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是以知识技能为目标、以集体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通过直观教具操作传授数学知识的。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新《纲要》将以往单列的数学领域纳入到科学领域之中,并提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的教育目标。“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顺应新《纲要》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趋势。本文以一名幼教一线工作者的视界,结合自身的实践,阐述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及其实施的途径。
关键词:幼儿 数学 生活化 教育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数学技术迅速辐射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进行的日常买卖、证券金融交易、卫星通讯、计算机互联网等等的许多活动都离不开数学,数学就在幼儿身边,幼儿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数学教育内容,这就为幼儿建构数学经验创造了机会和条件。
教学中如何将数学教育融于幼儿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感受生活中的数学及其有趣,在不断与环境、周围的人的相互作用中,以及在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简单问题过程中,逐步建构数学经验,获得主动发展,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一直以来数学教育多以教师正规的课堂传授、幼儿通过操作玩教具、学习间接经验来进行的,以为让幼儿“操作过了”,老师“教过了”,幼儿就学会了数学,其实幼儿的操作不过是对教师所教内容的一种练习;当现实生活中需要运用数学经验去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不一定能把在课堂上获得的经验作迁移,又需要作重新的思考和建构。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的,没有形成内在的学习的动机,将会导致幼儿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生活中进行数学教育是国内外学前教育研究者共同追求的理想。皮亚杰认为: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前运算阶段的儿童,日常生活情景和游戏的操作活动,是获得早期逻辑数理知识的理想途径;荷兰的现实数学教育的改革认为,数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有无数情景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我国的研究者也认为,儿童是生活在社会和物质世界中,周围环境中的形形色色的物体均表现出一定的数量、形状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日常生活这个大环境是我们数学教育取之不尽的源泉。①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了新《纲要》,第一次将以往单列的数学领域纳入到科学领域之中,使数学与科学有机整合,让幼儿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大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新《纲要》中的数学教育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其内容与要求中提出“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这些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给我们指出了幼儿数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旨在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的情景中进行数学教育,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体验到数学的重要性和意义;使幼儿在不断遇到各种挑战和不断成功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自信心,感受和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可贵的科学精神。这与以往以知识技能为目标、以集体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通过直观教具操作传授数学知识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差别。
“数学教育生活化”正是立足于我国幼教发展现状,顺应新《纲要》的教育理念而提出的幼儿数学教育改革趋势。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途径
学习数学必须包含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发现和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信条。儿童对数量关系的认识是以对具体事物的认识为基础的。因此,儿童应更多地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并且亲自实践,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使数学实践活动成为数学认识发生与发展的基础。②
1、操作材料生活化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选择合适的、幼儿熟悉的材料来加以利用,能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因此,我们从孩子的生活中选取材料,同时给予孩子参与活动材料准备的机会,如:进行单双数、按群数数的活动时,请孩子在教室里找出各类积木、玩具等来进行操作,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③
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中。如:班上的孩子每人都有自己的学号。学习相邻数时,可让每个幼儿找一找自己学号的邻居,然后手拉手地告诉大家,自己学号的邻居号是几?为什么?它是谁的学号?当小朋友已经理解什么是单数、双数,教师可以让幼儿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单数还是双数?然后拿取与自己学号一样数量的小木株、纽扣,两个一对地摆放,验证自己刚才的想法是否正确,老师再把每个幼儿的学号按照单数和双数分别地写在黑板上,引导孩子观察,发现其中的“秘密”。我们还可以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学号数的大小依次排队,练习排序、顺数、倒数。
此外,我们要注意引导幼儿从生活中积累素材。如进行“分类”的教学就蕴涵着丰富的生活内容:在班上的各个活动区要求幼儿按标记整理各种物品;组织幼儿到商场、书店参观,引导幼儿观察物品的摆放。幼儿会发现生活中许多物品都是分类摆放的,而且分类的方法各不相同。这就使幼儿感到“分类”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为幼儿学习“分类”积累了生活素材。
3、生活环节数学化
生活即教育,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教育,无时空限制。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处处隐含着数学教育的内容,我们可巧妙利用生活环节,用数学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教育:
引导幼儿认识钟点,我们可以在各个生活环节给孩子时间上的提示,渗透时间概念。如告诉幼儿早上7:30到园、7:45早锻炼、9:00上课、10:30户外活动、11:30吃午饭、下午4:30放学等,知道何时游戏、何时午餐、何时离园等;大班的孩子可与父母共同商讨制定家里各人的作息计划,等等。使得幼儿感知时间和我们的生活很密切,从而使他们对认识时钟产生兴趣。在一日活动中看看日历知道昨天、今天、明天是星期几,今天是几月几日,感知日、月的顺序……
