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根本。所有教育制度及改革措施无不围绕提高教学水平、增进教育质量而进行。这些制度和改革举措总体说来分为三大块:学生、教师、教学环境。围绕这三大块,各国政府都在努力探索最具效益的教改之路,其中,日本政府为了完善教师管理制度,激发教师的主动性和责任心,推出了教师评价制度。
一、教师评价制度的由来
100年来,日本从落后的封建小国一跃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光明发达的动力是教育;从战后的废墟上得以再建和复兴,其崛起的秘诀是教育;迅速取得令世界为之震惊的经济业绩,其成功的关键还是教育。正因如此,日本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对教师要求也很严格。进入教师队伍,必须经过资格考试,修完规定学科和学分,取得教员许可证。同样,教师行业在日本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一般享受终身制待遇,令人羡慕,受人尊敬。凡事必有两面性。教师队伍的旱涝保收渐渐显示出了不足:教学死板,没有创造性,教师缺乏主动性和活力。在这种情况下,1958年,日本推行了教师评价制度。
教师评价制度的总体框架由工作成绩、特殊贡献、总体评议三项构成,具体评价方法是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出勤情况、担当的职务等进行综合评判,然后分出A、B、C三个等级,由校长记入工作评定书。评定结果既不通知教师本人,也不与人事调动、工资升降相挂钩,只用于对教师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和帮助。
这项制度对教师的制约和管理功效不大。1996年,日本桥本政府提出了“六大改革”,其中“教育大改革”被列在首位,被视为推动其它五项改革的根本保障。
所谓教育大改革,就是既要改革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教育体制,又要改革制约教育发展的相关制度;不但要调整教育结构和内容,更要调整师资队伍,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使教育向国际化、市场化、自主化的方向发展。在这股巨大的教改浪潮中,东京都的教师评价制度改革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教师评价制度改革
今年3月,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及相关的智能机构就改革教师评价制度提出了设想。他们参照企业界的人事工资制度改革,主张将工作评价改为业绩评价,实行业绩与人事升迁、工作调整挂钩的新评价考核制度。评价框架由以下三项构成:能力、积极性与工作态度、业绩。评价内容包括:教师对教科书、日常生活、人生道路等方面的指导能力;教师对教育工作的态度和热爱程度;作为教师的责任感等等。评价方法是:首先,教师与校长、教导主任会面,确定自己的教育目标、教学方向,并就完成的程度做自我评价。然后,由教导主任做第一次评估,校长则通过观摩教师授课进行最终评估。最后,将这两次评估进行综合,分五个等级进行评定。这种评价制度显然不够全面,为了使评估更加准确可靠,评价过程中还要参考家长和学生的意见。评价结果不仅要通知本人,还要作为加薪和职务升迁、职位变更的重要依据。
这种评价制度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日本教师是终生制,一旦被雇佣,旱涝保收,教师的工资也相当高。正因为这样,教师队伍既缺乏压力,也缺乏创造性和活力。日本引进评价制度,就是引进压力和竞争,也是引进动力和活力。评价制度不但能促进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更能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教学水平,大大激发了日本教育的活力。
但是,也有人针对这一改革动向,提出了不同意见,指出其不足之处在于将教师的人品和性格等排除在评价框架之外,忽略了教师人格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他们还担心由于评估人员的主观因素和评估时间的限制,无法得到真正公正的测评结果。因此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评价框架中要加上“教师申辩”这一项目,以便彻底澄清事实,得到正确真实的评价结果。更有甚者,东京教师工会认为教师评价制度是将竞争引入教职工队伍,它将使教师队伍之间的友好协作关系遭受打击和破坏,从而削弱教师的力量,导致学校教育衰退。因而,东京教师工会反对实施教师评价制度。
笔者认为,教师评价制度符合当前日本所面对的社会、经济环境,有利于将教育工作推向良性循环的轨道。日本从政府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转向完全的市场经济,政府干预的功能将大大降低,市场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教育领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如果教师队伍一如既往稳如泰山,势必滋生盲目的优越感,其活力和效率将大大降低,这将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竞争社会的需要。此外,当前的日本社会家庭子女减少的现象日益严重,甚至出现了不要孩子的“丁克”一族,(即Double money double share no kids,意为双收入、共分享、不要小孩),在这种情况下,下一代的教育变得尤为重要。必须将下一代培养成具有完美人格和实力的有用之才,不允许有所失误,否则地小物贫的日本承受不了。因此教师水平教学质量亟待提高。如何抓好教师的管理工作,既能约束教师,又能激励教师,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教师评价制度将教师业绩与职位薪水挂钩,将适度的竞争引入教师队伍,既能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加强教师的危机感和责任心,在适当的压力和竞争下,更能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育水平。
