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北京青年报》)
又到红叶季节了。赏红叶就要爬山,爬山也要讲点科学。概括起来就是量力而行,因人而异,快慢有度,重在适宜。
爬山以下肢运动为主,膝关节受伤最常见。这是由膝关节的解剖特点所决定的。膝关节在关节囊、坚固的韧带和半月板的限制下,只能前伸后屈。周围肌肉很少,血管稀疏,结构复杂。膝关节弯曲时,韧带松弛,稍有不慎,即可产生拉伤、扭伤、劳损等。其次为踝关节,虽然面积不大,却担负着全身的重量,容易蹾伤、硌伤,或因道路不平、路滑、下坡等突然足底内翻而扭伤。此外爬山过久、过累或用力不当等会产生腓肠肌等的劳损伤。
爬山者经常发生的韧带、筋膜、肌肉、腱鞘等部位的损伤,医学上称为软组织损伤。主要是微细纤维的撕裂,局部肿胀。一经发生,应停止活动,数日后辅以适当的功能锻炼,即可自愈。如有骨质损伤,则另当别论。
爬山,无疑是重体力活动。汗流浃背,急促的呼吸,会丢失体内大量水分,需要及时补充。但喝水最好多次少饮,像羊吃草一样。一次进水太多会增加心血管额外的负担。
下山时,注意力要集中,不可东张西望,嬉戏打闹。肢体的损伤,大多源于思想不集中。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
体质的增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一些缺乏锻炼的人,突然的过猛过剧的运动,会在短期内降低机体的免疫功能。这是由于突然分泌增多的皮质酮会抑制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而细胞因子是人体免疫功能的促发剂。偶然登山者,大汗淋漓,脱衣去帽,山风侵肌透骨;可能回家的路上,就感口干舌苦,鼻阻流涕。对于那些久坐办公室的人,不得不防备。
中老年人组织器官的功能已老化和退化,是不容置疑的。血管老化的特点是管壁硬化,弹性下降,脆性增加。爬山时高强度的运动和高热量的消耗,需要大量的氧气供给,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加重,会使一些动脉已经硬化但还没有症状的中老年人诱发心绞痛或中风。后果就严重了。中老年人爬山要量力而行,不可攀比和逞能。累了,喘口气;渴了,喝口水,跟着感觉走,快慢有度,“冷暖”自知,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