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圈免费微网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园长 » 管理探索 » 管理经验 » 正文

现场诊断活动案例选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2-12-15  浏览次数:185

  认真审视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我们就会发现教师在某些教学行为上陷入了形式主义,许多自认为正确却实质错误的教学行为反复出现。对此,我们采取“现场诊断法”,通过随堂听课与预约听课两种形式仔细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并提出问题,与教师深入对话。

  第一组、关于游戏化的适度性问题

  ——教学案例《中班数学活动“认识椭圆形”的导人环节》

  师:今天,老师从图形王国里请来了一位小客人。你们猜猜是谁?

  幼:正方形娃娃、三角形娃娃、圆形娃娃、梯形娃娃、菱形娃娃……

  师:到底是哪个图形娃娃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椭圆形娃娃。

  现场对话:

  园长:你预设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教师:以“猜一猜”的形式导人,一方面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园长:从幼儿的回答中可看出幼儿习惯在称呼某个图形时加上“娃娃”两字。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我在教幼儿认识图形时,为了贴近幼儿年龄特点。经常将图形拟人化,幼儿就自然而然地称呼图形为“娃娃”。

  诊断分析:对于教师的第一个问题,出发点固然很好,但其实是陷入了形式主义。教学双方在做着看似有趣但毫无意义的游戏。或许一开始幼儿会被教师神秘的语气吸引,投入到猜想中,但当幼儿盲目地猜了几遍仍不切主题时,随之而来的是失落感。我们应该摈弃这种形式上的“花架子”。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幼儿进行实质性的探索。所以。我们提倡导入部分应开门见山,紧扣主题。

  对于教师的第二个问题,这也是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为了体现儿童化、游戏化,教师刻意地追求童言童趣,将每个教学活动都冠以“王国”“娃娃”之类的情景再现。实质上有时这种情节是毫无意义的,幼儿未必真的感兴趣。相反有时会使幼儿在虚拟与真实间产生混淆,无法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为什么幼儿一说到图形就习惯称呼为“娃娃”呢?这说明在教师形成教学思维定势的同时,也在无意中让幼儿形成了思维定势。

  第二组、关于回应的有效性问题

  ——教学案例:小班数学活动“分饼干”基本部分的第一环节

  师:你看到了什么形状的饼干?

  幼:圆形。

  师:嗯,有圆形。还有呢?

  幼:三角形。

  师:对。有三角形,真不错!还有吗?

  幼:正方形。

  师:好,有正方形,真棒!

  现场对话:

  园长:我记录了一下,在第一环节观察饼干的师幼对话过程中,你重复幼儿的语言多达四次,你觉得每一次都有必要重复幼儿的回答吗?

  教师:我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在对话过程中一时不知用什么语言来回应幼儿,就出现了有意无意地重复幼儿回答的状况,习惯成自然了。[小精灵儿童网站]

 
 
[ 园长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 返回顶部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广东小雅教育
推荐图文
推荐园长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留言 | 广告服务 |
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有害短信息举报 | 学前教育·幼教亲子社区
友情提示:本站所有信息来源于网络或教育专业书刊,我们不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也不能替代育儿专家的意见。
如有引用或转载文章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告知本站。
中幼网(东莞)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6-2017 www.gdyjw.cn All Rights Reserved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QQ群:110666502 QQ群:3638286

网络110 东莞网络警
察报警平台

网络110 公共信息安
全网络监察

不良信息
举报中心

中国文明网
传播文明

无线互联网
业自律同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