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早教 » 亲子游戏 » 正文

家长切忌扼杀孩子的自恋(亲子热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08  浏览次数:36

前言:在家长看来孩子的一切的言行举止并认为孩子的行为有些不太正常,这其实家长过于多虑了,在孩子成长的世界了有一些内容是我们无法比拟和认可的。相信家长了解了下面的内容后会了解的更多。

  自恋”从何而来?

  宝宝在刚出生的时候,只会吃、睡和哭。在这段时间里,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往往会给予他最充分的关心和照顾:饿了,马上就会喂给他吃;冷了、热了,马上就会给他增添或者减少衣被;拉臭臭了,马上就会帮他换尿布……此时,小婴儿会觉得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而且认为母亲也是自身的一部分,围着自己转,随时随地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自恋”的萌芽。

  到了1岁左右,宝宝逐渐能够区分自己和妈妈是两个人,开始进入主客体分离的阶段。此时,如果妈妈能继续给予他充分的关注以及必要的肯定,宝宝在依恋母亲的同时,心里就会出现这样的感受:“妈妈是爱我的,当然,我自己也是很棒的,是个可爱的宝宝。”这种由“母亲爱我”的现实转化而来的“我很可爱”的感受,是构成宝宝健康“自恋”的基础。亲子教育

  再长大一点儿,宝宝的主客体分离更趋完善,开始产生强烈的探索外部世界的兴趣,与此同时,他的能力也增长到足以自主地进行许多活动的阶段了。此时,他对自己有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以为自己是全宇宙的中心,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尝试去做,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一个。这些信念对2-3岁的宝宝而言是非常真实的,更重要的是,其中还包含着无畏的精神、勇于探索和尝试的能量,应该被鼓励。

  由此可见,宝宝的“自恋”是一种自然的状态。如果能够被允许存在,并且获得适当的满足,他就能保持进取的动力,发展出自主的能力,逐渐拥有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觉,成功地与父母分离,做一个独立自主的快乐的人。当他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经历挫折、幻灭,如果父母能够给予足够的支持,他就能逐步走出天然自恋,建构起更加真实的自我形象,及自己与外部世界的真实关系。

   场景1

  我漂亮吗?”

  妞妞2岁半了,越来越喜欢打扮自己,要穿漂亮裙子,别好看的发卡,而且每次打扮好以后,都会在镜子前照很久,有时还要转一圈,扭一扭!她最喜欢的颜色是粉红色,最喜欢的玩具是芭比娃娃,对那些精巧的首饰简直爱不释手。最近她又迷上了化妆,别人问她:“你觉得化妆之后和没化妆时相比,有什么变化呀?”她想了半天,说:“我也不知道。但我就是喜欢!”亲子教育

  对妞妞的“臭美”,妈妈有点儿纳闷:自己并不是喜欢打扮的人,女儿从哪里获得的这些喜好?爸爸则有点儿担心:她不会变成像芭比那样的物质女孩吧?

  小宝宝喜欢照镜子,并不一定就是“臭美”,也有可能是在探索自己的身体。他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很好奇,一开始是在摇篮里动动手、动动脚,好奇地看着自己的手指头,到后来就会在镜子里看自己,每一部分都长得什么样呀?这是很正常的发展阶段,是宝宝将自己客观化的过程。

  至于爱美、爱漂亮,也是人的天性。宝宝爱照镜子,是想要确认自己的形象是惹人喜爱的。因此,爱美之心可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宝宝爱“臭美”是没有错的。

  而像妞妞这样的小女孩,天生喜欢打扮自己,也很自然,就像很多小男孩天生就喜欢玩汽车一样。她觉得自己很好看,完全可以适度地肯定她,不需要刻意地去抑制这种倾向。当然,也不要太过分去关注或鼓励她,反而让她觉得可以将自己的好看作为资本,去换取别人的关注、喜爱或其他别的东西

  场景2

  我做得最好!”

