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幼儿教育理念的更新,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而教师,作为活动中的指导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更需具有前瞻性与开放性的教育观,教师语言的运用必须更科学,集指导性、鼓励性、开放性于一体。
关键词:教师语言 指导性 开放性 鼓励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更为密切。一般通过观察——讨论、探索——发现与操作——实践的模式开展科学活动,引导幼儿学习运用简单的工具和多种材料进行科学制作活动,激发和培养幼儿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使幼儿积极参加各种科学制作活动。在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运用恰当与否对幼儿科学活动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师语言的运用必须是具有教育意义的,对幼儿有益的,有助于幼儿发展的。
一、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运用的必要性
科学活动是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参与的探索活动,充分调动幼儿的主题性,满足幼儿探究的愿望。儿童天生是好动的,他们总是用手在捕捉客观世界,同时也会产生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探讨的欲望。但从实际的角度来说,幼儿的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这个时候,教师在活动中的语言对幼儿的探究活动有着“明灯”的引导作用,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帮助并能启发幼儿进行探究活动的。
教师在科学活动中运用各种语言具有必要性。
第一,运用提问语言的必要性。科学活动中,幼儿的观察活动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因此,在整个科学活动中,引导幼儿观察活动的过程是必须的。因此,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由于幼儿年龄小,注意力容易转移,观察时间短,因此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幼儿明确观察的目的,可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幼儿的观察活动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在活动操作的观察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自己的活动内容,从中总结经验,调整自己在活动中的方法,使活动更顺利地开展。例如,在一次《我种花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在每一个环节,教师都有意识地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幼儿观察科学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指导幼儿观察生长得好的花生苗与生长得不好的花生苗,猜测它们的生长条件,然后在幼儿的实际操作中,提问幼儿活动的设想,激发幼儿的思考和想象,使活动多元化地开展。
第二,运用开放性语言的必要性。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开放性的语言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在幼儿观察物体时候,教师可以提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什么像什么”,“什么有什么好处”等引发幼儿丰富的联想,促使他们去积极思考、想象;还可以启发幼儿使用已经感知和保持的信息,迁移寻求新颖的不同答案,发展幼儿的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引导幼儿发挥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观察活动中运用的感官越多,对物体的了解就越深入,越全面。
第三,运用知识性语言的必要性。教师要教导幼儿观察的方法。幼儿在观察事物的时候,经常是凭兴趣进行的,看到的只是他感兴趣的那一部分或者是事物显著的特征,在观察的时候是杂乱无章的。教师要利用契机,教导幼儿从上到下,从头到尾,从中心到四周,由外到里的观察顺序法。如果观察对象是两个以上物体,要教会幼儿用比较的方法,发现物体的异同点,从而形成“类”概念。
二、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运用的定位
我认为,科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指导性、开放性与鼓励性。
第一,“指导性语言”是教师“导”角色作用的重要体现。
所谓“指导性语言”,是指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的思维活动和方向,但不能强硬牵着走,这样才会和谐自然。“导”是指教师要激励儿童求知的强烈欲望,但不能强制和压抑他们,这样儿童的学习才会顺畅,儿童喜欢游戏而不喜欢受压制,他们如同刚刚萌发的幼苗,舒畅地成长才能够使潜能发挥出来,揠苗助长只会使之枯萎;“导”是教师要善于切中、点明问题的关键,引导孩子不断地思考下去,而不是把知识、结论和盘托出。“导”要顺应儿童的性情,通过积极的诱导鼓舞儿童的兴趣,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在科学活动中,我们推崇的是“活动教学”,变消极的接受式学习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式或参与式学习,变重“结果”的学习过程为学习方法的学习,变内隐学习为内外活动交互学习,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变教师完全支配和控制教学活动为给儿童的主动学习创造有利的机会。在这样的活动教学中,幼儿自主的程度是很高的,因此,教师适当的指导语言有助于引导幼儿有效地进行科学活动的探索。但教师运用指导性语言要具有技巧,必须是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满足幼儿的好奇心的,并有助于幼儿的发展的,否则,会弄巧成拙。在一则《沉与浮》的科学活动汇总,教师给幼儿提供了很多有关沉与浮的材料,在开始的活动中,幼儿都很有兴趣地在“玩”。但不久,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幼儿不再重复把物体放进水里,并观察是否沉浮;而是玩另一种游戏,他们对塑料瓶子与玻璃瓶子产生了兴趣。为什么塑料瓶子要通过挤才能进水,而玻璃瓶子就不用呢?两个幼儿不断重复着挤与装的动作。这时候,教师走过来,她并没有注意幼儿的动作,而是说:“你们再尝试,看哪些东西沉,哪些东西浮。”
显然,就提供的玩具材料而言,什么会浮,什么会沉,幼儿的几次“猜一猜”游戏后就变得不好玩啦,而塑料眼药水瓶和玻璃瓶子的不同的进水现象却引发了幼儿浓厚的游戏兴趣与探究热情。尤其是眼药水瓶子需要反复挤才能进水,玻璃瓶子用不着挤就能进水正是幼儿
