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事是幼儿喜欢的一种文学形式,在语言教育活动中,借助故事教育(听故事、讲故事、读故事)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丰富幼儿的知识,愉悦幼儿,陶冶幼儿情操,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关键词] 故事教育活动 养成教育 策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语言教育目标:“要求幼儿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围绕这一目标,我们一直寻找有效的教学内容及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借助故事教育活动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故事作为幼儿最喜欢的文学形式,其中优美的景色,典型的人物形象塑造,生动的故事讲述,让幼儿深为之所吸引,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智力,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懂得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很大的作用,同时锻炼了说的能力,促进思维能力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故事”是指一切带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散文作品,“幼儿故事”则是指篇幅短小,体载完整、适合幼儿听或看的故事,它的题材广泛,宇宙万物,大至星球,小至动植物,生活小事等,都能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那什么是讲故事,什么是听故事,什么是读故事呢?教师“讲故事”是指老师把看到的、听到的或自己创编的故事用口语绘声绘色地讲给幼儿听,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中的词句和内容,使幼儿受到教育和感染,所讲的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一般是听者感兴趣或能感染人的。(注:《听话与说话第二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听故事”则是指听者从讲述者的语言表达中感受故事的意境和优美丰富的语言,并于脑海中呈现故事的情节,进而体验和理解故事作品。“读故事”就是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教育活动,它为幼儿进入学龄前期的正式书面语言打下良好的基础,对促进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我在语言教育中是借助这三种方法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的。
一、借助听故事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听故事,主要是幼儿先听老师讲故事,以往传统的听故事方法单纯要求幼儿听老师讲述故事的内容,学到里面的知识,掌握其中的技巧,按部就班把环节拉下来。例如:在《小马过河》这个故事中,只要求幼儿理解故事内容,从中受到什么教育,掌握驮、蹚、深、浅等新词,学会某些词式,记住老牛和小马一些对话等,训练方式和传授方法较为明显。而新《纲要》则要求我们以愉悦幼儿,陶冶情操为中心,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以其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幼儿好的行为习惯需要成人的指导和教育,故事是一种榜样教育,借助故事教育是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是切实可行的教育手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我们要善于利用故事教育培养幼儿倾听的好习惯,让幼儿学会理解倾听,辨析倾听,促进倾听能力的提高。通过听故事,使幼儿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及其发展,听懂故事大意。在老师有声有色的话语中,伴随美妙动听的音乐,仿佛将幼儿带到幻想中的动物世界、森林小屋,同时,故事里各种人物很多,喜怒哀乐的表情也很多,幼儿听了以后无形中得到陶冶,幼儿就会一遍一遍地聆听,感受故事的意境之美,同时对故事里的人和物可以使幼儿对他们产生感情,在无形中感化儿童,可使幼儿反省,拥护故事中勇敢侠义、爱怜仁慈的形象,使幼儿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丑恶,教师利用故事的典型事例和形象培养他们爱憎分明,团结友爱,互相关心帮助的感情。例如故事《萝卜回来了》,老师可配上柔和的音乐让幼儿听讲故事,让幼儿感受冬天雪花飘的美,通过小动物互相赠送萝卜的行为过程,培养幼儿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行为品德。
故事是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幼儿的。幼儿通过听,记住故事的内容,发展幼儿对语言的听辨能力、理解力、联想力。幼儿在听老师讲故事前,老师可先提出几个问题,让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行思考,然后组织语言回答。如给幼儿讲《小小发明家》这个故事前,老师可先提出:“谁是小小发明家?他发明了什么?发明的这个物体有什么用?”这样,小朋友怀着强烈的好奇心,迫切想知道个究竟,就会全神贯注地边听讲故事,边寻求答案,然后组织语言表达出来,同时学到发明中的一些知识。一个好的故事,幼儿百听不厌,他们能够多次反复听讲过程中,逐步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记住故事的名称、角色,对内容能理解,学习词句。在幼儿理解了故事内容,掌握故事的词句后,可要求幼儿学习讲故事给老师听,发展幼儿听学口语的能力,促进幼儿独立语言的发展和提高。幼儿常听故事,能发挥幼儿想像力,增进知识。
二、借助讲故事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在故事教育活动中,讲故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传统讲故事的方法一般是由成人讲给幼儿听,着重于把人物行为及事件发生、发展、结局的过程叙述给幼儿听,然后提出一些简单的限制于故事中情节的问题让幼儿作答,比较强调用传授和训练的方式来教给幼儿词汇或话语,忽视了语言的获得是一个高度个性化的过程,是需要儿童在实际运用中通过积极的自我建构来获得的。为此,新《纲要》要示教师在给幼儿讲述故事时在“语言”和“指导要点”中特别指出:“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要提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条件。在组织和实施方面重视幼儿在学习特点、发展水平、个性特征方面的差异,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等理念与观点,突出了幼儿园教育组织实施中的教育性,开放性、针对性,灵活性等原则。通过生动有趣的幼儿故事教育,让幼儿在交流和实际运用的过程中去习得和发展自己的语言,获得知识,培养良好的品质,陶冶幼儿情操,愉悦幼儿,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保证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讲故事包括教师讲和幼儿讲两种,教师可借助讲故事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1、故事内容的选择
(1)故事内容的选择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水平。
首先是选择好的故事。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2)故事内容的选择要选择句子的结构简短、口语多、篇幅小、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的、感兴趣的。
