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哪里来的呢?小朋友会说:是爸爸、妈妈生出来的。那爸爸、妈妈又是谁生的呢?世界上最早的人是从哪里来的呢?人为什么要吃饭、为什么要睡觉,人为什么会生病、会流血?……关于“人”的一系列问题,时时充塞着幼儿好奇的心灵,这些能为幼儿感兴趣,又会增强幼儿认识自我、了解安全卫生常识、进行安全卫生教育的“人”的内容,却没有被我们利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健康领域目标有“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并要求幼儿园要“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然而,幼儿园的安全卫生教育往往局限于幼儿生活活动的常规限制和预防安全事故的说教之中,幼儿经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效果不佳。为了落实《纲要》的精神,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我们尝试把幼儿感兴趣的人体科学教育和幼儿园的安全卫生教育结合起来,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现主要介绍如下: 一、把对人体奥秘的探索与安全卫生教育紧密结合起来 无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如何拓宽,教育手段如何改革,教育观念如何更新,但“保”字在幼儿园仍居首位。而对人体奥秘的探索,客观上也是人类生命的健康和延续。因此我们把幼儿良好卫生习惯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渗透于幼儿人体科学启蒙教育当中。但人体知识深不可测,孩子能掌握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曾经说过这样一个观点:“任何学科知识,都可以运用儿童理解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儿童。”根据布鲁纳的这个观点,本着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帮助幼儿了解安全卫生常识的目的,我们尝试运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能够理解的形式,让幼儿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了解人体的主要结构特征、简单的生理现象和粗浅的生理卫生知识,我们是这样做的: 1、通过观察认识人体:观察的特点是具体直观。因此,对于人体的头部、躯干、四肢等具体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人体部位,我们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了解其形态特征和生长方位,从外表上感知人体的整体结构。 2、通过实验认识人体:一些在自然条件下不易观察的组织、系统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现象,我们让孩子通过实验来感知。如五官,我们让幼儿通过闻、尝、嗅、看、听来感知;皮肤,我们则让孩子通过摸冷、热、冰、硬、软等东西来感知,并教育幼儿要保护皮肤,不随便碰有危险的东西;为了让孩子感觉呼吸的存在,我们除了让孩子“屏住呼吸”感受外,我们还通过吸管做通气和塞气的实验,让孩子了解气息通畅的条件,知道别把异物塞进鼻腔或口腔。 3、通过游戏认识人体:游戏是一种智力实践,也是知识实践,它不仅是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主要活动,而且也是幼儿认识人体,接受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让孩子做“学机器人”、玩“玩具小人”、“给娃娃穿衣”等游戏,让孩子了解关节、骨骼及其作用,我们还让孩子以象征性玩具玩心脏搏动的游戏(按住气压瓶,让红颜色的水沿水管往外流),让孩子了解心脏的搏动和血液的输送,懂得不随便拉扯、磕碰或做剧烈运动。 4、通过文学艺术作品认识人体:科学文学作品,寓科学知识于文学作品的形象之中,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引起幼儿的兴趣,也易于幼儿接受。因此,对于奇妙的、由人体内许多能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组成的系统,我们则以有趣的、科学的文学作品进行教育。如消化系统,我们通过讲述《小饭粒旅行记》的故事,让幼儿懂得人体的消化过程是: 舌头翻动、牙齿咀切 蠕动磨碎成食糜 饭菜→口腔──────────→食管→胃────────→小肠→ 消化吸收 吸收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大肠────→直肠(变成粪便由肛门排出)。 二、帮助幼儿了解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人是自然实体,又是社会实体。人类个体的存在、生长、发展变化,无不与自然、与社会发生紧密的联系。因此,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人类保证生命质量,更好地适应环境、适应社会,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此,我们不仅让幼儿了解人体知识,我们还让幼儿了解人的进化。我们让幼儿了解人是怎样由爬行→半直立行走→完全直立行走发展而来,从而知道人是在战胜自然、适应环境的劳动中不断发展的,知道劳动创造了人类。 