的游戏和发现。但这个教师的目标导向性指导非常明显,让幼儿懂得什么东西沉,什么东西浮是她在材料投放时候设计的游戏目标,这一介入差点阻碍了幼儿的游戏和探索。
因此,教师要调整自己的指导语言,以更好地为幼儿的科学活动的开展服务,不要有不必要的或者不恰当的介入语言。教师的介入语言有直接介入与间接介入。
教师在幼儿游戏以外,是一种自然的状态,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前提,教师直接点拨给幼儿建议帮助的显性指导,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以更好地开展游戏。但应该注意的是,这种介入一定要自然,以不影响幼儿的游戏意愿为基本条件。
教师间接介入语言中,教师没有直接建议幼儿干什么,而是使幼儿随着教师的暗示行为而行动。这种语言的好处是,因为成人与幼儿一起游戏,无形中就是对幼儿游戏的认同与支持,会引起幼儿的更大兴趣和持久性的活动,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幼儿的游戏行为,提高了游戏的水平。
第二,鼓励性语言是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肯定与支持。
在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儿童的每一次惊奇应该有敏锐的反映,给予及时的反馈。在成人眼里,孩子的惊奇有点少见多怪,但孩子毕竟是孩子。马拉古奇说过,“孩子有一百种思考的方式,孩子有一百种语言……”,在成人眼中极为普通的事物,孩子也会惊奇。教师应惊奇孩子的惊奇,惊奇孩子的发现,同时,要给予正确的反馈。孩子得到教师的鼓励,虽然现在他不能亲自看到大海,但孩子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对大海产生更大的遐想。
某个班在进行区域活动的时候,孩子有了惊奇的发现:“快来呀,河里有许多小鱼!”许多孩子挤在窗前,通过窗户注视着下边的小河,七嘴八舌地议论:“哎呀!河里真的有好多鱼,它们在游来游去呢!”教师于是抓住孩子们惊奇的时机,与孩子一起讨论“鱼儿为什么浮起来?”教师引导幼儿注意天气变化与鱼儿浮出水面的联系,讲相关的故事,查阅资料,与孩子一起探讨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在这种探索活动中,孩子掌握的不仅仅是有关鱼儿的知识经验,而且孩子形成了动脑动手的习惯,孩子善于发现的品质得到了保护和培养,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得到了支持与引导。
罗森踏尔效应告诉我们,如果这个孩子回答得与教师的要求不同或是回答错误了,便给他多点的指示和鼓励,引导他进一步思考。生活当中的现象:拔河。需要双方比赛,你追我赶的才有精神。当一方受到众多支持者的喝彩的时候,他一定会因为受到鼓舞而更加努力拼搏。当你面对儿童的热切的目光、积极的情绪的时候,你会从他们那里获得一种鼓励。
第三,教师开放性的语言能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意识,自主探索。
幼儿的学习是开放性的,表现在幼儿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速度和学习场所等等不会受到教师不必要的限制。
人人具有多方面的智慧,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应该为每个孩子创设五彩缤纷的舞台,以使每个孩子的智慧得以展示,也就是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发掘。开放式的语言是要在教与学的活动中给每个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发展。开放式语言给每个孩子设计解题的方案,创设小组进行交流,保证每个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而且条件开放,答案多种多样。还不满足于一种答案,在探索其他答案的过程中,孩子的潜能被发掘出来,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制作孵蛋器”的科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说:“这里有很多的材料,你随便怎么玩,你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在教师语言的推动下,幼儿在参与中求发展,开发出“制作孵蛋器”的潜能。
三、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运用遵循的原则。
第一,尊重幼儿的主体价值。
幼儿时期是一个人认知、智能、情感、人格等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尊重幼儿的精神世界、生活世界和生命世界,使他们拥有快乐的童年。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尽力创设一切条件,使幼儿真正生活在自己的童年里,满足他们好奇、探索、游戏、交往、操作等各种需要。幼儿的认识、理解、想法、感受以及活动的方式等主体性表现得到尊重、指导和引导。
第二,教师的语言要启发幼儿思考。
在探索活动中,幼儿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教师可以抓住机会,积极启发,引导幼儿动脑筋解决问题。
第三,给幼儿尝试错误的自由,并在适当时机给予关键性指点。
对幼儿来说,在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而且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错误中酝酿着成功,从错误到成功的转变过程,需要幼儿付出一定的努力,这种努力的意志品质就是一种科学态度的获得。教师应当允许幼儿失误,并运用鼓励的语言,教导幼儿正确对待自己和别人的失误,并积极引导幼儿从失误中找出原因,再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成功。教师要鼓励幼儿的自信心,并且启发幼儿正确的思考和探索方法。
四、反思与展望
科学活动中,“教”和“学”是一次快乐的发现之旅。孩子们在自由快乐的操作中,体验到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的乐趣,而对丰富而神秘的科学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渴望。教师,运用教育化、艺术化的语言魅力,让每一个生命在共同探索中得以丰富。
参考文献:
1、《好父母是学出来的》,戴奇林,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年1月
2、《儿童心理学》,朱智贤,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3、《和孩子一起跳舞:给中国幼儿教师的50封信》,(美)吴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
4、《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意)蒙台梭利,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年7月
5、《儿童EQ学习手册》,(台)陈质采、吕俐安,信谊基金出版社,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