反应的潜在时间延长,幼儿有意说谎时所出现的认知与情绪表现会泄露说谎的线索,从而出现更多的停顿和言语错误或表现。如果任其说谎,以后幼儿的说谎水平会逐渐提高。因此,成人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及时发现幼儿说谎的行为。       第三,不轻易定位“说谎”。5岁幼儿正处于心理成长期,武断的言语和行为等处理方式很容易导致幼儿的心理创伤,因此不能轻易将幼儿的某些不诚实的行为或不真实的陈述定位为“说谎”,不要贸然作出判断,否则会给幼儿带来道德上的压力。       第四,给予幼儿“爱”的抚慰,缓解心理压力。幼儿有过失时最怕失去爱,所以矫正幼儿的有意说谎行为,成人首先要有宽容的心态,允许其犯错,并通过一些动作向幼儿传递”爱”的信息与暗示,以缓解幼儿的情绪和较大的心理压力。       (二)榜样主之,教诲辅之       幼儿的许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由模仿他人的言行而习得的,观察他人作出行为选择时所获得的关于榜样的行为、行为情境以及行为结果的知识,能使幼儿获得替代性强化,影响其自身的行为选择。然而,现实中有些家长常常有意无意地“指示”幼儿说谎,如“来电话时说我不在”“邻居来借东西说没有”,这无异于训练幼儿有意说谎,成人所表现出的这种不诚实行为对幼儿进行了负诱导,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类似成人的说谎行为模式,并在幼儿的心里埋下了说谎的种子,随时可能生根、发芽。       家长、教师首先要做到诚实、言行一致、以身作则,以良好的人格魅力影响幼儿,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幼儿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析其说谎动机,用其能理解的语言耐心解释说谎的危害性。       (三)信任幼儿,防止说谎       德国教育家克雷奇默认为,说谎是由于幼儿对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不信任,如果父母能采用理解的方式对待幼儿的说谎,便可避免幼儿出现最初的有意说谎。成人首先要信任幼儿,并向其说明“做错事不要紧,重要的是如何改正”,让幼儿感到改正了说谎的缺点依然能得到成人的信任。       另一方面,要给幼儿营造一个大胆说真话的气氛和环境。幼儿由于说谎而担心受到斥责,不想辜负父母对其的期望,如果父母不顾一切地“逼”其坦白,结果只能让其“自圆其说”,有意说谎。那种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幼儿说谎的做法,只能加重幼儿有意说谎的动机,强化其有意说谎的行为。       (四)引导良好社交,强化诚实行为       幼儿的主要交往对象是同伴,“同伴的交往对幼儿的个性发展和社会化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出现更多的分享,友好的说话,会促进幼儿的社交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3]因此,成人要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社会交往,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诚实守信的幼儿,成人要及时表扬和鼓励,给其他幼儿以正向影响。       除了引导幼儿与同伴进行积极的交往外,还可以让幼儿多与品行正直、优秀的成人打交道,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熏陶,明白对与错、好与坏的道德判断标准,强化幼儿诚实的良好行为。   参考文献:     [1]周长秋.如何看待幼儿的说谎现象[J].幼儿教育,2001(6):15-16.     [2]黄人颂.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60.     [3]庞丽娟.婴儿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291.

 
 
[ 理论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理论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