然而,停滞于幼儿理解客体属性的简单组合,不利于幼儿正确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在引导幼儿进行人体科学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注意人体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认识耳朵,我们还认识声音,进而认识噪音及产生噪音的原因,让孩子在认识耳朵的基础上懂得要保护环境,减少噪音,保护耳朵;又如认识人的生长,我们除了认识人的生长需要水、空气等条件外,还结合了解环境的优劣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认识水污染、空气污染对人体的危害,从而懂得要保持环境的卫生整洁,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新鲜和水源清洁,懂得防止噪音的危害等等。这种打破仅仅识别单个物体属性的传统教学的方法,对于扩大和丰富人体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培养孩子初步的环保意识和人口意识,保证生命的质量,是十分有利的。 三、在日常活动中挖掘人体科学教育的素材 对人类自我的认识,有些城市的幼儿园已经进行了探索,但内容仍然贫乏。其实,很多教材存在于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只是这些蕴含着的许多有关人体知识和安全卫生教育的成份,还没有被我们充分地挖掘和利用。如盥洗中的洗脸、刷牙,就蕴含有认识五官、皮肤及清洁皮肤、保护五官、保护牙齿的知识;学习中的坐姿与握笔,就有骨骼与关节的知识;在幼儿蹦蹦跳跳的游戏中,就可进行运动系统的探索;孩子的擦伤、扭伤、流鼻血,更是我们教育的契机。如孩子流鼻血,我们就组织孩子讨论:为什么会流鼻血?然后引导孩子认识鼻腔里有鼻黏膜,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如果把鼻黏膜挖破,细菌就会侵入,引起鼻黏膜发炎。挖破毛细血管,会流鼻血,从而教育孩子不挖鼻孔; 对人类自我的认识,无异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它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正规科学教育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幼儿偶发事件中进行。我们除了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选择内容对孩子进行正规的启蒙教育外,我们经常在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选择教材,开发隐性课程。如幼儿年龄小,具有兴奋强于抑制的特点,因此奔跑,蹦跳是孩子的天性,又由于幼儿控制和判断能力差,经常会出现跌倒和碰撞。为此,我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幼儿认识骨骼、肌肉、关节,让孩子在了解这些组织的基础上,懂得要小心,不做剧烈运动,在活动中能较自主地控制自己,主动学习躲闪技能。又如:幼儿平时吃饭、喝水总爱讲话,为了让孩子懂得吃饭时说话的害处,我们让孩子知道器管上有一扇“活门”,叫会厌软骨,说话时“活门”会上下扇动,吃饭时说话,饭粒会乘“活门”扇动的机会溜进气管,使喉咙痒痒,咳嗽不止,严重会影响呼吸甚至窒息。孩子们了解了这一生理知识,吃饭说话的减少了,有的还把这个知识运用到家庭里,让家人吃饭时不说话。而偶发性的:如流鼻血,当孩子看到同伴流鼻血,倍感心慌和害怕,老师即刻对幼儿进行现场教育,幼儿注意特别集中,即时即景,印象深刻。 以上几点,是我们寓安全卫生教育于幼儿人体科学启蒙教育之中的尝试,不敢说尽具科学,但已取得良好效果:“人为什么会高兴、会生气、会伤心?”“人为什么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胖、有的瘦?”等这些更多更难的“人”的为什么,蕴含着孩子更浓更切的探索欲望;而吃饭不说话、坐姿要端正、不挖鼻、不做剧烈运动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防护意识也正在幼儿对人体的探索活动中逐渐形成。 在人体科学教育和安全卫生教育的尝试中,我也深深体会到以下几点:一是老师必须掌握丰富的、正确的人体知识和幼儿的生理卫生特点,才能科学地、有针对性、不失时机地选择教材,有效地对幼儿实施教育;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引导幼儿去探索,注意有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要避免产生“洁癖”、“怕摔打”等不良心理(因为幼儿受暗示性极强,如果片面强调注意这、注意那,会使孩子陷入怕这怕那的极端,不利幼儿身心健康)。三是教育过程中,不要追求知识的高、深、精,主要是让幼儿了解人体的主要结构和生理现象,培养幼儿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总之,对幼儿进行人体科学教育和安全卫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为前提,以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为动机,以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防护能力为主要目的,合理选材,科学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幼儿园人体科学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