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估计,中国约有2400万名青少年上网成瘾,有关研究也以中国大学生为对象。来自北京大学、成都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和美国佛罗里达州大学等的研究人员,先以一份国际公认、由8条是非题组成的问卷,找出18名上网成瘾的19岁大学生,他们平均每周上网6。3天、每天花8至13小时(平均10。2小时)玩网上游戏,全部都没有滥药习惯。另外18名每天上网少于2小时、没有上网成瘾的同龄大学生则为对照组。
研究人员为两批学生分别进行脑部磁力共振扫描(MRI)比较,结果发现,上网成瘾者大脑的灰质均出现萎缩,而且上瘾时间愈长,灰质萎缩得愈严重。此外,大脑内部负责传递信息的白质也出现改变。研究人员称,这些脑部结构变异是由上网成瘾所导致,会令青少年认知功能出现缺陷,更容易对互联网产生依赖,甚至出现长期功能障碍。
专家研究发现肺癌转移“密码”
专家最新研究发现了肺癌转移的“密码”:原本认为是“贴身卫士”的巨噬细胞非但不能发挥抗肿瘤作用,反而变成“夺命杀手”,诱导淋巴管生成并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肺癌已在全球范围内成为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肺癌极易发生区域性淋巴结和远处器官转移,患者就诊时多数已是晚期。巨噬细胞过去被认为不仅可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而且能“唤醒”机体沉睡的免疫系统清除肿瘤,是人体对付肿瘤的第一道防线。
肺癌周边的新生淋巴管是促进肿瘤向淋巴结转移的必经之路,在此过程中,作为“贴身卫士”的巨噬细胞已经“变质”为推波助澜的“帮凶”。临床研究证实,检测这些已经“变质”的巨噬细胞和肺癌周边新生淋巴管的数量可以预测肺癌患者的预后。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打破了既往研究多聚焦在肿瘤细胞本身的惯例,而且破译了肺癌发生转移的部分密码,使肺癌间质中的巨噬细胞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如果通过外用药物恢复其“贴身卫士”的本来面目,抑制肺癌淋巴管生成,有望抑制肺癌转移。
日本科学家发现中暑恶化的基因机制
日本东京医科大学和德岛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日前宣布发现一种基因变异,可以导致人中暑后病情更容易恶化。
中暑是指受高温和高湿等影响,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无法发挥作用,导致痉挛、眩晕、呕吐、昏迷等症状,症状恶化时,患者会因出现意识障碍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以前一直认为中暑主要是受环境影响,但是这次发现,由于基因的原因,有的人中暑后病情特别容易恶化。
在研究中,日本科学家首先挑选一种专门负责合成酶“CPTⅡ”的基因作为观察对象。酶“CPTⅡ”在细胞中帮助将脂肪转变成能量。接着,日本科学家挑选了79名健康人和11名中暑重症患者,比较他们体内这一基因的情况。结果发现,在中暑重症患者中,有约45%的人这一基因发生变异,这个数字远远高于健康人。
科学家分析说,这种特定基因出现变异,人体合成“CPTⅡ”的数量就会减少。另外,在人体体温长时间超过40摄氏度的情况下,这种基因变异还会导致“CPTⅡ”的功能减弱。
科学家说,以上两种情况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人在中暑后,体内的脂肪难以转变为能量,血管细胞缺乏能量,人的中暑症状恶化。
美发现与复发性癌症相关的变异基因
发现了两种变异基因,通过它们可预测因放射治疗儿童霍奇金淋巴瘤引发的复发性癌症。
研究人员分析了178名儿童霍奇金淋巴瘤治愈患者的基因组,这些患者儿童时期患该病,并曾长期接受放疗和化疗。在治疗后的30年内,治愈患者中又新增96例癌症病例。通过分组对比研究,研究人员发现,复发性癌症患者基因组中有两种变异基因明显增多。
研究人员说,上述变异基因与癌症复发风险增加密切相关。这一发现意味着可以更容易检测出受放疗危害的儿童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调整他们的治疗方案,避免其他癌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