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是法国伟大的画家凡高的作品。观者在观看此画时。无不为其中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而感应,心灵为之震颤,激情也喷发而出.无不跃跃欲试,共同融人到凡高丰富的主观感情中去。总之,凡高笔下的向日葵不仅仅是植物,而是带有原始冲动和热情的生命体。
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儿童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然而对于城市的大班儿童来说,孩子缺乏对“向日葵”这种植物的真实的感知,孩子不知道向日葵这种植物的外形、色彩、特征以及它的象征。
而这些恰恰正是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的经验基础。新《纲要》强调:“儿童的学习要来源于儿童的生活,以生活为基础,建立在生活之上。”
缺乏生活经验的学习,对于儿童来说是空洞乏味的,美术欣赏教学也是如此。因此在欣赏《向日葵》这幅作品之前,我认为儿童应该丰富的经验可以包括:色彩、线条、构图等美术欣赏要素方面的经验,这一点大班儿童已逐步积累;另外幼师要帮助儿童认识向日葵这种植物,帮助儿童建构有关向日葵的知识经验。那么我相信在儿童拥有了如此丰厚的经验之后,他们的欣赏活动会更加生动独特。
基于两种经验的积累,我们可以围绕向日葵的欣赏活动构建这样一个主题:
这个主题包括:实地参观活动引导儿童通过实地实物的参观、认识,建立对向日葵的初步感受和认识。然后认识向日葵的色彩、外形、特征及作用和象征意义,帮助儿童建立对向日葵的完整认识。还有一个种植活动帮助儿童了解种植的要素,这样儿童就建立了足够的生活经验。另外幼师还通过欣赏凡高其他作品的活动帮助儿童认识凡高,了解凡高的作画特点、了解凡高的一生,儿童有关的美术经验也随之形成。
说活动日标
1.活动目称
(1)引导儿童欣赏凡高的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2)鼓励儿童大胆欣赏与评价,发展儿童对艺术作品的解释和评判能力。
2.活动重点:欣赏作品《向日葵》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感受画面传达出来的强烈、炙热的感情。
3.活动难点:了解画面中的情感是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的。
【分析】
目标(1)综合了对美术要素的认知以及对作品的情感,是以认知和情感并重的目标。开展儿童美术欣赏活动。是引导儿童通过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感受和体验,逐步丰富儿童美的经验,提高儿童对美的作品的感知和评判的能力,同时学得美术的技能和技巧。这两个是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的。
其中“了解画面中的情感可以通过形象、色彩、笔触等要素传达出来”是本次活动的难点,因为从儿童对作品表面的感受和理解达到如何内化为自身的情感,从而更好地体验作品、更好地体验创作者的情感是比较难的。
目标(2)是能力目标,我认为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美术技能技巧的提高。而更多的是儿童对美好事物的感受、理解、体验,从而激发儿童对美的创造。但是技能技巧的学习也是不可或缺的,有了技能技巧的提高才会促进儿童的创作。
说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实地参观向日葵种植园地,给向日葵拍照。观察认识向日葵。欣赏有关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儿童建构有关向日葵的认知经验及美术欣赏经验。
2.环境创设准备:有关向日葵的照片、图片,《向日葵》作品图片每两位儿童一幅,《十四朵向日葵》作品幻灯片一幅,凡高的其他《向日葵》作品幻灯片。
活动延伸:
“我的向日葵”激发儿童学习模仿或创作一幅“向日葵”作品。
说设计理念
1.教学活动注重经验的构建和积累。儿童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美术欣赏教学也不例外。在欣赏活动之前幼师注重儿童有关美术经验的积累,如欣赏凡高的其他作品,帮助儿童了解凡高绘画的特色及笔触。同时幼师还发现儿童有关“向日葵”的生活经验不足,注重儿童生活经验的补充,使儿童在活动中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为更好的欣赏作品做好铺垫。
2.欣赏活动紧扣美术欣赏要素。在《向日葵》这幅作品中,值得儿童欣赏和学习的是:画面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以及作品的构图。在教学中引导儿童从最突出的色彩人手,欣赏感受色彩的亮丽、同色系的组合及对比色运用的恰到好处。同时引导儿童感受大胆夸张的线条带给我们的富有灵动和生命的感觉。
3.欣赏活动中尊重儿童的感觉,鼓励儿童大胆表述。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的艺术是儿童生命本能的自然凸现。因此在欣赏中幼师和儿童的对话是平等的,尊重儿童对作品的感觉和表述,而不是以自己的权威压制儿童。
4.注重多种欣赏方法的运用。对话法是美术欣赏教学的基本方法,幼师除了鼓励儿童大胆与作品、幼师、同伴之间互相对话,表述对作品的理解.同时运用对比的方法,感受实物、图片和绘画作品的不同,幼师还运用幻灯片的放映给儿童一个完整美丽的感受,同时欣赏感受到更多的“向日葵”作品。
5.欣赏活动注重儿童情感的激发。画面中,鲜艳亮丽的黄色和橙色以及大胆、夸张、扭曲的线条充分流露出创作者强烈和炙热的感情,流露出对向日葵的热爱。幼师从色彩、线条等人手,运用对话、对比等方法引导儿童感受作品表达出的情感,激发儿童的创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