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意图:
一天,小朋友在进行“小脚”的活动,老师问小朋友:“小脚可以做哪些动作?”一个小朋友将脚分开又合并,说:“小脚可以做夹子。”后来他又说:“脚趾也可以做夹子。”旁边一个小朋友受到了启发,边弯曲脚边说:“我把一只脚弯曲起来也可以做夹子。”后来老师说:“对哦,小脚可以做夹子。”跟着几个小朋友争着说:“我的手指也可以做夹子”、“手臂弯曲起来也可以做夹子”……小朋友在七嘴八舌说的时候,突然有小朋友提出:“老师,那夹子可以用来干什么?”为了让小朋友了解夹子的作用,所以设计了本活动《夹子》。
活动目标:
1.知道常见夹子的作用
2.学习用多种方法进行夹子分类
3.尝试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活动资源:
1.课前在活动室内布置“夹子展览”
2.录音机、背景音乐卡带
活动过程:
一、了解夹子的用途
1.教师:小朋友,现在我们一起去参观“夹子展览”,看看有哪些夹子是你认识的,它有什么作用,参观后把你们知道的告诉小朋友。
2.教师:你们还见过什么夹子?(幼儿相互讲,然后提问个别幼儿)
3.教师出示并介绍个别夹子。
二、引导幼儿用肢体语言创编夹子动作
1.教师:原来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夹子,其实我们身上也有很多夹子,你们能把身上的夹子找出来吗?(请幼儿自由发挥,创编动作)
2.幼儿随节奏创编夹子一张一合的动作。(如手指、脚、牙齿等想像成夹子)
三、学习用多种方法对夹子进行分类
1.小朋友分成三组进行分类
2.小结分类结果
四、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教师出示各种各样的夹子,让幼儿进行艺术创作:如用多只衣服夹子摆成一条虫子、一朵花、一架飞机等。
五、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找一找不同夹子的不同用途。
活动反思:
一、活动内容生活化
活动内容贴进幼儿生活,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自信心和探索性。夹子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夹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是幼儿耳濡目染的。用夹子作为教学活动的内容,既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例如:身体上的夹子、夹子的分类等。
二、教师个人教学魅力
活动中,教师能恰如其分地用语言、语速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参观“夹子展览”后,大部分小朋友都坐到了老师身边说起见到的夹子,这时老师发现还有三、五个小朋友还在展览区对夹子依依不舍,于是走到他们身边轻轻的说了一句:“你们很喜欢这些夹子吗?把它们也一起带过来吧。”孩子听了高兴地和其他小朋友坐到了一起。又如:在活动最后一个环节,老师发现孩子只顾自己用夹子变身,没有去欣赏别人的作品,老师就利用拍照的策略,说:“这个作品真好,是谁做的?我真喜欢,不如我们一起照张相片,让老师把你们的作品带到其他班去,让其他小朋友也欣赏一下吧,相信他们也会很喜欢的。”就这么一句话,孩子纷纷关注起了别人的作品,还进行了比较。
三、关注孩子,调整策略
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在教学中使用怎么样的策略?
幼儿在前——就是关注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学习过程,要重过程。
教师在后——就是教师的教学要追随孩子,活动中,教师要适当的调整策略,灵活掌握教学活动环节的“放大与缩小”。
《夹子》这个活动,材料的准备齐全,普通的夹子也能设计得这么活,有创造性,能把科学与艺术领域紧密结合在一起。但到身体的夹子的时候,小朋友的兴趣非常浓,这个环节可以“放大”,例如:让孩子体验一下用嘴巴可以夹饼干,用脖子和肩膀夹玩具等,而分类环节可以“缩小”,在分区活动时进行。
专家点评: 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学前教育研究室主任 李麦浪
1.教师的活动目标能全部的完成:知道常用夹子的作用;以多种方式进行分类;幼儿利用夹子进行艺术创作。
2.在教师的最后一个目标--让幼儿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和创作的欲望。
3.师幼之间的互动,教师能把情绪把握在“U”行变化上,让幼儿从平静到兴奋再平静下来。教师在指导上语言简洁、明确,指导幼儿用多种方法对夹子进行分类。教师能在活动的过程中启发幼儿的前期经验,同时老师请幼儿分好夹子以后并让幼儿说出分类的原因,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老师在给幼儿创造一种团体的气氛,也让师幼之间的语言有了默契感,在问答中将教学目标一一突破。
4.教师与幼儿的对话
老师以平衡的心态与幼儿对话,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地用语言、行动表达出自己的想法,给了幼儿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教师认同每个幼儿的想法,同时也让幼儿体验了相互欣赏的态度,让幼儿在平衡的心态下完善自己的认识。
5.需要改进的方面:
(1)科学性的把握
教师说用身体做夹子,而幼儿没有准确的理解夹子的原理——相对把物体夹住。教师应该用准确的语言对幼儿进行描述,应该说是“请小朋友用你的身体动作来表现夹子”,这样也不容易出现概念的错误。
(2)操作材料的准确性
在教师给幼儿投放的材料中,幼儿不能很好地将有些材料明确区分出来,所以教师在给幼儿投放材料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材料对幼儿操作的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