利用户外活动的机会,自然地渗透数学知识。教师可让幼儿对拍球及跳绳的次数进行计数;测量哪个小朋友跳得远。进行队形队列练习,引导幼儿感知空间方位,让其说一说自己的前(后)面、左右是谁;说说“我是第几队的”、“我排第几”等,含有数学中关于“序”的内容。引导幼儿观察园内花草、树木和一些运动器械,比一比它们之间的高矮、大小,粗细,说一说它们的数量、形状、颜色;赤脚在沙地与石头路上行走,感知细沙的松软与石头的坚硬……。孩子散步时,让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等等。
在区域活动的游戏情景中,开展数学活动。
(1)娃娃家:让幼儿在情景中通过分发碗、勺,整理物品等活动,理解“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数概念,发展幼儿分类和比较等数学能力。
(2)益智区:玩扑克是广受大家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幼儿可以通过玩扑克牌游戏来获得大量的数学知识:如分类、比较大小、找对、练习有规律排序、凑数、复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加减等游戏。复习几何图形的游戏,可设计“喂娃娃吃饼干”、“图形宝宝找家”、“图形接龙”、“图形棋”等等。
(3)建构区:感知空间、比较认识量的活动:教师给幼儿提供大量的材料(长短、宽窄不一和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积木等),鼓励幼儿进行垒高、搭建物体等的尝试活动。在实际建构过程中,幼儿可能遇到各种问题:如需要搭建多层的停车场,如何运用不同形状、厚薄不一的积木建构大小、高矮不同的停车场?如何才能保持每一层的平衡、搭建得更稳固?怎样才能把各种积木拼接得合适?汽车怎样停放可以节省空间……这需要孩子通过不断尝试并调整材料,满足搭建的需求,他们从中了解到汽车的大小、高矮与所用积木和空间的关系,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不仅建构了数学经验,这种经验还能迁移到他的其它活动中,培养幼儿与他人合作等的良好学习品质。
4、主题内容数学化
在开展“花”的主题中,老师让活动室处处成为幼儿探索的问题环境。我们用家长和孩子收集的各种花、图片等布置课室,当幼儿走进课室,如同走进花园里,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花卉,吸引了孩子的目光,他们情不自禁地走到花卉面前,闻一闻,摸一摸、看一看,三三两两地交流起来,他们发现花的香味、颜色、花瓣数量是不一样的,还发现有的花茎有刺。过了两天,一名幼儿观察花时,说:“这些花有的是假的。”新的话题又产生了,因为有的孩子认为全都是真花。辨别真假花卉的探究活动在孩子的对话中展开了,他们的各种感官调动起来,有的孩子甚至用手去撕一下花瓣和叶子。经过观察、比较,孩子们总结出真假花的区别。我们以孩子对花卉的观察、探索过程为线索,进行了按花卉的颜色、品种、生长地点、花瓣的数量、叶子的外形、花茎是否有刺等进行多维度的分类统计;让幼儿测量每片花瓣的直径以及叶子主叶脉的长度;想想用同样数量的花瓣进行排队,怎样摆放才能排列出最长的队伍?……等的活动,引导他们用表格记录操作结果,促进孩子的思维由具体向抽象升华。同时,与幼儿共同创设了:美丽的花朵——各种颜色的花——按花瓣数量给花宝宝找家——花的味道记录——按生长地点给花宝宝找家——花卉生长的条件——花宝宝的朋友等主题系列墙饰。
在开展“我爱我家”的主题活动时,小朋友进行了“我爱我家,我知道……”的调查活动:让幼儿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人,了解各人的鞋子号码、身高、体重是多少;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家人的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统计家人喜欢的食物、喜欢的运动等;当小朋友在互相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的活动中,有一名幼儿发现自己家的电话号码跟几个同伴家的电话号码的前几个数字是一样的,这一发现立刻成为孩子的话题,老师顺应孩子的发现,按照孩子所说,分类地把各人的家庭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并请小朋友说说自己的家庭住址,孩子们发现,原来家庭电话号码前几个数字相同的孩子都是住在同一片区的。这样,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整合、提升了相关的经验。
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与数学打着交道,我们要注意引导他们去发现数学、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幼儿能在一日生活中轻松自然地获得数、量、形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更能逐步提高幼儿解决现实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5、社会生活数学化
社会是育人的大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大课堂。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社会生活“数学化”,就是要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置身社会,奉自然为宗师,在社会中学习:
在认识人民币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让孩子练习用人民币进行商品买卖呢?很多老师的做法往往只局限在活动区里创设如“小商店”等模拟现实情景区,让孩子用游戏币购物换算而已。其实,让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操作练习是最有效的,我们可让孩子带着10元以内的人民币去联系好的超市购物,清楚说明购物要求:每人购买一至两件物品,总价不可超过自己所带的钱;提醒幼儿付款前要算一下买完东西后还剩多少钱,付款后核对一下自己的计算结果跟营业员的收款是否一致。孩子们在购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购物情况:有的幼儿早就想好自己要买什么了,进到超市就直奔目标,然后去付款;有的先看商品的价格再购买;有的可能只要看见自己喜欢的物品都先拿在手上,到付钱时钱不够了,再从中选择;有的会不知道自己的需要,犹豫不决或不断来回地变换自己选购的物品。由于他们各自的思维特点、购物经验等的不一样,他们会以各自的方式体验着不同的购物经验与乐趣,学习着人民币的使用、换算。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在教室内的模拟练习更让孩子们乐学和感兴趣,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在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时,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并理解数字的意义。教师可让幼儿观察建筑物上、马路上的各种数字,启发他们将数字与其后面的量词结合来理解数字所代表的不同含义;观察来往车辆的车牌号码,辨别它是单数还是双数的;走过公交车的候车亭,就看看有哪几路车的停靠站牌,各有几个途经的站点等等。
生活化的数学教育能让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学习。我们在进行数学教育时,要从多方面“找”生活数学素材,多让幼儿到生活中“找”数学,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注释:
①王晓红:“如何在幼儿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② 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③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全集》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版
2、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陶行知全集》,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3、 王晓红:“如何在幼儿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http://115kt.hoing.net/ckzl_sub_4.asp?id=316
4、 林玲: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http://www.zaojiao.com.cn/forum/frm_view.asp?tpcid=297891
5、 葛凤林、陈 立:在生活和游戏中帮助幼儿建构数学经验——兼谈教师在研究中的专业成长,http://www.fjchild.com/teacher/zhuanye/200709/6213.html