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 » 四季保健 » 秋季 » 正文

专家妙招解秋乏消秋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05-03  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  浏览次数:552
    民间有一句俗话叫“春困秋乏”。当季节转换时,人体都会有较大的变化。正值秋高气爽之时,许多人都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劲来。这种“秋乏”现象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治医生、广东省药膳专业委员会委员叶振宇向记者介绍,其实“秋乏”是人体为了弥补“夏耗”的一种自我保护性措施,具有节律性的变化。因此,要克服“秋乏”,顺应自然界这种节律变化,必须从调整人体节律着手。       首先是提高身体的适应能力。秋天是由热转冷的过渡时期。此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弥补夏耗,一方面为迎接严冬做好准备。       其次是心理上克服“秋乏”。要防止稍有困意就马上闭上双眼打盹,甚至悠悠地进入梦乡。要振作精神,克服“秋乏”的干扰,积极参加活动和体育锻炼来克服困倦。       养生贴士       秋季7招养生良方       1.早睡早起。秋天气温由热而凉,逐渐转寒,地气清肃,万物色变,人们的起居也应随时令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早睡以避风寒,早起以从清爽。       2.饮食清润。燥是秋的主气,燥性则于,故秋季饮食宜清润。少吃辣椒、葱、蒜、姜等辛辣食品和动物内脏。       3.运动柔和。秋天活动不宜剧烈,应以平缓之运动代替。跑步、打球、爬山、练功等以身体微热、尚未出汗为好,以保证阴精内蓄,阳气内敛。秋高气爽也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机,饱览祖国的壮丽河山,名胜古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奇观,可使人“乐而忘忧”,精神为之振奋。       4.适度秋“冻”。“秋不忙凉衣”,有意“冻一冻”,以增强肌体抗寒能力。尤其老人、孩子和气管炎、哮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患者,要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       5.科学进补。秋天正宜进补时,早秋进补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采用益阴补气之法,具体方法有食补和药补。       食补:食物调补,主要是进食清淡、品种多样的可口饭菜。各种蔬菜以及色、瘦肉、鸡等是食补的佳肴。红枣、芝麻、莲子、蜂蜜均是秋季佳品。       药补:药物进补主要以性凉清热益气养阴之品为主,如西洋参、党参、太子参、白术、北沙参、生地、麦冬等,早秋服用,有强壮作用。也可以黄芪收汗回表的功效来阻止肌体因气候炎热而导致大量出汗,这对恢复元气、强壮肌体具有良好的作用。       6.常食药粥。秋天需防燥护阴,滋阴润肺,粥能和胃补脾,润养肺燥,如梨粥、芝麻粥、菊花粥、茯苓粥、红枣粥、百合粥等食药俱佳,多吃大有裨益。       7.多食水果。秋天正是水果收获的季节,多食鲜果,甚有稗益。       梨:果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燥开胃、降火生津等功效,是治疗肺热咳嗽、麻疹、支气管炎的佳品。生食或煎水,可治疗阴虚咳嗽、咽干音哑及便秘等症。       苹果:性平味甘酸,具有健脾益胃、补心益气、生津止渴、除烦润燥之功效。       葡萄:性平味甘微酸,有补肝肾、益气血、生津液、利小便的功效。       石榴:性温味甘酸涩,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患咽干、烦渴不体者,可作食疗佳品。       柑: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清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适用于身体虚弱、热病后津液不足或口渴、伤酒、烦渴等症。       香蕉:具有止烦渴、润肺肠、通血脉等功效。生食能清肺脾克热,连皮炖吃可治肺热喘咳。       柿子:性寒味甘涩,有润肺止咳、清热生津、化痰软坚之功效。       甘蔗:性干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中医常用其作清凉生津剂,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相关       秋冬养生重在润燥       近日,天气变凉爽了反而总觉得浑身不舒坦:嘴角开“花”,喉咙干痛,“哑剧”登场,鼻腔冒“烟”,鼻燥出血,口干舌燥,头痛咽痛,胸闷干咳,便秘……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所以,秋冬都需特别注意防燥、润燥。特别是秋季,气候的特点是燥、对人伤害直接,其中,以肺为最。故秋冬养生,应以清肺润燥为主。另外,秋冬气候干燥,尘土飞扬,要避免病菌随尘土进入呼吸道引发疾病。同时,还要不断提高机体抵抗力、应激能力。因秋冬早、晚温差大,防止呼吸道粘膜受到不断的冷热刺激,抵抗力下降,导致感冒、呼吸道感染。       夏桑菊含有三味药。其中桑叶、野菊花均通肺经,两者相辅相承,起到清肺、润肺、润燥——“秋天防‘燥’墙”的绝妙作用。由广药集团广州星群药业最先研制成功的夏桑菊产品,独以夏枯球(夏枯草的穗状花序)入药、并独家采用超声提取专利技术、保密工艺等,令夏桑菊具水量有润肺祛燥、清肝明目、抗菌、增强抵抗力的优良疗效。(吴佶谊 刘丹 郑建伟)


  (转载自《信息时报》)

 
 
[ 保健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保健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