  3岁的桐桐上幼儿园以后,开始学习各种各样的事情,比如画画呀、拍球呀,好多好多。有时候爸爸妈妈会问:“今天你在幼儿园里学了什么呀?”有时候即便不问,他也会迫不及待地做汇报。可他总喜欢说:“今天我们学习画青蛙,我是学得最快的,别的小朋友都是我教的!”或者“今天我们学拍球,我一下子就学会了,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他还会编很多故事,在故事里,他永远是无所不能的主角,懂得其他人都不知道的事情,甚至拯救整个世界。

  桐桐妈妈担心:“不可能每次都是他学得最快,别的小朋友都不会吧?他会不会在说谎?”桐桐爸爸则认为:“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这是不对的!”

  宝宝3岁,正是努力探索外部世界、发展自身能力的时候,此时的他特别需要获得赞扬和鼓励,并且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自己是“最棒的”。而且,这时他还处在“全能感”时期,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真诚地相信自己是无所不能的。这些信念看起来有点儿荒诞,但却包含着很重要的心理能量:无畏的精神、勇于奋斗的力量。它们的累积将形成宝宝的“能源基地”,让他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勇敢地迈向外部世界。因此在这段时间里,爸爸妈妈不需要特地去纠正他的说法,让他去发展他的好感觉。当然也不要用夸张的方式去强化他。等他再长大一点儿,自然而然地经历挫折与幻灭,就会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了。幼儿教育

  此外,小宝宝的语言跟成人不一样,当他说“我最好”时,往往并不是经过比较之后得出的结论,很有可能是比如幼儿园的老师常常说:“谁最早做好啊?”“谁做得最好啊?”他就觉得“最”是件挺好的事情,于是拿来形容自己。对此,可以观察一下,当他不是“最”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如果他表现得很沮丧,就要帮他处理一下。此外,如果他经常用“别的小朋友都不会”之类的话来肯定自己,也可能需要想一想:他有没有遇到什么糟糕的经历,有没有糟糕的感觉需要处理,因此才用这种方式来强化自己的好感觉呢?多与幼儿园的老师沟通,了解他在幼儿园的情况,会帮助爸爸妈妈更加客观地作出判断。

   保持客观,不偏也不倚

  无论如何,幼年时期的“自恋”是需要被满足的。宝宝需要在父母和其他照顾者的关注与肯定中,获得积极的信息:自己是可爱的、受欢迎的。这样,他在成长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学会爱自己、接纳自己、肯定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人心理健康和自信的基本条件。

将来,当他试图寻找自我的价值、寻找自己生存的意义,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乃至形成心理学上定义的“自恋型人格障碍”——无法爱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总是竭力讨好别人,或不断追求别人的赞美,却不相信别人真的会爱他。他们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无法面对别人的冷淡,也很难承受挫折与失败。而拥有“健康的自恋”的孩子,长大后则会对自己有信心,感到自己有能力,认为自己是可爱的,并且敢于承认缺点和不足,有勇气面对现实。

  Links 区分:自恋与自我中心

  我们说到,在宝宝刚出生时,他的需要往往是被全然、无条件地满足的,这也构成了他自以为是全世界中心、“所有人都围着我转”的想法。的确,在2岁前,宝宝的需要应该被尽可能地满足,可是到了3岁以后,就得注意区分这些需要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事实上,当宝宝走出家庭,进入到更大的社交圈时,他的需要客观上也不可能再被全然满足了。此时,有些宝宝能够很好地适应,开始学习观察和关心他人;有些宝宝则依然以自我为中心,坚持“所有人都应该满足我”。

  不过此时,“自我中心”的宝宝其实已经明白,自己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很清楚自己的无能所在,因此才会在需求没有获得满足时,出现暴怒等情绪与行为。这时的他与早期的“自恋”可不同了:在1-3岁时,他有一种“全能感”,是很真诚地相信,自己就是全世界的中心,就是无所不能的。因此,对于小宝宝的“自恋”,应当允许存在,并给予适度满足;可是对大宝宝的“自我中心”,就应该加以适度引导,不能再纵容了。

 中国幼儿网小编总结: 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恋”是一个中性词,没有那么多附加的价值判断。要说有分别,也是“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之间的差异。健康自恋,不仅是宝宝成长过程中必经的阶段,而且成年人也很需要。同样也是家长应该鼓励的。

 
 
[ 早教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早教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