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最早侨批出自五邑地区
江门日报讯 (记者/杨慧敏 吕胜根 通讯员 李文迪) 5月16日在泰国曼谷闭幕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第5次全体大会传来喜讯:中国广东、福建两省联合申报的“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这是广东首个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项目,向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迈出关键一步。
据了解,作为广东侨批的主体——五邑银信以寄出国更加多元,充分体现了“侨批档案”的世界性,在研究、传播侨批文化的实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年,五邑银信携手潮汕侨批、客家侨批正式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成为广东省近十个入选档案文献遗产中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档案文献遗产。之后,广东与福建两省联合,欲为侨批档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最早侨批出自五邑
近200年来,海外赤子浓浓的乡情,通过一份份侨批记录了下来,成为珍贵的档案文化遗产。“批”即“信”,“侨批”其实是流行于潮汕地区的称呼,在五邑地区则被称为“银信”。
记者了解到,在这批申报的侨批中,最早的是一封光绪九年(1883年)五邑地区的家书,而在目前收集到的16万封“侨批档案”中,有6万余封出自五邑侨乡。另外,仍有不少侨批目前在私人手中保管。
“海外3000多万华侨华人中,有近三分之二祖籍为广东省,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时,目前收集到的16万封‘侨批档案’中,有约15万件来自广东。因此,广东成为近代以来产生侨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省份。”省档案局局长、省档案馆馆长徐大章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介绍,广东侨批主要由潮汕侨批、五邑银信和梅州侨批三部分组成。这些侨批产生于19世纪中期,1979年侨批业务归口中国银行管理,历时近200年。这些侨批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
我市已收集银信6万余件
“世界记忆名录的评选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参评者所具有的世界意义,五邑银信的寄出国遍及各界各地,令‘侨批档案’所涉及的国家更多元、更广泛,对其最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意义重大。”国家档案局档案馆室司副司长王雁宾此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侨批档案”作为广东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真实、完整地记录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世界移民文化,更是近代以来中外文化在乡村交流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交往的历史,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精神角度,对当今及今后的国民教育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据了解,我市现收集保存的银信共有6万余件。这些银信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上世纪70年代各个时期。从外形上看,它们延续了我国传统书信的撰写格式;内容方面,也基本符合传统书信的要求,但是信中大量关于侨居国情况的描述,却在不知不觉中传递着新的思想和文化,在推动社会转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华侨来信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会涉及到汇款的分配和使用、孩子的教育、出洋问题及移民政策、家族的生意、国际的政治形势、国家和家乡的政治和社会问题等。”研究五邑银信多年的五邑大学教授刘进告诉记者。“另外,与五邑银信相伴而生的还有很多珍贵文献,见证了五邑华侨爱乡爱国的壮举。”刘进说,这些文献主要包括汇款票据、银信机构账簿、华侨捐款凭证、华侨投资凭证等,其中,华侨捐款凭证中就有很多五邑华侨为家乡的教育、道路桥梁、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捐献大量侨汇的捐款收据(条),以及华侨支持抗战救国而捐献物资的航空救国券、救国公债、捐款征信录等。
另据悉,本次大会共审议了5个提名项目,其中2项来自中国,分别为“侨批档案”和“元代西藏档案”,二者均顺利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至此,中国列入该名录的项目增至5项,其他3项为《本草纲目》、《黄帝内经》和天主教澳门教区档案文献(16世纪至19世纪)。
【名词解释】
世界记忆名录
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最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
什么是侨批?
侨批是华侨华人通过民间渠道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给家乡眷属的书信和汇款的合称,又称“银信”。它属于民间文献,常以家庭为单位连续书写,内容除了家庭事务外,还广泛涉及到侨居国和迁出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社会生活乃至军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记载翔实,信息丰富,可与官方典籍文献互为印证,补其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