例如小班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对事物联系的认识差,应选择故事情节简单重复、他们熟悉和喜欢的有关小动物形象、动作、语气较夸张的故事,如《小兔乖乖》、《小猪盖房子》、《拔萝卜》等,这些故事比较适合三岁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也有利于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在讲述故事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品质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等说的都是人的行为习惯。马基雅弗利说过:“人的性格和承诺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习惯。”行为习惯可以引导人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好习惯的养成将使幼儿一生受益无穷,坏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将祸害孩子的一生。由于幼儿特别喜欢听故事,利用故事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很大的作用。它比空洞的说教更易于让幼儿理解和接受。因为幼儿天生好模仿,所以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习惯对幼儿养成良好行为习惯起榜样示范作用,因此,我们应好好利用故事来培养幼儿,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幼儿能更好地发展。如我给幼儿表演木偶剧《冬天谁不怕冷》的故事,我边表演木偶边讲述故事,通过故事中小主人翁的表现,教育幼儿冬天要不怕寒冷,克服困难,坚持早锻炼,做个意志坚强的孩子。要培养幼儿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行为品质,我给幼儿讲述了《今天我当家》《大馒头》等故事,让幼儿在老师的讲述中懂得爸爸妈妈为家庭付出的辛勤劳动,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高其道德认识,培养幼儿有礼貌,热爱劳动人民,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3、在讲述故事中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增长幼儿知识
教师在讲述故事时,遇到幼儿较陌生的词句,作出适当的讲解,使他们理解意思。有的新词可在讲述前先提出来,如给幼儿讲《差不多》这个故事时,教师可先通过演示两叠书一样多和差不多的概念,再提出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听故事,听完后通过比较回答老师问题。也可在中间自然进行,可请幼儿自己讲解,也可由老师讲解,如《小马过河》中的“蹚”,就是在“水”里的意思,让幼儿理解后再讲故事幼儿更容易接受。也可提出几个问题,让幼儿连贯回答,锻炼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幼儿去学习。故事中有大量生动优美的很有特色的词句,老师可通过提问,让幼儿感受语言的美,如讲《金色的房子》时,可提问哪些话好听,幼儿就会回忆说“红的门、绿的窗,金色的屋顶亮堂堂”。这样,他们容易记住这些语言,感受到故事中语言的美,且容易记住生词“亮堂堂”等,让幼儿得到语言练习的机会。
4、培养幼儿的讲述能力
《纲要》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体验语言交谈的乐趣,鼓励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和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我们要努力在故事教育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讲述能力的培养,最基本的是幼儿通过听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出来或把看到的听到的事物描述出来。故事中有大量生动优美的语句,而且有的的故事语言非常有特色,幼儿可以欣赏和模仿。教师还可以为幼儿提供图片或画面,请幼儿仿编故事的结尾或全文,培养幼儿独立构思与清楚完整表述意识、情感和能力,学习表述的方法和技能,促进幼儿语言合理、连贯、清楚的表达,同时促进独立语言的发展和提高。幼儿讲述同样要求结构简单、篇幅短小、内容生动有趣,语言精炼优美。此外,教师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幼儿熟悉的或已听过的故事,引导幼儿进行角色情景表演,让幼儿在表演中复述故事中角色的对话,体验故事的情节变化和人物情感的变化,加深对故事的理解,促进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思维力,特别是连贯叙述的能力,提高表述水平,同时培养幼儿喜爱文学作品,激发幼儿的表演兴趣。
三、借助读故事对幼儿进行养成教育
“早期阅读”活动是利用图书、绘画,为幼儿创设一个书面语言环境,使幼儿有机会接触书面语言,发展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行为,培养他们对书面语言的敏感性和兴趣,逐渐产生对汉字的敏感性,丰富他们前阅读和前书写的经验。在《纲要》中有一个非常明显的新动向:“关注幼儿早期阅读,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合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各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1、提高幼儿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
要学习掌握书面语言,首先应当对书面语言产生兴趣,从幼儿认识的书面语言出发,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图文并茂的故事图片和具体、形象、生动的阅读内容,在阅读故事过程中理解故事,产生愉快的感觉,培养幼儿热爱图书和故事的情感态度,帮助幼儿了解有着书面语言的初步知识。
2、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教给幼儿正确的阅读方法
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实际上是幼儿在自己观察认识,接触到的书面语言信息的基础上,由教师带领幼儿来进一步学习理解这些书面语言信息。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创造了教师指导幼儿阅读的条件,作用于在于帮助幼儿明确早期阅读内容,正确掌握阅读方法和书面的信息,可与幼儿平起平坐地共同阅读,与幼儿一起学习要学的内容,过渡到幼儿按照教师指导接受阅读的故事信息。
3、让幼儿自己阅读故事,养成阅读习惯
教师要努力创设让幼儿自己阅读的机会,让幼儿自己观察自己的认识对象,获得有关信息,这里很有必要的。为幼儿提供故事图书,让他们自己阅读故事,自主地去认读画面内容,初步了解故事内容,分享与同伴一起阅读学习的快乐,培养他们学会谦让和分享的品质,从而提高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帮助幼儿获得最佳的早期阅读效果,让幼儿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实践证明,幼儿可以在早期阅读中建立起一种自我纠正,自我调适的阅读技巧,有利于幼儿获得较高的阅读水平。
总之,幼儿的早期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对书面语言的知识、态度和技能,而且还有利于幼儿借助文字、手势等来表达他们的经历、情感和想法,帮助他们去创造虚幻的故事世界。早期阅读是幼儿语言学习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我们要在故事教育活动中让幼儿懂得书面语言的重要,增长他们学习书面语言的兴趣,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拓宽知识面。
一个好的故事,不仅可以丰富幼儿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和思维能力,而且可以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可以为幼儿的行为品德提供榜样,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故事的教育起到很好的作用,它促进了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刘胜林、杨进波主编,《儿童习惯养成训练》,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4、《在故事中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国幼教网,2005
5、 周兢、余珍有,《幼儿园语言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