三、日本教师评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目前,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教育部门培养与现代化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为此,党中央制定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同时教育体制改革也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教育改革面临的课题很多,其中,如何调动广大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是教改的重要课题之一。
长久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各行各业都存在居安不思危的弊端,普遍缺乏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教师行业也不例外。一旦进入教师队伍,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就不用担心丢工作或减工资。论资排辈、熬年头现象严重制约了教师的创造力和活力。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是各行各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促使教育走向市场就必须加强教师的危机感、责任心。为此,我国进行了各种改革和实验。
在不断探索中,一些试点院校开始实施持证上岗、竞争上岗制度,这是与聘任制相辅相成的又一改革措施。所有这些改革措施的出发点都是引入竞争,加大压力,优胜劣汰,促进生存和发展。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是必不可少的动力。它能增加人的危机意识,居安思危,从而自觉加强敬业精神和责任心。每一种新改革举措出台,都会带来新鲜的氛围,产生一定的效果,但时间一长,人们就会熟悉这制度的漏洞,钻空子的人就会增多,因此改革措施也要多样化,才能相互补充和配合,以达到最佳改革效果。
因此,在我国各项教育改革措施之外,不妨借鉴日本的教师评价制度。其实教师评价制度在我国许多学校都能找到类似的做法,比如一些学校在期末会给学生发问卷,请学生评价一下这个学期各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态度,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测评属民间性质,是不记名的“民意测验”,还没形成系统和制度。
这些评价制度、手段毫无例外可以从外部加强教师的警惕心和责任心,使教师不能高枕无忧,工作懈怠。人处在一定程度的危机感之中,就会将危机变成压力,再内化为动力。如果把测评结果与教师的切身利益即职务职位工资奖金挂钩,其效果将更加显著。目前我国教育界个别高校推出了高薪制,即很少的职位,很高的薪金,这是用利益诱发人才的竞争,激发人的责任心,提高教学水平。那么,日本的教师评价制度恰恰将竞争和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能够大大地激发教师的创造力、敬业精神、主观能动性和自我约束力,使教师队伍在整体上增加危机意识,不敢掉以轻心,不敢马虎从事。
我国人口众多,教育工作任重道远。由于我国教师队伍十分庞大,对教师的管理也十分艰难,既要给教师提供相当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又要给教师一定的约束和牵制;既要提高待遇把优秀人才吸引到教师队伍中来,又要保持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既要为教师描绘美好的发展前景,又要给教师加压,使之自觉加强修养,主动钻研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既稳定教师队伍,又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教学整体水平的提高,从而把整个教育事业推向良性发展的轨道。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的教师评价制度值得我们借鉴。
另一方面,东京都教育委员会提出的这种教师评价制度是今年3月刚刚公布的,目前还处于设想和讨论阶段,尚未正式实行。除了上述种种优势好处之外,它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如:评价框架怎样设计更正确?评价内容怎样设定更科学,更合理,更全面?如何保证评委及其评价的公正性,把个人因素降低到最小?如何把学生意见合理地插入评价中?怎样才能使评价过程中的偶然性降到最低限度?评价等级怎样能更科学?怎样掌握评价结果与职位升迁、工资提降的正确关系,合理把握这二者挂钩的“度”的问题等等。
以上这些问题,都是为了保证教师评价制度的公正性、科学性和全面程度,避免个人感情及偶然因素的不良影响,一句话,为了防止教师评价制度官僚化,制止有些人利用它,或者钻空子。
此外,日本教师评价制度的内容很不完善。笔者认为,除了教师对教科书的驾驭能力、对教育工作的热爱程度以及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之外,还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教师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这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本标准。
2.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了解程度。这是密切师生关系推动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之一。
3.教师的教学成绩,包括有形的学生考试成绩和无形的学生获益程度。
4.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以上四项内容,教师的道德和人格修养应排在首位。其中道德包括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人格指教师的情商,也就是非智力品质,诸如乐观、勤奋、谦虚、自尊等等,这是为人师表的内在动力,是良好的自觉行为的基础。离开它,教师素质、教育水平将无从谈起。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师评价制度究竟是优是劣,单靠专家论证,理论设想是预料不到的,必须等到实施之后,才能发现和改正遗漏之处,进而不断完善,使之最大程度地符合国家教育工作的需要。让我们拭目以待,静观其变,以备借鉴或有所启发。(编辑: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