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好动青少年易中招
运动性过敏即“食物依赖运动诱发性过敏反应”(简称FEIAn)。赖荷表示,运动性过敏必须“食物依赖”和“运动激发”两个条件同时存在才能发生。如果不摄入致敏食物后运动,或进食后不运动,均不会出现症状。
专家介绍,运动性过敏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好动人群发病率较高。国内研究指出,运动性过敏多见于10~30岁人群,以青少年居多,且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目前,运动性过敏的发病机制仍未十分明确。有学者认为,机体在运动时,消化道对食物摄取的通透性增强,机体对食物过敏原的吸收量大大增加,引发过敏反应。
专家指出,患有运动性过敏的人群是100%的过敏体质,进食致敏食物后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剧烈运动,可导致发病。根据相关研究,诱发运动性过敏的食物以小麦最为常见,还有虾、螃蟹、贝类、鸡肉、牛肉、荞麦、坚果、大米、酒精;此外,还包括苹果、桃子、葡萄等水果,以及芹菜、番茄、茴香、莴苣及马铃薯等蔬菜。
进食致敏食物后,一般在5小时内,进行足球、排球、篮球、跑步、乒乓球、自行车、滑轮、爬山等有氧运动,或玩耍等活动,能诱发运动性过敏。
此外,运动性过敏还与家族过敏史、个人过敏史有关。“这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家庭中有过敏性疾病病史,下一代遗传的可能性增加,但未必每一人都会发病。”赖荷说。
症状:荨麻疹、头晕最常见
专家介绍,运动性过敏门诊量虽然不高,但并不意味着发病率低。“患者出现荨麻疹、头晕、血压低等症状后,会立即到急诊就医,但治愈后,往往放下心头大石,甚少到过敏反应科检查治疗。又如伴有哮喘症状的运动性过敏,患者一般选择到呼吸科就诊而非过敏反应科。”
资料显示,绝大部分运动性过敏患者都会出现皮肤症状,荨麻疹是最常见的过敏反应。6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呼吸症状,约50%的患者可能出现消化道症状,还有20%的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
但“运动性过敏”既不同于呼吸道过敏、食物性过敏,也区别于运动性哮喘。呼吸道过敏和食物性过敏与是否运动没有关系,运动性哮喘与是否进食也没有关系。
治疗:症状较轻可用抗组胺药物
专家称,“食物运动激发试验”是确诊运动性过敏的金标准,但由于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严重时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因此较少进行该试验。而皮肤过敏原点刺试验、体外血清食物特异性IgE检测,也有助找出引起过敏的食物。此外,通过仔细询问患者的过敏病史也可查找出过敏原。
如果发生运动性过敏,出现荨麻疹、晕倒等症状时应该怎么办呢?赖荷支招如下:首先应该平躺,症状较轻者,可服用自备的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依巴斯汀,和第一代相比,具有作用时间长、嗜睡副作用减少等优势,按常规服用是安全的。但患者不能自行加量,否则有可能出现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而导致猝死。”赖荷说,若患者在服用抗组胺药物后,症状无明显缓解,要立即到医院进一步处理。如果患者血压不低,可肌注抗组胺药;若患者血压低,则注射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进行治疗。此外,如伴有其他症状如哮喘等,还需对症治疗。
运动性过敏是预后较好的疾病,死亡病例罕见,若控制好可终身不发病。但赖荷提醒,如出现严重反应没有得到及时救治,仍会危及生命。
预防摄入致敏食物5小时内避免运动
由于运动性过敏由“食物依赖”及“运动激发”所引起,因此,赖荷提醒,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吃就不动,动就别吃。“运动前避免摄入致敏食物,或进食致敏食物5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
小麦是目前最常见的致敏食物,“由于馒头、面条等主食是常见的小麦制品,不少患者往往掉以轻心。”此外,她还特别提到以下几种稍不留神就易中招的情况。“对虾过敏的人群,在外吃云吞面,容易忽视以虾干熬成汤底或云吞中有虾肉。”她还提到一个例子,有患者吃家里煮的虾不过敏,但到酒楼吃白灼虾就马上出荨麻疹,这和酒楼煮虾时往往放些酒调味有关,该患者恰恰对酒过敏。此外,对牛奶过敏的患者,以为不喝牛奶就万事大吉,却在吃含牛奶成分的饼干和芝士后去运动,出现运动性过敏。
专家还建议,不妨做一个“食物志”查找过敏原因。记录每天进食情况、病发时症状及发病时间。由于每次进食的食物可能不止一种,一般需要记录2~3次发病时间,才能容易查找致敏食物。
如需进行运动,专家建议,可在运动前吃苏打片或小苏打水,对缓解运动性过敏有一定帮助。有过敏体质的学生,应提前随身准备抗组胺药物,且运动时需要有人陪同,以避免发生严重情况;如在体育课中感觉不适,应立即向老师请假。
(责任编辑:徐晓宇 实习编辑:陈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